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公共管理论文
一、贵族精神中的优良理念
1.教养。教养是指一个人不应只关注自己的物质利益,更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在古希腊的贵族制度中,贵族的精神,不在于血统的高贵,而在于生活方式的高尚。奴隶和外邦人的生活方式是低贱的,他们屈从于生活必需品,只关注物质利益,因而被看做是与动物无多大差别的人类。而贵族则不同,贵族阶级将精神的高尚看得比物质的满足更加重要。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能够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容易为强权政治或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对文化和知识的推崇与践行也是贵族的一大特点。很多贵族从小就学习拉丁文、法文,研读古希腊的哲学著作,在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们深谙社交礼仪与待人之道,认为只有举止优雅、谈吐不俗才能与自己高贵的血统相匹配。
2.公共精神。贵族精神的核心绝不是绅士的风度和高贵的礼仪,而在于对政治军事等公共领域应承担起的公共责任。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是贵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在西方贵族政治传统的典型时期,贵族作为统治阶级拥有绝对的权利,但他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权阶级,而是追求荣誉、有强烈有责任感、以国家事务为己任的公仆。英国的贵族需要承担相当大的公共责任才能获得认可,法国的贵族也需要承担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平民教育、赈济以及救灾等诸多公共事务。倘若贵族没能尽到保护臣民利益的职责,那么臣民就会投奔其他城市,统治阶级的势力也就随之被削弱。基于对利害关系的权衡,欧洲贵族将承担公共责任视为基本生存法则之一。因此,中世纪贵族"为臣民负责〃的传统,到了现代便转化为"为公众服务"的精神。
3.契约精神。贵族的契约精神表现为用光明磊落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与中国讲求"兵不厌诈”的谋略之道大相径庭。贵族精神的这种光明磊落不仅体现在贵族处理民众纠纷等问题上,也体现在处理贵族相互之间的矛盾上。贵族们将美德与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照契约的规定进行,坚持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他们不会为眼前的利益背信弃义、不择手段。
二、现代公共管理者存在的错误意识及其成因
1.缺乏学习意识。首先,公共管理者的雇佣制度缺乏合理性。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一经雇佣,除非出现严重违法违纪的情况,一般不会被解聘。这使得不少公共管理者安于现状,不再主动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文化,最终导致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僵化。其次,公共管理者的继续教育缺乏"硬约束",学习流于形式。我国对公共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及继续教育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基本上处于半放任状态。
2.特权思想严重,缺乏服务精神。"服务者"是公共管理者应承担的角色。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公共管理者却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对人民群众颐指气使地摆官架子。这是考核、评价制度的缺失所导致。在现今的考核评价制度中,人民群众对公共管理者的任免没有话语权,决定他们能否"升官发财"的是上级领导或上级单位,而不是无权势的人民群众,所以他们只望"上",不望"下",只服务"上",不服务"下"。
3.腐败之风盛行。在公共管理者队伍中混杂着相当一批利己不虑民的害群之马,他们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将个人利益罝于公共利益之上,凭借所掌握的公共资源,无视法律法规为个人谋私利,导致公共服务不公平和不公正。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权力限制的不完全性,导致制度的监督与制约作用、法律的预防与惩治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于现代公共管理人信仰的不健康信仰的健康与否关系到一个人行为的目的和走向,西方贵族秉持"公共服务〃的健康信仰为后人所赞赏,而我国现代一部分公共管理者为"权势〃、"金钱"是瞻,在这种不健康的信仰的指引下,最终误入歧途。
三、培养现代公共管理者的"贵族精神"
1.通过内部优化提高公共管理者队伍的素养。在西方,贵族教育中的优良理念今天仍然存在,如英国伊顿公学始终保持着贵族教育传统,学校实行严格的军营化管理,学生在校必须接受严格的管束和高强度的磨炼。这足以启发我们: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克己奉公的高素质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打牢根基、定期巩固,保持连贯性。
1.1提高准入门槛。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资源的提供者和服务者肩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录用标准应多元化、全面化。提高准入门槛不是一味地提高学历限制,相对地,提倡更多地考核人员的社会经历、责任精神、诚信度等非学历方面的能力。
1.2定期培训应有制度规范。保证公共管理者在职培训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进行"硬约束"。首先,树立正确的培训目标,坚持和完善组织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培训档案,培训实行登记管理。其次,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需要,按照职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特点进行,推广应用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手段,提高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最后,培训应坚持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培训考核与评估流于形式,参加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由第三方考核机构出具的培训结业证书,并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共管理者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2.公共管理者绩效考核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方面,绩效考核标准应由以经济效益为主向以社会效益为主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经济增长指标,轻社会发展指标;重短期效应指标,轻长远发展;重投入,轻产出,忽视社会民主、公平、正义和责任价值的公共行为。另一方面,绩效考核的方式应由以内部考核为主向以第三方考核为主转变。过去的考核方法较为单一,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写评语〃的方法,这种内部单一性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的方法使考核形同虚设。因此,要建立专门的政治上独立的绩效评估机构,配备专业的评估人员,评估成员应包含一定比例的人大代表、政府代表、专家学者、普通公民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同时,应把外部评价、群众参与度、服务满意度作为评估依据之一,促使评估理念向"公众本位”的转变。
3.加大监督与惩处力度,避免公权力滥用。在有效监督方面,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堵塞管理上各种漏洞,二要通过考核制度、回避制度和公开化管理,形成有效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创造廉洁的公共管理环境。在惩处力度方面,现今我国有关预防与惩处贪污腐败的立法存在量刑区间过大、弹性强的缺陷,导致法律对公共管理者的威慑作用大大减弱。因此,有必要缩小量刑区间,加大对失职、违法公共管理者的惩处力度,对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的公共管理者应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处罚,对以权谋私、寻租腐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加重处罚以加强"负强化〃作用。
如今,贵族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亡,但作为贵族精神合理内核的公共精神、参与意识、责任担当、道德教养依然适用于现代公民社会。贵族精神并不是贵族阶级的专利,因此我们倡导的是将贵族精神"平民化〃,特别是公共管理者,更应该坚持不断地学习、追求精神的高尚、严于自律,将公共情怀和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觉的要求、内化为普遍行为的准则,积极履行公共管理责任,使整个公共管理者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贵族精神的"贵族"。
王昭昭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