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民法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舒片防治肠粘连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d大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模型对照组不给任何药物,生理盐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胃肠舒ⅰ组用胃肠舒药液(含生药0.075 g/ml)10 ml/(kg·d)灌胃,胃肠舒ⅱ组用胃肠舒药液(含生药0.15 g/ml)10 ml/(kg·d)灌胃;于第15天将各组动物分别取血送检,并将动物处死观察肠粘连情况。结果 临床治愈率为77.8%,总有效率为97.2%,试验表明胃肠舒片能明显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结论 胃肠舒片对术后肠粘连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与其防止纤维蛋白增生、促进局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关。
关键词: 肠粘连 胃肠舒片 疗效 作用机制
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是临床外科急需解决的问题[1]。我们研制的中药胃肠舒片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现就胃肠舒片治疗粘连的实验研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动物:选用sd大白鼠(体重180 g±10 g),购于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中心。胃肠舒片(0.5 g/片)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鲁药制字z1620030009)。戊巴比妥钠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ws20060401)。
1.2 造模方法 全部动物禁食12 h后用2%戊巴比妥钠按30 mg/kg腹腔内麻醉,麻醉后将大白鼠仰卧固定于手术板上,腹部脱毛,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取下腹部正中长约2 cm切口,打开腹腔后找出回盲部,距回盲部5 cm处取10 cm长的一段回肠,用干纱布轻轻擦拭小肠浆膜层使小肠受损(约0.4 cm×10 cm),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纱布红色淡染后,将肠管还纳腹腔,逐层关腹,分笼饲养。wwW.11665.cOM
1.3 分组给药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模型对照组不给任何药物,生理盐水对照组加用生理盐水10 ml/(kg·d)一次灌胃,胃肠舒ⅰ组加用胃肠舒药液(含生药0.075 g/ml)10 ml/(kg·d)一次灌胃,胃肠舒ⅱ组加用胃肠舒药液(含生药0.15 g/ml)10 ml/(kg·d)一次灌胃;于灌胃后第15天将各组动物分别取血送检,并将动物处死观察肠粘连情况。
1.4 检测指标 分别于造模前与将动物处死前一天,采用双缩脲比色法测定血纤维蛋白原;将动物处死后立即剖腹观察并记录肠粘连处数,将粘连程度分级评定,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动物肠粘连只数用χ2检验,血纤维蛋白原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各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注:▲与造模前比较p<0.05,※与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
2. 2 肠粘连发生 各组间动物肠粘连发生只数与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各组间动物肠粘连发生只数与比较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
2. 3 肠粘连程度 肠粘连程度分级评定[2]“0”为无粘连,“+”为单处粘连,其质脆,“++”为单处粘连且牢固,“+++”为两处粘连且牢固;“++++”为三处以上粘连且牢固,其结果与比较见表3。
表3 各组间动物肠粘连程度分级评定与比较(n)组 别n0++++++++++模型对照组10 0 0 0 1 9生理盐水组10 0 0 0 4 6胃肠舒ⅰ组 107▲2100胃肠舒ⅱ组 109※1000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
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
[3] luijendijk rw, de lange dc, wauters cc,et al. foreign material in postoperative adhesions[j]. ann surg, 1996, 223(3):242248.
[4] scottcoombes d, whawell s, vipond mn,et al. human intraperitoneal fibrinolytic response to elective surgery[j].br j surg,1995, 82(3):414417.
[5] cheong yc, laird sm, li tc,et al. peritoneal healing and adhesion formation/reformation[j].hum reprod update,2001,7(6):556566.
[6] milligan dw, raftery at. observation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peritoneal adhesions: a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al study[j]. br j surg,1974 ,61(4):274280.
论文网在线
下一篇:新生儿肺炎病原菌及其药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