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法学论文 > 民法 > 抵押物转让制度利益平衡之探讨

抵押物转让制度利益平衡之探讨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民法


  摘要抵押物转让制度关系到抵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抵押人的处分权和融资利益、受让人的完整的所有权三者利益的平衡,关系到这三种利益背后的抵押权人的保全债权、抵押人的意思自治和交易自由,受让人交易安全保护等立法价值的实现。本文分三个部分来探讨抵押物转让制度的利益平衡:第一部分,我国关于抵押物转让的立法沿革及探讨;第二部分,我国物权法所提倡的代位制度的得与失;第三部分,我国关于抵押权转让制度的利益平衡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追及权 转让价金物上代位 替代清偿 涤除制度 

   
  抵押制度,以其不转移占有,而成为担保物权的典型形态。不动产抵押物转让涉及抵押物担保 法律 关系和抵押物转让法律关系,关系到抵押权人、抵押人、受让人三者利益的平衡,如何协调交易自由、交易效率和交易安全,这是立法界和实务界始终探讨和关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国内法的规定和国外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探讨,以求三方利益平衡的最佳路径。 

  一、我国关于抵押物转让的立法沿革及探讨 论文 代写
  根据 经济 分析法学派的观点,法律制度的安排应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 发展 。所以抵押人在感觉抵押物对己无用的情况下,应该基于对物的所有权自由处分抵押物,实现该物的交换价值,进行别的经营管理。而对于受让人来说,该转让物正是其求之不得的,其便通过购买达到物尽其用。WWW.11665.COM抵押人与买受人根据各自的需求,意思表示一致,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抵押权人自由处分抵押物,这有利于物的流转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要比必须经抵押权人同意才能转让抵押物,导致物的流通禁锢要公正合理。 
  (二)承认抵押权的追及力 
  物权的追及力是物权的基本特性,只要承认了抵押权的物权属性,那抵押权的追及力 自然 存在。国外立法都毫无例外的承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所以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分析,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抵押权人的追及权。 
  追及主义对不动产抵押物转让中的抵押权人的保护是最为稳固和周全的。从权利状态而言,追及主义对抵押权人的影响仅仅意味着抵押人的变更,债权期满未受清偿时,抵押权人可追及到不动产实现优先受偿,抵押权人不必担心债务不履行而遭受不测之险,完全不会受到抵押人与受让人买卖合同条件(主要是价金)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的不动产抵押物登记公示制度 
  物权变动的公示能够产生公信力,在不动产抵押物转让的关系中,登记保证了受让人通过查阅登记记录即可知情,如果受让人怠于查阅而不知不动产上设有抵押权的,抵押权人行使追及权时受让人理应为自己的过失买单。如果受让人在得知抵押物设立抵押以后,仍然受让该财产,则意味着他自愿接受有负担的抵押物,这是他与抵押人意思自治的选择。赋予受让人查阅的义务,由其自身来决定是否接受有负担的抵押物。 
  (四)规定替代清偿制度,受让人替代清偿后向抵押人追偿 
  为规避抵押权追及力带来的弊端,必须赋予受让人一定的方式切断抵押权的追及力,使其获得一个清洁的所有权,法国的替代清偿制度倒是不错的选择,虽然说法国的替代清偿制度只有在“抵押物转让的价金高于抵押物所担保的债权”时,才能保护受让人的利益,很受局限,不过笔者认为应将法国的替代清偿制度稍加损益,当抵押权人向受让人追及抵押物时,由于受让人基于抵押权登记公示制度受让了有负担的抵押物,法律尊重意思自治,所以受让人也就成了抵押人,应当承担追及的不利后果,转让价金等于或低于抵押物所担保的债权在所不论。至于其承受不利后果后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可以基于违约责任向抵押人追偿。 
  法律所追求的理想的状况应当是:抵押人可取得不动产抵押物以正常价格转让的价款,受让人可取得其所需的抵押物,抵押权人可于债权已届清偿期时得到债务人的完全的清偿。这样完美的结局似乎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在反复思索后,笔者还是选择了与当今物权法截然不同的路径以寻求抵押权人、抵押人、受让人的利益平衡。承认抵押权人的追及权和抵押人对抵押物的自由处分应该更符合物权的应有之义,共同期待着立法者基于价值衡量和政策考量协调三方的利益关系,使我国的抵押权转让制度日臻完善。 
   
   参考 文献 :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二)抵押人将转让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不利于其融资 

  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是为了利用转让价金进行融资而后进行经营管理,债权未届清偿期,如果抵押人将转让价金提前清偿,不利于其经营计划的实现,从而也阻碍了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将转让价金提存,更是造成资金的闲置。这样的制度安排使抵押人承受了太多的负担,有违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导致交易效率的降低。 

  (三)保护了交易安全,对受让人极为有利 

  代位主义下最为受益的是受让人,受让人取得了标的物上无负担的所有权。然而牺牲抵押权人和抵押人的利益,就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和受让人的利益,未免显得成本太高了。“一项 法律 制度,如果只能给其中某一方当事人提供获益机会,那就意味着它仅仅是为一部分人立法,并将因此而失去它本应具有的衡平性,当然也就称不上合理。” 

  三、我国关于抵押权转让制度的利益平衡的立法建议 

  纵观国外关于抵押物转让制度的相关规定,法国、意大利、瑞士民法典都主张抵押物转让价金不具有物上代位性,抵押物转让后,抵押权有追及力,以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受让人则可以借助替代清偿和涤除制度以消灭抵押权,这些国家采取的追及主义、替代清偿制度值得借鉴,但是保护受让人的涤除制度对抵押权人过于苛刻,不足效法。日本采用追及主义与价金代位并存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并通过涤除制度对受让人加以救济,追及主义与代位主义并存由于受让人和抵押人均受风险负担,采取涤除制度又使抵押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因此也不是很好的立法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2000出台的担保法解释第67条的规定是相对合理的,笔者将结合此条规定并借鉴国外的规定加以分析,以求对我国抵押权转让制度进行立法构建: 

  (一)维护抵押人自由处分抵押物的权利,尊重意思自治 

  立法应当确认抵押人在抵押期间对不动产抵押物的自由处分权。抵押权与质权的区别就在于抵押物不移转占有,抵押人享有对抵押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如果抵押人转让抵押物必须经抵押权人同意的话,那就背离了抵押物不移转占有的法理。

  根据经济分析法学派的观点,法律制度的安排应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所以抵押人在感觉抵押物对己无用的情况下,应该基于对物的所有权自由处分抵押物,实现该物的交换价值,进行别的经营管理。而对于受让人来说,该转让物正是其求之不得的,其便通过购买达到物尽其用。抵押人与买受人根据各自的需求,意思表示一致,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抵押权人自由处分抵押物,这有利于物的流转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要比必须经抵押权人同意才能转让抵押物,导致物的流通禁锢要公正合理。 
  (二)承认抵押权的追及力 

  物权的追及力是物权的基本特性,只要承认了抵押权的物权属性,那抵押权的追及力 自然 存在。国外立法都毫无例外的承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所以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分析,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抵押权人的追及权。 

  追及主义对不动产抵押物转让中的抵押权人的保护是最为稳固和周全的。从权利状态而言,追及主义对抵押权人的影响仅仅意味着抵押人的变更,债权期满未受清偿时,抵押权人可追及到不动产实现优先受偿,抵押权人不必担心债务不履行而遭受不测之险,完全不会受到抵押人与受让人买卖合同条件(主要是价金)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的不动产抵押物登记公示制度 

  物权变动的公示能够产生公信力,在不动产抵押物转让的关系中,登记保证了受让人通过查阅登记记录即可知情,如果受让人怠于查阅而不知不动产上设有抵押权的,抵押权人行使追及权时受让人理应为自己的过失买单。如果受让人在得知抵押物设立抵押以后,仍然受让该财产,则意味着他自愿接受有负担的抵押物,这是他与抵押人意思自治的选择。赋予受让人查阅的义务,由其自身来决定是否接受有负担的抵押物。 

  (四)规定替代清偿制度,受让人替代清偿后向抵押人追偿 

  为规避抵押权追及力带来的弊端,必须赋予受让人一定的方式切断抵押权的追及力,使其获得一个清洁的所有权,法国的替代清偿制度倒是不错的选择,虽然说法国的替代清偿制度只有在“抵押物转让的价金高于抵押物所担保的债权”时,才能保护受让人的利益,很受局限,不过笔者认为应将法国的替代清偿制度稍加损益,当抵押权人向受让人追及抵押物时,由于受让人基于抵押权登记公示制度受让了有负担的抵押物,法律尊重意思自治,所以受让人也就成了抵押人,应当承担追及的不利后果,转让价金等于或低于抵押物所担保的债权在所不论。至于其承受不利后果后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可以基于违约责任向抵押人追偿。 

  法律所追求的理想的状况应当是:抵押人可取得不动产抵押物以正常价格转让的价款,受让人可取得其所需的抵押物,抵押权人可于债权已届清偿期时得到债务人的完全的清偿。这样完美的结局似乎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在反复思索后,笔者还是选择了与当今物权法截然不同的路径以寻求抵押权人、抵押人、受让人的利益平衡。承认抵押权人的追及权和抵押人对抵押物的自由处分应该更符合物权的应有之义,共同期待着立法者基于价值衡量和政策考量协调三方的利益关系,使我国的抵押权转让制度日臻完善。 
   
   参考 文献 :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fxlw/minfa/11568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