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档案管理
1 档案的社会记忆观
档案记忆观兴起于上世纪末,其核心内容是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档案的社会记忆观的提出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透视档案和档案管理现象,激发了我们对档案社会功能、档案保护的一些新认识。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档案记忆观研究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当今学术界对档案与社会记忆关系的主流研究和论述。
1.1 载体论
这是档案学界普遍认同的主流观点,其代表性的论述形成于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上,会上提出:“档案在文化记忆、个人记忆和基因记忆的遗忘、构建和恢复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寻找遗忘记忆和发现过去记忆事实真相的重要载体,是知识的存储器,是保护过去、记录现在和联系未来的桥梁。”1
1.2 客化论
客化论是指档案是社会记忆的客观对象,是社会记忆的物化形态。客化论的提出,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原始社会,人类依靠语言和动作表达思想,靠记忆储存信息。由于受到时空局限,记忆信息无法准确完整地进行贮存,不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字的发明,为储存社会记忆创造了稳定的载体,把记忆从大脑中抽取出来,记忆成为客观对象,附着在书籍、文件、报纸等纸质载体,也体现在电影、光盘等电子音响资料上。
1.3 构建观
构建观强调了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社会记忆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这种解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档案所储存和保留的信息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过去历史的解读。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在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一书序言的最后一句话颇具玩味和值得我们深思:“稍作反思就可揭示出,尽管现在的一代人可以重写历史,但不可能在一张白纸上来写的,尤其是哪些较之于这里所提及的事件具有更齐备的文献记录的历史时期,则更是如此。”2
1.4 控制观
这种观点认为档案是控制社会记忆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是强化政治监视的关键。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档案这一手段对历史记录进行改造,确定对未来的控制尺度。档案的挑选和留存体现了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档案成为现实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同谋。对档案的操控和重组既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也是对社会记忆的操纵。
2 如何利用档案构建社会记忆
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历史、现在及未来的纽带,具有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功能。然而,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中,由于政治权力及档案工作者的主观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使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为了充分发挥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的功能,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档案工作者要本着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尽量保证档案记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为“档案工作者是中立公正的‘历史真相’的保管员,他们根据普遍的、不含价值取向的理论来管理文件。”3真实客观是档案的价值核心,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具备识别档案真伪的能力,还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可靠,进而真实完整地记录社会记忆。
档案部门要大力宣传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作用,鼓励个人、家庭、集体建立档案。经过历史的甄选,这些档案将成为珍贵的社会记忆,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danganguanli/14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