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公共管理论文
实践与教学对现代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与教学经常处于分离的状态,实践远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与社会期望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科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构建尤显重要和必要。为构建该运行机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机制概念的本质、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充分考察现实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良性的运行机制。
一、机制内涵的本质回归
“机制”概念频见于各种文献,但是部分学者及实践工作者在使用这一“词汇”时,很少有人能在“机制”概念本质意义上使用。这种一词多义现象(或无意义)不利于问题的澄清,因而也就不利于机制的构建与形成。因此,本文将对“机制”概念予以一定的分析,使其回归其本质内涵。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也就是说,能否发挥功能关键在于是否形成机制。其后’人们将“机制”一词引人经济学的研究,用“经济机制”来表示一定经济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也就是说,“机制”概念是从自然科学经由生物学及医学等逐渐演化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中关于“机制”的解释共有三条,“第一,机制是指机器制造的;第二’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生理机制;第三,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成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等”。这三条解释基本反映了上述演化,本文也正是在这三个基本解释(主要是第三个解释)的基础来澄清“机制”的基本内涵的。
良好的机制可以自动调节系统使其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机制重在其运行,如机器只有合适的构造和正确的工作原理才能正常运转。但仅有组织并不能成为机制形成的充要条件,机制的形成需要以组织为载体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来维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合理化不能仅靠自觉,须用制度予以促进和制约。只有确保与机制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的存在,机制才能在实践中正常运转。不同的组织和制度决定了不同机制的存在。
但机制的构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制度的叠加,不是简单的代数求和,它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互相呼应、补充和啮合,这样才能发挥作用。机制承载于组织之上,组织有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它通过组织内人的共同协作和努力来实现。完善的组织,健全的制度,再加上强有力的执行者,才能保障机制效能的实现。组织和制度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组织在制度的规范下运行,而制度在一定的组织结构框架下得以落实。机制的良好运转需要两者的交融和配合。
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实践指向性非常突出,因此更应强调其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作用。但在该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没有该项教学方式或存在该类教学方式但却流于形式。国内学者对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解释多集中于重视不够、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匮乏、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等方面。本文认为,实践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意识,因而就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第二,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机制的缺乏则主要在于学界整体对机制概念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严重的缺陷,部分学者在使用“机制”概念之时经常指向他方——如制度、组织、体制等’而不是机制内涵本身,从而导致实践中无法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本文将在机制概念本质回归的基础上,以实习实训为例,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构建进行尝试研究。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组织的确定
现代社会中,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组织。在实践教学方面,其组织涉及两大方面、三类组织。两方面指的是实习方、实习受理方,即校方及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等’通常所说的“府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指的是就是实习方与实习受理方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作用。三类组织指的是高等院校、学院及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属于教学活动,因此,在学校一级应由教务处来负责实施,具体应由实践教学科(或专门负责实习的实习科等负责),在学院一级则应由教学院长(负责教学活动)会同专职副书记(负责学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负责实施’或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本科生的实习实训工作。
各类组织必须具有明确的结构方能发挥相应的功能,实践教学组织亦不例外。校级实习组织结构至少应包括:外联部门(或岗位,下同),负责与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签署协议等;实践教学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抽查工作;实践教学指导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审核及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后勤保障部门,负责联系车辆等工作及实习实训所需材料和工具等的提供。
院级实习部门的组织结构则应包括:协调部门(实习总干事或总秘书),负责实习工作的全面协调’具体职能包括实习if划的拟订,实习学生自然情况的调查与汇总,获取实习单位的岗,位说明书,负责实习学生具体的工作部门与岗位分配,帮助实习学生与实习基地实现对接,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困难与要求,反馈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印象及工作建议,协助校外指导教师考勤’核定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量,核定学生实习成绩等;实践教学指导部门(包括校内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予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学检查部门,负责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沟通交流、督促和检查。
学校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则用人单位也必须成立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基地也应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方能发挥其实习基地的作用。其组织结构包括:联络部,负责用人单位及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包括具体部门的用人信息的搜集、对学生基本信息的审核以及联系用人单位具体负责人与高校具体负责人签订协议等方面的工作;实习指导部门,负责接待学生及具体业务指导和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类组织及其内部的各个分支部门或具体岗位之间应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即组织系统。但若要形成该组织系统并形成相应的机制,则还需要辅以相应的制度,以对三类组织及其各个分支部门的行动予以促进和规范,即形成制度系统。制度系统与组织系统密切配合,方能形成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三、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并非孤立存在,其制度建设必须与组织建设协同方能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即组织系统的诸要素与制度系统的诸要素必须相互配合和制约。因此’为使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得以形成,我们必须对组织系统各分支进行制度规定,以对其行动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
1. 信息交流制度
信息对称是进行组织协同的前提基础,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使实习方与实习受理方相互了解对方的需要与要求等,从而使双方能达到人事相宜。既能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又能帮助用人单位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从而也就实现实践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信息交流制度规范与制约的对象包括:校级的外联部、院级的协调部以及实习基地的联络部,同时也包括两方组织的各个层级的所有部门,例如实习进程中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以及实习后的经验交流等。
2. 监督检查制度
实习实训活动是个系统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为保障实习实训的效果,必须进行全过程管理,因此对各个环节监督检查必不可少。监督检查制度包括对实习学生、各个组织分支部门、指导教师等的监督检查,例如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实习成绩考核制度、寻访制度、实习工作评价制度等。监督检查制度应用的对象为校级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部门、院级的检查部门以及实习基地的实习指导部门。
3. 调研与实习准备制度
若想使实习实训工作实现功能最大化,则必须使实习工作做到有针对性,即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与工作岗位相匹配。为此,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总体情况以及市场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实习计划以保障实习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在实习前还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除上述实习计划外,还需制定各种文件及实习辅助材料以及岗前培训等工作。注意岗前培训对象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同时也需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
4. 实践教学指导制度
实践教学仍属教学活动,因此其活动的展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规范要求,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此,必须制定各种实习指导文件,包括实习计划等。同时,还要制定导师遴选制度、双导师制度等。实践教学指导制度应用的部门为校级、院级以及实习基地的实习指导部门。
5. 评价交流制度
实习结束之后,应对实习实训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总结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经验以指导未来的实习实训工作,总结教训以防止未来的实习工作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评价对象包括麻有参与实习工作的部门及人员,评价的方式可采用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如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及各部门的实习工作总结,组织评价则应制定优秀实习生、优秀实习教师、优秀实习工作者评选制度。
上述制度的设计将对所有参与实习实训工作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规范与制约,以使其行动不超越合理的框架。制度设计之时应注意各项制度之间的系统性,防止出现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制度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与组织系统内部的诸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使制度系统与组织系统相协同,才能使公共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形成具有可能性,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刁利明(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4822.html下一篇:关于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