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法学
洛阳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分析
蔡元汉 周莉
摘要:洛阳市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特色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特定的问题与障碍。本文分析了洛阳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尤其是产业结构。分析表明,以08年的数据指标计算洛阳已进入发达地区行列,而以从业人员数为指标进行的SS分析则表明洛阳在第二产业上的竞争力仍然偏低。论文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产业优化策略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洛阳;策略分析
引言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洛阳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洛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的白马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已成为洛阳在国内外响亮的城市名片。同时,洛阳是“一五”八个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目前已发展为占据省内领衔地位的著名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崛起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较为有利的区位优势。
然而,在特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选择的基本趋势的背景之下,洛阳市如何围绕经济社会两大发展战略打造特色经济成为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1]。一方面,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目前洛阳的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业集中度不高、资金投入短缺、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缺少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2];另一方面,作为九朝古都独有的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业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旅游特色不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旅游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3]。
因此,对洛阳市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未来优化策略是必要的。首先应明确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而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具体的产业障碍所在,以此进行未来的优化策略分析。洛阳在发展过程中“工业强市”、“旅游强市”、“最适人居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定位是否合理?在注重经济效率的同时是否做到了协调发展?这都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节简述洛阳市的总体概况,在第二节对洛阳市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随后在第三节利用偏离-分额分析方法对洛阳市区域产业障碍进行分析,最后是在此基础上的产业优化策略分析。
1 洛阳市总体概况
1.1 自然条件
在自然资源富集和自然条件组合良好的区域易于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结构。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市面积15208平方公里,人口654.4万人(2008年末),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8个县。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栾川县[4]。
1.2 社会条件
洛阳在豫西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人口密集,无论从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已基本达到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市场潜力巨大且政治环境稳定。
2008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919.6亿元,增长14.4%,位居全省第2位,中部第4位,中西部第7位,全国第43位,增速全国第6位,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172.6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13.9%[5]。人均GDP达30080元(约合4400美元),增长13.8%。全额财政收入24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16.6亿元大关,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5.5亿元,增长31.3%,其中工业投资921.3亿元,完成539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1亿元,增长23.3%,增幅创2000年以来新高;外贸出口突破10亿美元,增长3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699.3亿元,实现利税287.7亿元、利润181.3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双双保持两位数增长,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0%和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分别为7%和10.2%[6]。
2 洛阳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1 洛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四种: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落后地区。划分经济区域所采用的指标有两类:国民收入增长率(全国和本区域);人均国民收入(全国和本区域)。以2008年洛阳和全国的数据为例:国民收入增长率在全国和洛阳分别为9%和14.4%,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和洛阳分别为302853.4亿和1920亿,全国人口和洛阳人口分别为132802万人和654.4万人,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和洛阳分别为22805元和29340元。把两项指标相比,得出14.4%/9%=1.6>1,29340/22805=1.29>1。根据以下经济发展阶段划分表(表1)将洛阳划分为发达地区。
划分经济区的结果显示了该区域目前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但区域经济在发展的同时是否存在产业障碍、障碍出在什么环节上仍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产业障碍分析。
2.2 洛阳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7]。由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查询系统中的数据,洛阳市200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6%、53.86%和44.57%,这说明其产业结构还停留在Ⅱ、Ⅲ、Ⅰ的第二阶段。由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逐渐上升,达到一定水平时又逐渐回落,第三产业持续上升。未来洛阳的产业结构还会逐步向Ⅲ、Ⅱ、Ⅰ的第三阶段跃进。目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在50%以上可能跟洛阳历史上工业基础比较良好有关(洛阳是“一五”八个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而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44.57%,说明近年来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洛阳第三产业正蓬勃发展。
产业结构的形成、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不管产业结构朝哪一个层次发展,以什么形式发展,都需要有利于发展经济,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达到此目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8]。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应该促进区域内各种产业协调发展,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且能充分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使产业结构保持先进性。洛阳工业和旅游业能否协调发展将是决定未来洛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3 洛阳市区域产业障碍分析
区域经济定量分析指标是区域分析中常用的各种统计指标或模型中的输出变量的简单数学综合[9]。产业障碍分析多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分析)。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把区域发展状况与全国作比较,找出它在哪些方面优于全国,哪些方面不如全国,然后从中发现问题。
3.1 数据获取及说明
本文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查询与辅助决策系统中2003年和2007年的数据,以各产业从业人数为指标构造偏离-份额分析表(表2):
3.2 数据计算方法说明
偏离-份额分析的计算方法如下(以J区域为例):
Gj=Nj+Pj+Dj
Nj=[E(t+1)/Et]ejt-ejt
Pj=∑[(Ei(t+1)/Eit)eijt]- [E(t+1)/Et]ejt
Dj=Ej(t+1)- ∑[(Ei(t+1)/Eit)eijt]
(P+D)j=Pj+Dj
式中,Gj-J区域计划期间的从业人数增长总量;
Nj -J区域的全国份额分量;
Pj -J区域的结构偏离分量;
Dj -J区域的竞争力偏离分量;
(P+D)j -J区域偏离分量;
eij-J区域i部门从业人数;
ej-J区域从业人数;
E-全国从业人数;
i-第i个产业;
t-计划期初;
t+1-计划期末。
3.3 结果及分析
由以上得出洛阳区域偏离分析表(表3)和洛阳区域部门竞争力偏离分析表(表4):
从以上分析比较表中可以看出:
(1) 洛阳区域在计划期内从业人员的实际增长量G小于全国份额分量N,即-2.88<0.9768,也就是小于区域在计划期末应增加的从业人员数。这可能与洛阳在向先进制造业改良过程中通过裁员提高单位劳动产出有关。
(2) 在计划期间,该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如政策失误、管理不善、竞争力很差,结果竞争力偏离分量达-10.1058。这一劣势足以全部抵消结构上的优势(6.249)而且有余,致使总偏离分量为负值(-3.8568),从而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3) 除第一产业外,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但严重的问题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第二产业其偏离量达-8.75,这是造成本区域偏离总量为负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该区域结构优势就会发挥不出来,甚至会变成劣势。
(4) 对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单独分析也印证了上面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实际增长了0.1万人,这也间接印证了洛阳打造最适人居城市战略的实施效果。对制造业来说,单从从业人数的下降并不一定能说明先进制造业战略的失败,人数的减少很可能意味着效率的改进,恰恰说明先进制造业基地正逐步形成。如果改用各产业产值作为指标重新进行SS分析也许会有很良好的结果,本文由于数据的原因略过。
4 洛阳市产业优化策略分析
洛阳市产业发展受用地条件、遗址保护等多因素制约[10]。市区北部与西部的丘陵,南部伊河、洛河的河漫滩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市区周边分布密集、规模宏大的隋唐城、汉魏城、邙山墓葬区等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限制了市区的建设用地拓展;被河流、铁路、遗址分割的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分散,为交通和功能组织增加难度。但区位特定因素并不妨碍必要的产业优化。
4.1 产业发展战略及布局
根据上文对洛阳产业结构的分析,应形成一个洛阳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1)以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产业)为主导,形成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
(2)着重在中心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区域职能,使第二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3)融入区域旅游网络,利用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应区域统筹,按照价值链和环境管制进行产业空间重组,采取城镇与产业发展互动模式。突破行政界线,重组中心城工业空间布局,重构洛阳城市产业空间网络。使洛阳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三大层次:在主城,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有装备工业保留核心部门,移出普通生产环节,提升研发、管理、生产服务等功能。强化主城工业的集成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周边的10公里卫星城镇构成洛阳工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第二个层次,培育主城制造业普通环节;在外围30公里卫星城镇为第三个层次,可以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一定污染的工业、主城制造业的外围环节及附加环节[11]。
4.2 总体思路
应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规律,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增效、财政增收、城乡居民增收为重点, 按照“强一产、优二产、促三产”的原则, 创新发展思路, 调整发展方式, 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不断扩大产业开放, 促进产业合理聚集, 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和优化区域分工, 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 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竞争力强、对地方财政贡献率高的新兴支柱产业和特色高科技产业, 全面提升洛阳市产业的整体素质、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进而为构建和谐中原和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3 整体优化对策
(1)改变要素投入结构和利用方式, 为各类产业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必须进一步改变原有要素投入方式和结构, 合理利用不同资源, 为不同类型的产业成长创造相应的条件。建设应当以吸引外来资金和国家定向建设资金为主, 腾出来的建设资金应着重投向能迅速增加有效财力的新型加工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去。为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建议将有限的工业用地指标、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和金融创新等政策性资源优先给予那些从沿海和国外转移过来的、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2]。
(2)坚持大企业、名牌产品和企业家带动战略, 全面提升产业经济的竞争力。大企业、名牌产品以及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带动作用, 要以市场为导向, 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带, 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积极培育发展各次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努力培育知名品牌, 提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加强创新型、全球型企业家队伍建设, 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 鼓励企业家走出去。
(3)鼓励企业从第二产业中分离第三产业。洛阳市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但由于缺乏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体系的支撑,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还不强,企业的效率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鼓励工业企业对服务环节进行分离势在必行[13]。
(4)对于洛阳的旅游业,区域旅游合作可以通过节约旅游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提高闲置旅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提高旅游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旅游市场的交易效率,进而推动旅游经济增长[14]。要以洛阳市区旅游圈为龙头,以洛河干流分布带为轴线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同时加快孤岛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在人文旅游资源高度集中的洛阳市区内深度挖掘其自然旅游资源,以达到资源的合理组合[15]。确立发展重点,搞好文化旅游,并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16]。
参考文献
[1]刘溢海.围绕两大发展战略 打造洛阳特色经济[J].特区经济,2006
[2]周旭东.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8
[3]韩灵梅.浅析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
[4]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1.htm
[5]洛阳市统计局.洛阳统计年鉴,2008
[6]薛志勇.河南省省辖市科技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分析—以洛阳市为例[J].河南科技,2008
[7]包纪祥,苗长川.区域经济规划[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8]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3
[9]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4
[10]徐建红,臧艳鸽.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
[11]苏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主要内容与技术特点[J].城市规划通信,2008
[12]禹晋卿.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策略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
[13]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鼓励企业从第二产业中分离第三产业的工作方案.洛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
[14]罗富民.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经济增长—基于旅游经济特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
[15]耿丽娟,孙虎,薛瑞芳.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
[16]韩灵梅.洛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
作者简介:蔡元汉,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司法改革中的法官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