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成本管理论文
内需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可近年来内需一直难以启动。虽然商家都在打价格战,但商品就是卖不动,政府也采取了连续降息,征收利息税等举措,却效果甚微。对此,有从贫富差距方面找原因的,有从“三座大山” (即住房,医疗和教育)找原因的……个中原因,可谓众说不一。本文从开放以来过分强调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角度来分析内需难以启动的原因。毋庸置疑,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利器,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世界工厂的美誉,但同时也要看到由此而产生的工人收入低,缺少各种保障而对内需产生的不良影响。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约相当于美日的4%左右。对这样悬殊的差距,一般人将其当作与发达国家的“天然差距”坦然加以接受。中国超低的劳动力价格,也被某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当作奇禀异赋津津乐道并加以推崇。一般说来,国家在竞争中获取优势的办法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国人民福利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活动的生产率,此为上策,一种是以剥夺本国劳动阶层的各种劳动保障,人为压低工资,放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为代价,从而赢得价格优势,此为下策。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下策。从表面上看获得了gdp持续的大比例增长、吸引外资的大幅增加和出口贸易量的极大扩张,但却造成了劳动者的低收入待遇,使他们的钱包很难鼓起来,让他们大胆的消费又谈何容易。
这些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但工资增长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这个幅度。在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日本工资的成长速度比美国快70% ,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从1950年到1980年,日本的工资追上美国用了30年,而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也高速增长了将近30年,工资却只有美国的4%。在一些地方,为了最大限度的迎合资本尤其是外资,在廉价馈赠各种自然资源之余,也最大限度地压制劳工的各种诉求,以便人为地维持某种价格竞争优势。这种做法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劳动力的基准价格。有资料显示,在我的沿海发达地区外来民工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者占30%多,每天工作12小时~14小时者占40%多。有接近一半的农民工每月没有休息日。在酷热的南方,工厂为了省电,关闭通风设施,几十个工人在一个小车间里劳作,闷热难当,空气令人窒息。在寒冷的北方,厂主为了减少取暖投入,只要不影响产品生产,就不管工人是否受寒。在劳动保护条件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况下,接触有害材料、有害气体、有害粉尘,职业病大量产生。不少厂主对农民工的职业病治疗是极力推诿,农民工又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笔看病钱。农民工的劳动是超强度的,但换取的工资却是低廉的。2006年6月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表明,农民工的月均工资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由于加班严重超时,如果工人工资不是按月,而是按小时计算,工资每个小时只有2元左右。企业诉苦自己厂子小,资金有限,处境也很艰难 ,如果不从劳动力身上想点办法,将会完全无利可图,更无法参与国际竞争。2005年12月9日,国际自由工会联盟发布报告称中国正成为世界的血汗工厂。该联盟秘书长说:多数人只看到中国的经济成果,而忽视了对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生产出售价不到50美元的dvd播放机的怀疑。中国的劳动力不止十分便宜,还有不少企业有拖欠工资、严重超时加班、逃避参加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我们的企业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把劳动力成本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况下,只获得微薄工资而没有其他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又如何敢用血汗钱大肆消费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总额迅速攀升, 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 世界第三,出口超过8000亿美元。但伴随着贸易总额超高速增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进口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而出口产品价格下降是贸易条件恶化的典型表现。这与我们出口结构不合理有关,出口的大量是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统计表明,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大幅下降了18.4%。仅此一项,日本每年从对华贸易中节省将近200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了53亿双鞋但中国企业可以获得的利润仅仅是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利润都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厂商所获得。之所以能让价格降下来,打入国际市场,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谓功不可没。
上一篇:浅议深圳民营企业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