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档案管理
省会选址对于一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面临着艰巨任务的平原省更是如此。历史上,在平原省下辖区域内从未成立过省级行政区划,因此,这个省的设立原因值得考证,故而该省的省会选址也值得探讨。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和平原省人民政府基于何种原因做出这样的决定,成为省会的新乡市的区位优势是什么,这样的选择有什么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学界并无论述,笔者将试图通过河南省档案馆以及新乡市档案馆馆藏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 平原省的设立及其面临的任务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的决定》,撤销冀鲁豫、太行、太岳等行政区,“以旧省界为基础,并照顾到经济条件、群众历史关系及自然条件等,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平原省”[1],省会设在新乡市。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平原省的成立,使省内民众欢欣鼓舞,《平原日报》发表社论称:“大家一致表示:大力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为完成平原省的建设任务而努力”[2]。然而,平原省成立时,工作发展并不顺利。建省之际,面临着如下问题:“①解放战争刚刚结束,特务、土匪、反动会道门多,反革命的武装力量虽受到严重打击,但尚未完全肃清,还有相当力量,不容忽视。②部分地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③历史上的战场,战争摧残破坏大,人民生活贫困,文化落后,交通不便。④黄河横贯全省,黄河的“豆腐腰”恰在平原省境内,易于泛滥,治黄任务大”[3]。
因此,加强对这一地区的领导,做好治黄工作,迅速恢复生产,加强社会治安,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就成为平原省亟须完成的任务。为此,平原省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分别召开会议,确定工作的方针与任务。
2 选址新乡市的缘由
2.1 历史沿革与地位
1923年的《新乡县续志》记载了当时新乡县的交通状况:“县境图已详,旧志今亦无大变置,本可不赘,惟自铁路繁兴,与京汉、道清交驰于境,其萦带左右,贯穿东西,如长蛇布阵,蜿蜒曲折中有收尾相衔之妙用。故于各处入境、出境及经过地点,必详绘之,以见交通之机轴在是,他日商业发达,即以是为左券焉。其太行西来,卫水东注,凤山北峙,黄流南环,巍然为河朔重镇,揽形胜者亦可以观矣”[4]。“新乡形胜山川旧制详矣,兹不复赘。惟今昔有不同之形势如铁道是京汉贯穿乎南北,道清横亘于东西,皆以此为中心,四望平衍之区,巍然重镇,异日商埠繁兴,固势所必至。而北卫京畿,南扼黄流,西枕太行,东注卫水,实交通中之要塞也。兵防尤不可疏矧”[4]。
新乡市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成立的。1948年11月,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在新乡县小冀镇成立。1949年5月5日,驻新乡的国民党四十军在新乡县陈堡与解放军签订协议,接受改编。7日,举行入城仪式,新乡实现和平解放,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进城办公。新乡是华北地区解放最晚的城市[3],这同时也反映出新乡在豫北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2.2 经济优势:豫北经济中心
新乡市是豫北的经济中心,“(新乡市)历史上与安阳、濮阳各专区以及山西的晋东南和郑州、许昌、驻马店等地有极其密切的商业联系,故称我市为豫北的经济中心与商品的集散市”[5]。新乡市处于平汉、道清铁路交界处,又有卫河航运之便利,为晋东南与豫北贸易交流枢纽,“豫北和晋东南一带的农业产品如药材、山货很多都是经我市运销河南,河南的很多农业产品如大米、芝麻、杂粮等也有很多通过我市销往豫北和晋东南”[6]。同时,新乡市周围有棉田八十万公顷,“年产棉花约两千五百五十万斤”,靠近焦作矿区,燃料便宜,“电厂发电量为四千三百基瓦特”[7],为成为省城提供了物质基础。
新乡是平汉、道清铁路交叉点,卫河横贯其中,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晋东南、豫北地区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也是军事战略要地。至1949年8月,“人民政府大力恢复与发展工商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很快修复了道清铁路西段,平汉铁路新乡至郑州段,打通了卫河航运,修复了新(乡)安(阳)、新(乡)辉(县)、新(乡)焦(作)、新(乡)道(口)、新(乡)武(陟)、新(乡)郑(州)等公路。面粉厂、电灯公司、纱厂、榨油厂、平原打蛋厂、卷烟厂、造纸厂、化工厂以及14家小型机器工厂相继复工,5,000多名产业工人走上生产岗位,摆脱了失业和饥饿的威胁,生活得到改善”[8]。
新乡市也具备良好的工农业基础,能够为其成为省城提供物质保障。新乡市的工业基础较好,在平原省各个专区和城市中占有优势。“平原省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分布在安阳、新乡等城市……解放前夕,新乡市有纱厂、面粉、榨油、发电、铁工等工厂149家,职工1,667人……解放前夕,安阳全市的商户仅剩130家”[9]。
选择新乡市作为省会,利于平原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原省省内形成一个经济中心,加强省内辖区的经济联系,促进平原省各个辖区的向心力。这对于一个没有建省传统的地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3 地理优势:受黄河水灾影响小
平原省所辖地区,正是黄河的“豆腐腰”地区,随时面临着黄河泛滥的困境。因此,省会选址必须尽可能较少受到黄河水灾的影响。 与平原省其他辖区相比,新乡市较少受到黄河水灾的影响。以平原省建省之初遭受到的黄河水灾为例:“(1949年)9月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平原等省普遍降雨,致黄河本河及各支河(以伊河、洛河及沁河为甚)一齐继续涨水,加上花园口以下,河水不但没有消耗,反沿途因降雨增加,所以,不但水势之大为历史上不多见,而洪水持续时间之长,也为从来少有”[10]。9月16日,黄河水势严重,水位高涨,平原省委发出万急通知紧急动员全体干部群众,全力与洪水斗争。“(十四日)十二时流量已达一万一千秒立方公尺,并仍继涨,即以现在流量,加以伊、洛、沁、汶河之水,我省各段即有平漕的可能,水情万分严重……当发出万分紧急通知:一、濮范以上大堤上普遍加修小堤。范县以下金堤同时进行修加。二、各处危险堤段,必须立即备料”[11]。至19日,黄河涨水持续严重(见表1)。9月21日,根据平原省河务局消息,聊城专区寿张县、梁山县、东明县受灾严重,“计梁山县四百余村(人口约二十万),寿张县二百五十多个村(人口约十余万)。如再加上东明以上之被淹七百七十五个村庄二十余万人,则受灾村庄约在一千四百个以上,受灾人口共约六十多万。被淹地区水深二、三公尺不等”[12]。为了迅速挽救灾民生命财产,平原省委和省政府除了要求河务局及各地党政等部门迅速组织大批船只抢救并发粮临时救济,又提出了四项紧急救灾办法。至1949年10月15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战胜了百年罕有的九月份黄河洪水,保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11]。
平原省建省之初即遭遇百年罕有的黄河洪水,全省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平原省委和省政府也采取了紧急救灾措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洪水。仅以受灾地区来看,新乡市受灾程度较轻。新乡市地处黄河北岸,地势较高,且距离黄河改道之处(兰考铜瓦厢)较远,平原省内其他辖区或黄河过境,或大堤仍未加固,面临着水灾的危险。同时,在反革命残余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新区土改尚未完成,水灾过后会带来疾病防疫问题的情况下,选择其他地市作为省会城市,势必会加重社会秩序的稳定工作,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乡市的地理位置,对于面临艰巨治黄任务的平原省而言,是省会选址的首选之地。
3 省会选址新乡市的影响
3.1 经济迅速发展
新乡市原本就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建省之初,“(新乡市)工业、手工业的很多产品如铁锅、条布、面粉、面纱,大部都行销河南”[6]。成为平原省的省会城市之后,新乡市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遇。以城市工业生产总值为例,1949年10月12日,平原省人民政府为发展新乡市的工商业,将新乡县城郊的十五个村划归新乡市领导[14]。至平原省建制撤销前,新乡市“已发展国营工厂22家,公私合营工厂5家,国营商店24个,供销社36个,国营贸易公司14个;私营工商业户发展到3,900多家,个体摊贩和手工业者4,000多个。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500亿元(旧币)增至5,761亿元(旧币)”[15]。而平原省第二大城市安阳,城市经济经过三年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工业生产总值为4,477.6万元[16],虽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是1949年的20倍[17],但是与新乡市相比,工业生产总值仍然略逊一筹。
工业方面,至平原省撤销前,新乡市“10人以上使用动力的工厂有42家,资金共12,541,016万元,最高者4,400万,最低者1,377万;职工5,761人,其中10至50人的有23家,50至100人的有8家,100至500人的有8家,500至1,000人有的两家,1,000人以上的有1家;从工厂种类上看,计有纺纱、织布、漂染、机器制造、面粉、发电、自来水、榨油、烧砖、酿酒、制药、骨胶、电池、印刷等十四种;从工厂性质上看,计有公营22家,公私合营5家,合作性质的4家,私营11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已大大提高,如平原机械厂成装水车由每七人五部增加至五十部,刚解放时,费损率占百分之十二,现降至百分之零点八五,水车质量在华北居第一位”[18]。
此外,新乡市的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解放之初手工业、商业仅共638户,目前已增至3,104户,摊贩2,259户,增加将近五倍”[19]。
3.2 人口增加与城市建设加快
作为平原省的省会,新乡市的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由于“人口突增,既有房屋过少,这就引起了大量的修建,三年来全市修建房屋共两万余间,建业工人一九四九年底仅三百余人,今年增加到六千四百二十九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六……建筑业不仅发展了建筑工人,而且带动了很多工商业”[7]。
成为省会城市后,新乡市“机关突增加,人口骤多,日常消费及各种需要迅速扩大,日益增加。这是我市发展的基本特点”。至1952年年底,新乡市“人口从不足五万发展到尽十五万,市区的面积从三十七平方公里发展到七十二平方公里,工商业者从五百余户发展到三千一百户以上,中小学校由二十三处发展到六十二处”[7]。
此外,平原省建立后,除进行大规模的修复黄河大堤工程外,?着手进行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开始修建“人民胜利渠”,总干渠至新乡市郊汇入卫河,这项工程不仅是平原省治理黄河的重大举措,也为新乡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到年(1951年)底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由此可以灌溉新乡、获嘉二十三万亩农田。俟一九五三年工程全部完成后,至少可灌溉新乡、获嘉、涉县、原阳、延津、博爱、武陟等县八十六万亩农田。由引水济卫之后,并可保证卫河二百吨的轮船常年通航。四处跌水工程均可供发电之用”[20]。
3.3 选址新乡的不足
3.3.1 新乡市的经济向心力不够。关于这一点,在平原省撤销之时,新乡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分别做了探讨。新乡市委和市政府认为:“新乡市与河南省有历史的传统联系,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更为密切,三年来我市和河南省的各个城市及广大农村经济上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工业手工业的许多原料如牛皮,也主要依靠河南供给……我市和平原省东部各县的经济联系反不如与郑州、开封、许昌、漯河等地密切”[6]。新乡市委宣传部认为:“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平原省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适时的,因为平原省在三省的结合部,缺乏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条件,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来说,确有不可克服的困难”[5]。同时,湖西专区与安阳专区也指出了本专区与省会新乡市的经济联系不够,“由于湖西区历史上长期属于山东省,在经济上与济南、济宁联系比较密切,而与新乡则很少联系。几年以来,这个地区虽划归平原省,但是这里的人民还是不断地参加济南的物资交流大会,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经济联系。但因政治区划不统一,贸易系统分属两省,计划也不一致,造成一些困难”[21]。“安阳专区与开封、郑州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农民的生活资料如纱布、糖、纸、药材等绝大多数自南而北,农产品如山货、棉花等绝大多数自北而南”[22]。因此,新乡市虽为豫北的经济中心,且在成为平原省省会之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还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向心力,因而,对于一个没有建省传统的地区而言,其所辖区域缺乏认同感。随着平原省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任务的完成及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中共中央进行省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平原省建制,平原省的历史使命完成。 3.3.2 不利于统一管理治黄事务。早在1949年10月30日,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致电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称,“为统一管理,计划治理黄河,前曾由华北、华东、中原三区联合组成黄河水利委员会……兹因中央人民政府业已成立,该会应即划归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领导”[23]。此时的华北人民政府虽即将撤销,但是对于统一管理治黄事务的意向表露无遗。平原省下辖的湖西专区、新乡专区(专属驻地焦作)、菏泽专区治黄任务重,也分别表达了统一管理治黄事务的想法。湖西专区认为“治水是湖西地区基本建设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过去由于分属两省,治水步调也常不一致,今后欲求根治,统一政治区划实属必要”[21]。新乡专区认为“新乡地区有六百里的黄河线,在目前防治黄河的水患以及即将开始的根治黄河与发展黄河水利的巨大工程中,都有深切的需要与黄河南岸的人民统一起来,以便在统一领导下步调一致地治理黄河。这是对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问题”[24]。荷泽专区认为“如东平湖、运河、黄河及内地支流等过去都是双方协商,共同管理,但也往往因工作步调不够一致,致使工作在某些方面受到了损失”[25]。黄河横贯平原省全省,且归故不久,堤防极不巩固,且平原省成立之时正处于秋季多雨期,因此亟须做好治黄工作。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设在河南省省会开封市,负有治黄重任,而平原省的河务局设立于省会新乡市,统筹全省治黄工作,平原省下辖各专区的日常预防水灾、加固大堤、灾后恢复等工作,需要先向平原省河务局汇报,再由河务局向黄河水利委员会汇报,不利于治黄事务的统一管理。
4 结语
中共中央设立平原省,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则处于次要地位,因而平原省省会的选址首先考虑的是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新乡市在平原省所辖区域内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这一优势为新乡市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乡市并不足以成为平原省内的经济中心。至1952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此时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占据了主导地位,为适应这一新形势,中共中央进行省级行政区划调整,平原省的历史任务完成,省会选址新乡市也成为平原省撤销的原因之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danganguanli/142204.html上一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分析
下一篇:如何做好地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