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营销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营销观。本文认为,政府、企业、消费者分别代表了绿色营销中相关利益主体,并构成了绿色营销三角。绿色营销得以顺利开展,离不开绿色营销三角的协同作用,而成本控制是发挥绿色营销三角协同效用的中心环节。本文中,笔者拟以绿色营销三角理论为基础,提出绿色营销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一、绿色营销的内涵
绿色营销是现代企业营销的一种崭新理念,但目前只是以一种缓慢的态势向全社会传播。不过,
学术界对绿色营销的研究却是如火如荼,对绿色营销的内涵也还是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绿色营销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营销观,强调绿色营销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应该负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消费者、企业、社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另有学者基于企业的运作流程,从环保和健康两个层面诠释绿色营销的内涵。在环保方面,从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能源消耗、生产到最终消费、报废和回收等一系列过程,企业要担负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在健康层面,从选材、生产、运输、销售到使用等全过程,企业在每一环节都要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还有学者则强调,企业应该把环境保护作为自身进行绿色营销的经营哲学思想,把绿色文化视为企业应有的价值观念,把绿色消费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由是观之,绿色营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营销观,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主旨是一致的,都强调企业、消费者、社会当前与未来利益的协调统一,强调绿色营销要体现消费需求的全面性、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营销活动的连续性和价值传递性。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绿色营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即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简称5r)为行动原则,综合平衡企业、社会、消费者和环境的利益,多方参与,以企业为主导的社会营销观。这种营销观体现了自然、和谐、健康、持久的绿色理念。
二、成本控制与绿色营销三角的综合作用
绿色营销理念要被企业和消费者接受,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政府代表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可以凭借公共权力充分发挥对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引导与监督作用。环保与健康是绿色营销的内在要求,而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一般会使企业产品的绿色成本较大幅度地增加,这些成本往往最终要消费者承担。因此,需要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找到成本平衡点。只有政府的引导和激励得当,企业的成本控制落到实处,绿色产品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绿色营销才可能真正地顺利进行。这样,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就构成了绿色营销的三角关系,而成本控制是绿色营销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图1反映了成本控制与绿色营销三角综合作用的过程。
图1表明,绿色营销将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关联到一起,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充分发挥绿色营销三角的协同效应。长期保持下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营销关系。
三、我国绿色营销中的成本管理问题
虽然国内关于绿色营销的学术探讨和舆论宣传越来越多,政府相关的法规也出台了不少,但是,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理念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三高”式落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依然普遍存在。表面上看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和消费者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属性使然,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绿色营销的成本控制没有落到实处。
(一)宏观方面
1.绿色成本控制缺乏有效的机制保证。随着《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防沙治沙法》、《水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规的出台,政府的绿色管理模式已经开始从强调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转变,但行政性、计划性仍然较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弹性也不足,突出表现在这些法律法规中缺乏给予开展绿色营销的企业应有的成本补偿等激励措施。如有的政策执行不力,既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越权抢权的现象,又存在无人负责、互相推诿的现象,这就大大地削弱了环境资源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还加大了绿色营销的社会成本。
2.较高的绿色产品研发成本抑制了社会性绿色消费需求的形成。在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消费者不愿意分担较高的绿色产品研发成本。同时,公众整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够强,媒体宣传滞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意义,这就促使消费者更青睐低成本的普通消费品,对绿色产品缺乏内在的消费需求。
(二)微观方面
1.较高的研发成本使企业很难确立绿色营销理念。绿色产品较高的研发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很多企业采取短期行为,追求近期的微观效益,被动地采取环保措施,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绿色营销中多方利益的统一性没有得到体现,绿色营销理念也难以真正在企业中确立。
2.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不会主动支出绿色成本。企业的经济人属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循低投入、高收益的原则。对企业来说,无论是保持价格不变让企业承受成本,还是提高价格让顾客承受成本,企业都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企业既不愿意降低利润,也不愿意失去顾客,所以,企业缺乏主动实施绿色营销的动力。
3.成本节约倾向阻碍绿色营销的展开。我国企业成本节约倾向很强,企业如果在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下能够生存运营,就不愿意投入资金改进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5r管理是与绿色营销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相应地增加企业产品成本支出,企业自然都不愿意推行5r管理,绿色营销难以展开。如在产品研发策略中,企业普遍缺乏开发技术含量高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在开拓销售渠道策略中,企业的“路径依赖”现象也普遍存在;在产品的传递过程中,不重视包装材料的减量化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的传统营销模式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促销策略中,企业普遍忽视对促销场地的环境保护和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等等。
四、绿色营销的成本控制措施
产品成本发生在企业,但可以得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而消费者则处于相对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下面主要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来探讨绿色营销的成本控制措施,其中考虑消费者因素。
(一)政府:完善绿色法规政策,积极有效地引导企业和消费者
1.培育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宣传绿色文化,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增强绿色文化的社会感染力,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这样有助于绿色营销的开展。首先,像日本政府一样,从学校入手,从娃娃抓起,将绿色知识写入各年级教科书,从小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群体;其次,应积极倡导和促进权威性绿色组织的建立,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如赋予其表彰绿色消费先锋的权力,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权力,为促进社会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而进行宣传的权力等;第三,加强舆论宣传,如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和在报刊杂志上刊登绿色公益广告,以宣传和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在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与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通力合作,从而保证绿色消费的宣传效果。
2.奖励支持性措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给予绿色企业融资和进出口优惠,完善绿色奖励政策。如对生产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的企业,给予零增值税或者优惠税率;建立绿色基金和绿色银行,积极扶植绿色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及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治理污染,对因治理污染而影响经济效益的企业给予绿色补贴等。
3.约束与惩罚性措施。政府应完善环保立法体系,进一步规范环保标志的认证,严格管理“三废”(指废渣、废液和废气)的排放,补充对环保企业的经济制裁政策。如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三废”排放许可证的发放标准,提高“三废”减量化的要求,缩短限期治理期限等;对违反相关法规情节严重的企业实行重罚,没收其非法收益,在必要的情况下,派专员监督企业整改,直至责令其关停并转;对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不予享受高于或等同于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在融资、税收、进出口补贴等方面的优惠。如果这些企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企业,还应增收燃油税和污染排放税,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等。
(二)企业:认真分析成本控制环节,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1.区分成本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管理。就内容而言,绿色营销成本与传统的营销成本差异不大,主要是在对成本的认识和管理方法上有所不同。为便于绿色成本管理,可将企业绿色营销成本分为绿色成本和非绿色成本。
绿色成本是指为保证绿色营销切实有效地开展而必须发生的成本,包括策略性绿色成本和保障性绿色成本。策略性绿色成本是对绿色营销的绿色含量和质量做出直接贡献的成本,如研发绿色材料或绿色产品发生的必要成本、治理“三废”发生的必要支出、回收可回收包装材料或陈旧报废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回收成本、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环境维护成本等都是策略性绿色成本。保障性绿色成本是为绿色营销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间接对绿色营销的绿色含量和质量做出直接贡献的成本。企业正常的生产成本,合理使用的厂房和有效运作的设备带来的成本,正常的部门设置和人员分工带来的成本,合理的费用和时间成本都是保障性绿色成本。企业需要修正传统成本观,树立绿色成本观,合理管理而不是过分节制绿色成本。
非绿色成本是指对绿色营销没有贡献,企业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控制的成本。产品功能过剩,厂房和设备长期闲置,部门设置过多,人员分工过细,原料和能源消耗过多等引起的成本,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过剩员工的数量和多耗费的时间都是非绿色成本,企业必须严格加以控制。
2.把握营销成本控制的基本环节。在绿色营销过程中,绿色材料或产品的研发、生产、传递、销售、回收构成了一条绿色营销链。企业应该在绿色成本观的指导下,把握绿色营销链的基本环节,使成本控制做到有的放矢。在研发环节,企业可以从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出发,进行质量成本分析,运用当前比较先进而企业又能接受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实现质量与成本的最佳结合。比如,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的虚拟设计以减少原料耗费成本;有需要和能力的企业,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质量成本进行分类,做到更有针对性地控制成本。当然,在研发过程中,企业要防止产品功能开发过剩而引起不必要的非绿色成本,但必须保证材料或者产品的绿色质量,不能过分节制绿色成本。在生产环节,企业可以运用全面质量控制(简称tqm)的思想和方法督导企业的生产过程,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实行5s管理,企业可以将其与成本控制方法结合起来加以应用。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要清晰登记发生的正常生产成本、厂房和设备的合理使用成本、正常的部门设置和人员分工成本、其他合理费用等保障性绿色成本及“三废”治理等绿色成本,加以合理地监督管理,不能因节约这些成本支出影响正常生产、降低绿色产品质量以及导致污染环境。例如,采用年均最低费用原则和方法控制设备成本时,企业要保证设备能生产出合格的绿色产品。在绿色产品传递和销售环节,企业可以运用最佳期量制理论和方法,对绿色产品物资存储的周期和数量进行合理控制,保证合理的供销规模;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自身情况和调查结果等,在网点的覆盖度和可承受成本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范围、传播特点、购买对象、最佳收效时间、费用效益、企业支付能力等方面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广告形式,追求广告费用的最佳效益。这些措施可以防止企业产生非绿色成本,也为绿色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企业在绿色产品传递和销售过程中,还要注意包装物的减量使用和回收利用,要注意保护环境。
3.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会计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制。会计分类地记录了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可以准确地揭示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成本发生情况。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会计的功能建立与绿色营销相关的责任会计。在研发费用核算时,在“研发费用”一级科目下分别设置“绿色研发费用”和“非绿色研发费用”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在生产成本核算时,在“生产成本”一级科目下分别设置“绿色成本”和“非绿色成本”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在“制造费用”一级科目下分别设置“绿色制造费用”和“非绿色制造费用”两个二级明细科目等。依此类推,还可以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一级科目下设置相应的二级明细科目。此外,还可以将绿色成本或绿色费用分为策略性和保障性费用,进一步直接设置二级或三级科目。这样既可以为绿色营销预算提供依据,又可以通过自行设计成本监控指标和绿色保证指标进行监控、评价企业的绿色成本。企业根据会计资料,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内部审计监督来保证企业在有效的成本控制下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4.重视成本控制中人的因素。实施绿色营销,进行成本控制会涉及到各类人员,人的因素不容忽视。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提高人员素质、树立成本控制理念和实施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方面提高企业绿色成本控制的能力。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企业要对员工加强绿色营销和成本控制知识教育,提高员工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企业要教育员工讲诚信、担责任,严格进行绿色产品开发和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理念方面,负责绿色营销成本控制的人员要树立“成本创造价值”的理念,正确管理绿色成本和控制非绿色成本。同时,强化权责观,明确绿色营销成本控制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使成本控制落到实处。在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方面,企业要在建立健全有效的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公平、明晰的考评监督机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责权清,事事奖惩明”,体现责、权、利的统一,激发企业员工参与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chengbenguanlilunwen/37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