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法学论文 > 刑法 > 试论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现状与反思

试论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现状与反思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刑法


   论文 关键词:刑事诉讼 证据规则 体系建构
  论文摘要:宥于传统诉讼理论和观念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也不可能通过证据规则对刑事证明活动予以严格的限制,但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仍对一些证据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做出了规定。上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毋庸置疑,其不足和缺陷是仍是显而易见的。
  一、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立法之现状
  就刑事诉讼立法而言,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和修正前的刑事诉讼法对证据规则的规定并无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在证据制度上,我们没有采用大陆法系“自由心证”或“内心确信”的证据制度,认为“自由心证制度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其思想基础,以‘内心确信’这种理性状态作为判断证据的依据,这是违背客观 规律 的,因而其有反 科学 性”。也没有采用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即以严格的证据规则对证据的可采性予以合理的限制。传统的刑事诉讼理论认为我国的证据制度应当概括为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是从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经验,是我国证据制度的核心内容”。鉴于此,尽管就其本质而言,我国的证据制度无异于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但是宥于传统诉讼理论和观念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也不可能通过证据规则对刑事证明活动予以严格的限制。
  当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规则的限制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明的整个过程不予限制。wwW.11665.CoM我国传统刑事诉讼理论尽管不承认证据规则,但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仍对一些证据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做出了规定。
  (一)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规则的规定
  1.通过对证据概念和种类的规定,对进入庭审程序的证据材料予以合理的限制。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要求和限制包括实质意义和存在形式两方面内容,“从实际意义上看,具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属性是判断其是否具有证据资格的唯一标准,不具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属性,即没有作为证据的资格;从存在形成上看,证据被限定为法定的形式,不具有法定形式的材料,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证据材料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实质案件和形式案件,才得作为证据使用。”另外,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是一客观属性,还表明能够进入庭审程序的证据必须同案件的待证事实有关联,否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2.对能够作为证据使用的证人证言做出必要的限制。刑事诉讼法第47条明确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的上述规定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但有利于保障控辩双方对证人质证权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作为定案依据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通过将在庭外制作的调查证人笔录排除在证据之外,最大限度地保障判决的公正性。
  3.对证人资格的限制规则。为了确保证人证言的真实性,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资格做出了限制性的规定,即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2款规定的“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刑事诉讼法之所以做出上述规定,主要是考虑到“这些人由于感觉器官或者精神上的障碍,或者由于年龄关系,对于客观事物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确反映,不能正确表达思想,所以不能提供对查明案件事实有意义证言”,因而不能作为证人。
  4.仅凭口供不能定案的规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上述规定不是对证据可采性的限制,而是对口供的证明力的限制,即不承认口供对案件事实有独立和完全的证明力,禁止将被告人的口供作为有罪判决的惟一依据,而要求必须有其他的证据予以补强。
  (二)相关刑事司法解释对刑事证据规则的规定
  除了以上刑事诉讼立法的规定外,我国相关的刑事司法解释也对一些证据的资格和证明力问题做出了补充性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内容:
  1.书证、物证应当出示原件、原物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3条规定,“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是副本或者复印件。收集调取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或者依法应当返还被害人时,才可以拍摄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内容的照片、录像”。上述关于书证应当出示原件的规定类同于英美法中的最佳证据规则,而关于物证应当出示原物的规定,又合理地扩大了最佳证据规则的适用范围。
  2.非原件、原物的书证和物证的证明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第53条第3款定,“书证的副本、复印件、物证的照片,录像、只有经与原件、原物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真实的,才具有与原件、原物同等的证明力”。否则,其证明力便受到一定的限制。
  3.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应予排除的规则。前述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第61条规定,“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也规定“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
  二、我国现行刑事证据规则立法之价值评判
  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刑事证据资格和证明力问题的规定,尽管没有明确证据规则及其相关概念。更没有确定证据规则体系等问题,但是毋庸置疑,上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上述规则(限制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包括司法解释)对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追求。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对刑事证据资格及其证明力的限制性规定,为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述,国外的证据规则主要是规范证据能力的规则,也包括一些规范证据证明力的规则,就其体系而言,不外乎关联性规则、意见规则,最佳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白任意性规则、补强规则等。而上述规则中除自白任意性规则和意见规则外,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解释都可以找到一些相应的规定。如刑事诉讼法对证据法定概念的规定体现出证据必须其有“能够证明案件真像”这一本质属性,而这正是关联性规则的核心内容。再如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予以排除的规定,尽管同国外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比,显得适用范围狭窄而且内容也不完善,但是无疑已经初具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雏形。

  (二)对证据的法定概念和种类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定了进入庭审程序的证据材料的范围。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我们不否认,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上述规定对进入庭审程序的证据材料的限定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并不能就此而否定其限定作用。在这一问题上,有学者认为以此作为衡量证据资格的标准,对于限定法庭调查的证据范围几乎毫无作用。笔者以为此观点欠 科学 。因为一方面限定作用的有限性并不意味着对上述规定限定作用的否定。我们毕竟还应该看到正是通过对证据法定概念和种类的规定,才使我们的刑事证明活动建立在与案件有关联并符合法定种类的证据(材料)上,而不至于将一些同案件毫不相干或不符合法定种类的证据材料纳入到庭审中来;另一方面,对进入庭审的证据材料范围的限定主要是通过排除性规则来实现的,这在国外的刑事诉讼理论和立法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寄希望于通过基础性规则来限定法庭调查的证据范围是不现实的。
  (三)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等问题的规定中,诸如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书证、物证应当出示原件、原物以及对证人资格的规定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进入庭审程序的证据材料的真实性,进而还在一定程度上使诉讼结果的公正性得到了保障
  比如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应予排除这一规则而言,之所以要将这些证据材料排除在证据之外、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以刑讯、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是以牺牲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人权为代价的,为遏制此类行为保护公民权利,就应当禁止使用这些证据;二是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言词证据非出于陈述人的自由意志,违背了自白任意性法则,虚假陈述的可能性增大,妨害对案件实体真实的查明,所以应当予以排除,以保证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建立在合法获得的客观的、真实的与案件有联系的证据之上,最大程度地保障诉讼结果的公正。

  三、我国现行刑事证据规则立法之检讨
  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解释对刑事证据规则之规定,尽管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不足和缺陷仍是显而易见的。
  (一)刑事证据规则的法源过于分散,种类较少,使刑事证据规则缺乏体系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而且就刑事证据规则的数目和内容来看,刑事诉讼立法对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并不比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有任何优势而言。况且就刑事证据规则的种类而言,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刑事证据规则比较少,如意见规则和自白任意性规则等尚未得到立法的确认。总之,刑事证据规则种类较少,且散见于刑事诉讼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不但破坏了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完整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证据规则的司法适用。
  (二)就具体规则的内容而言,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刑事证据规则的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其适用效果大打折扣
  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这一规则为例,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获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在该规则的具体适用过程中,我们将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其一、以非法手段获得的实物证据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其二、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是对于手段违法性问题谁负举证责任:其三、如果‘该规则的适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个案处理的不公正,那么应否对其适用设置一些例外性规定。对于上述问题,显然司解释和刑事诉讼立法均没有做出规定,而上述问题不解决将必然以该规则的适用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诸如对第一个问题而言。司法解释的上述规定显然是基于言词证据的特点和突出对人权的保障。但是司法实践中我们难免产生如下疑问:难道以非法手段获得的实物证据就具有适当性?毕竟以非法手段获得实物证据也是以牺牲公民的权利为代价的。这样来看,不当地缩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并不能保证该规则的适用效果。而就第二个问题来说,一般情况下言词证据获得手段的违法性问题无疑都是陈述人提出的,但是陈述人在提出该问题后,如果再承担举证责任,显然有失公正。因为在强大的国家侦查、控诉机关面前,陈述人的权利实在是太渺小了。所以从理论上看控方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但此时是否就意味着举证责任倒置或者说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呢?从上述规定来看,显然不是。因为如果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或过错推定原则,控方应当证明取证行为的合法性,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 法律 后果,但是上述规定却使用了“查证确实”一词。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不管谁负举证责任,只要陈述人的主张无法查证或经查证不确实的,仍然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其结果只能是在职权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基于对客观真实的追求,使得上述规定形同虚设。
  (三)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证据规则的规定,其目的(立法本意)并不在于对进入庭审的证据材料的范围予以必要的限制
  就刑事证据规则设置的作用来看,国外的刑事诉讼理论一般认为在于合理限制进入庭审的证据材料,以提高诉讼效率且确保诉讼公正。我国的刑事诉讼理论对此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就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并非如此。如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取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上述规定显然表现,法律并不限制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进入庭审程序,只是经过庭审认为这些证据确属于以非法手段获得的,才将其排除在“定案依据”之外,而非在庭审之前就将其予以排除。这样一来.由于传闻证据和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等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庭审程序,其结果必然导致法庭调查范围的不当扩大,最终对诉讼效率产生?肖极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fxlw/xingfa/12095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