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公共管理论文
第1篇: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提升途径研究:案例编写角度的考量
1.引言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由兰德尔院长首创。在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将创造的舞台交给学生。教师通过课前学习、课堂讨论与分析,撰写分析报告等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有效的案例教学必须以优质案例为基础。但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找到与自己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基本吻合,同时又有足够思考和讨论空间的案例却不容易。现成的案例总是不能与教师的讲授内容完全匹配,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想得到与教学内容契合度高的案例,编写案例是个不错的选择。
2.案例编写:真实案例的转化与应用
2.1案例编写的重要性及优势
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性工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选择使用已有的案例,但通常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现成案例与教学内容、课程重点以及行政生态匹配度不高;二是案例缺乏与讲授内容相匹配的足够的思考与讨论空间。小劳伦斯·E·列恩(2001)指出,好的案例应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教学实用性;(2)能引起争论;(3)对决策分析起重要作用;(4)概括性;(5)案例要简明扼要[2]。案例教学的困难之处不在于如何组织和设计教学流程,而是如何寻找到合适的案例。因此,要想得到与自己教学设计和内容契合度较高的案例来作支撑,编写案例是个不错的选择。与传统的案例选择相比,案例编写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案例编写有利于教师高度匹配教学内容。教师在编写案例过程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案例的侧重点和衔接方式。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同一件引发思考与讨论的公共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和分析。侧重点不同,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就不同。例如,2012年北京经历的一场特大暴雨考验所引起的城市内涝灾害,就可以从政府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等多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有助于教师将讲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体现在案例中,增强理论知识与案例的匹配度。
其次,案例编写更突显案例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根据不同教学环节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的水平、具体教学细节,教师可以根据案例在教学中使用的顺序及教学目的来研究案例难度[4]。通常来讲,分析维度、概念维度、陈述维度可以作为案例难度的三个维度加以描述。
最后,案例编写更突显案例教学本土化。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源于美国,因此,这些案例更多的反映的是美国国家的现实案例,由于中美体制、环境、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美国的经典案例在中国未必适用,常出现美国案例在中国案例教学中“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要更好的解决中国本土的公共管理问题,编写本土化案例是明智之举。
2.2优质案例的标准与来源
编写案例的前提是确立优质案例的标准。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深邃的观点、详细的现实情况是有效案例的三个要素(约翰·巴赫,2001)。针对公共管理案例,小劳伦斯·E·列恩(2001)指出,“星级质量”的案例应满足以下标准[6]:
2.2.1能够制造困境,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
瓦塞曼(1994)指出,良好的案例要能够制造困境。通常情况下,在案例教学实践中会出现“不成熟的结束”的问题,即学生对教师准备深入讨论的问题迅速达成了一致。[8]因此,优质案例应该能够制造困境,引起争议,具有复杂、冲突的元素,激发学习者思考解决困境的方法,而且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或单一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分析性的推理性思维。“案例不应简单得让一名学习者不经过切实思考或者对案例中的材料进行反复琢磨就能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2.2.2案例所处情境具有紧迫性
优质的公共管理案例有突出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真实世界中的公共管理环境是错综复杂的,优秀的公共管理案例就是模拟类似于真实公共管理场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实际行动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者群体面临的情景所进行的部分的、历史的、诊断性的分析”
2.2.3能够从案例中搜寻相关信息或证据
优质案例的思考讨论题应当能够让学生从案例本身搜寻到相关的信息和线索,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和提示,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完成将案例信息的理解运用转化为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作过程。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梳理、辨别、推导、归纳、筛选以及判断案例所提供的信息。
2.2.4案例中有足够的用以支撑深入分析的信息
案例信息量是优质案例的关键元素。因此,“案例应当能够使学习者利用现有信息作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13]那么,判断案例信息量是否充足的标准就甚为重要。小劳伦斯·E·列恩(2001)认为案例信息应能够提供以下相关内容:1)案例背景信息;2)案例附加信息;3)案例服务的目的性;4)案例信息的相关性明显;5)信息的必要性突出;6)案例信息的识别性强。[14]一般来说,教学案例编写有两个来源途径:
(1)根据媒体报道的公共管理领域发生的重大典型性事件,教师进行整理、编辑而得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一般都会对近期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比较有兴趣,有讨论和交换观点的需求,有迫切还原事件本身,知晓事件经过和进展,参与事件分析和讨论的期待,而媒体同时进行的长时间跟踪报道以及深度报告,也为案例提供了足够的信息量,有利于案例编写和深入案例分析。由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事件通常为大众所关注,所以案例的视频资料往往可以通过一些专题电视节目寻找到,比如《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
(2)教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经过加工整理所得
教师通过实地调研去获取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可以增强案例的时效性,而且也可以增加案例的现实性和真实性。现实中教师对调研获取一手资料编写案例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源于采编成本高昂,教学辅助力量不足,一线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而无暇顾及等因素。因此,教师可以把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起来,依托教学和科研项目开展深入的案例调研。
3.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互动中实现超越
编写一个较好的公共管理案例是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推广案例教学的途径之一。[15]案例编写是服务于案例教学计划的,两者可以在互动中实现共赢与超越。
3.1公共管理案例编写为案例教学储备和积累适用的案例
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储备和积累的大量适用的案例。目前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缺乏学生适用的案例。因此,优秀案例的编写和储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各专题确定案例题目,收集素材,编写案例。实践表明,由学生自己负责甄选的案例不仅新颖,而且有利于更强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特质。[16]第二,在案例编写上,形成梯队式案例,即根据不同专题需要,编写不同篇幅的案例,即大案例和小案例。第三,组建教师团队,共享案例资料和编写案例。
3.2案例教学为筛选、完善、反馈案例提供保障
案例教学是教学与案例的互动过程。编写好的案例的教学效果要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接受案例教学的检验。无疑,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实践机会。因此,教师首先在开始授课时就要挑选出最能反映各专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次,教师可以分步骤的布置任务,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步骤挑选角色,然后经过商量讨论,分别进入角色。这期间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就案例后面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各小组之间可以辩论,最终教师作出点评。
案例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案例课堂讨论的结束并不是案例教学的结束,课后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师自己的总结构成了案例教学重要的一环。[17]学生的反馈意味着对案例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案例的感觉和认识,可以通过发放问题进行调查,就学生在案例搜集、编写、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收获、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等进行探讨。通过这些方法,教师掌握编写的案例与案例教学之间互动效果。对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应给予充分保留,并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对于未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可以淘汰,并进行总结和分析,避免在以后的案例编写过程中再犯相同错误,提高案例编写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案例教学提供保障。
第2篇: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问题研究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出路,这种改革创新的浪潮再次将案例教学的探索推向了高潮。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研究基础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还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以演绎为主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对于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而言,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科本身的普及和发展,还是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CaseMethod)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法学案例、工商管理案例的相继出现。孙伟、陈涛(2015)分析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认为与传统讲授式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特殊的教学运行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实的体验案例所描述的场景,并以当事人的角色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史传林(2009)认为案例教学具有促使教师关注相关领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功能,应用于公共管理学科,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关于公共生活领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刘召(2011)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春城、刘玉芝(2012)指出公共管理是关乎公共部门、公共职能、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共生活领域内的特殊活动,对于缺乏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讲,要想在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更加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维度:自主性差,参与程度较低
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明显。卢智增(2009)总结了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不够,提出质疑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尚未形成。奥尔鲁木(2015)对比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方法后,发现美国的案例教学常常会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获取课程成绩,以此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比之下,国内课堂气氛则显得十分沉闷严肃,部分学生受到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2.教师维度:角色错位,教学效果不佳
黎玉升(2012)认为很多老师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案例教学中角色定位不清,通常只在理论授课之后才引用案例证实观点,或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过多地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呈现“重灌输、轻启发”、以讲授和讨论代替了真正的案例训等本末倒置的现象。陈朝旭(2014)认为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之案例教学对教学技巧、课堂管控能力、应变及协调的能力要求较高,从心理上对案例教学存在排斥现象。马杰(2009)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多半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的教授,无法胜任案例教学的任务。
3.案例维度:三多三少,案例资源匮乏
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资源直接关乎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就面临着“三多三少”的问题。“三多三少”指的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西方的案例多,二手的案例多,一手的案例少,本土的案例少,旧的案例多,新的案例少。陈菲菲(2013)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案例的主要来源,即:国外引进、高校编写、直接选取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但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差异,国外引进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高校编写则受到人财物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及系统性受到质疑;直接选用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由于缺乏系统地加工、处理,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专业针对性,甚至会偏离公共管理的专业学科角度。郭恒(2015)从案例选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存在缺乏时效性、缺乏代表性、甚至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等问题。
4.流程控制:反馈缺位,环境设施较差
科学严谨的流程控制才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保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控制工程。从案例编制阶段到课堂实施阶段,再到评估反馈阶段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李勇(2008)认为案例准备、课堂使用及效果反馈是三个息息相关的环节,任何环节的缺位或者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教师缺乏对反馈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反馈环节的缺失。赖秀清(2013)针对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作了具体分析,认为班级规模过大、座位编排不适宜、教学课时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也是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生应树立自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与技巧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应该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具备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素养。奥尔鲁木(2015)主张建立一个以案例教学为重要参照指标的关于期末考试成绩、日常考核标准在内的教学机制,以此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活动参与度。肖静(2010)基于“X、Y理论”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进行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发言机制,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感到压力,还可以提供自主表达意见的机会,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有机结合,以此降低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以及自我边缘化和沉默化的可能。陈朝旭(2014)认为应该为学生制造充分的参与机会,乃至于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制作,可以更充分、深入的了解案例教学及案例背景,为课堂研究提供良好的参与基础。
2.教师应适应课堂角色的转变,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成效。陈菲菲(2013)提出要改进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理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由演讲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身份向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身份转变。赖秀清(2013)认为要提升案例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转变教师角色和提高自身素质两大方面进行考虑,转变教师角色主要指从主角向配角、从师道尊严向良师兼益友和从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罗若愚、涂丁文(2013)提出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不仅要“送出去”,让有潜质、有意愿的教师送出去接受更好的培训和提高,还要“请进来”,邀请校外名师传经授课,不断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水平。
3.加强案例本土化建设,完善公共管理案例库
徐祖迎(2015)提出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标准:必须是真实的;答案不唯一化、绝对化;能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要解决的问题及决策主角是明确的;能够禁得起深入分析,同时尤其要加强案例本土化的建设,编写能够体现我国文化背景、反映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提高本土化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重。卢智增(2009)提出的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创新路径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各高校单位可以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黄珥东(2013)认为编制案例库需要有效的结合具体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来实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立了一些案例库,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全国MPA案例教学库等,但是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4.完善流程控制环节,优化相关环境设施
当前学者从流程维度出发研究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主要的研究焦点是课堂之后的评价与信息反馈环节,而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定量的绩效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吴乐珍、李会平(2010)认为案例教学是一个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在内的系统过程,有效的绩效评估不仅可以指明案例教学努力的方向,还可以提供可靠的衡量依据。李勇(2008)主张在课堂研讨之后,应该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课堂开展的情况进行讨论和评价,老师也应该进行课堂自评,根据师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案例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不仅可以使现有案例达到效用最大化,还可以对制作新案例提供启发和帮助。从教学环境及设施上来看,赖秀清(2013)认为一方面要规范案例教学对班级规模、座位编排、课时需求等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应该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和优化教学环境。
正如宁骚所言,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案例三要素不断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案例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是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需求,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对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在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