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谈谈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谈谈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公共管理论文


  一、导言

  扎根理论是一种常用而有影响力的定性研究方法,在搜集数据资料、确定核心概念、探寻社会现象间关系、建构理论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且流程清晰、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规范性与科学性。

  国外公共管理研究( 如政策分析、政府治理、社会工作、组织行为、公共参与等) 也积极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健康及管理研究中,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控烟效果、医药政策、儿童心智、护理行为、堕胎、社区医疗等问题十分普遍,如对残疾群体使用环境控制系统的态度研究,探索医护人员如何从话语修辞与自我管理两方面回应经验丰富的患者,以及研究计算机技术的扩散与学习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角色等。

  国内公共管理学界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以“扎根理论”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 CNKI) 进行主题搜索,发现在公共管理学界有影响力的《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等10 本期刊中,在2001 -2014 年共有 19 篇论文提及“扎根理论”,其中方法介绍为11 篇,研究论文仅为 8 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 5 本期刊均没有刊登任何与扎根理论相关的文章。此外,以“扎根理论”为主题词,将所属学科限定为“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对 2001 -2014 年发表论文进行搜索,除去重复文献与专栏评论后,共得文献 30篇。其中,期刊论文14 篇,学位论文15 篇( 博士论文 3篇,硕士论文12 篇) ,会议论文1 篇。对这30 篇文章进行研究主题分类的结果如表 2 所示: 其中公共组织、行政人员与领导力的研究最多,共 9 篇,其次为政府治理研究,共8 篇,另外有政策研究 4 篇,探索研究 4 篇,主要针对新生的政治社会现象,与教育学、民族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的交叉研究有5 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扎根理论不多,领域也比较局限,说明该方法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即使宣称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 1) 部分文章依然停留在介绍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操作流程,类似于教材,而使用这一方法展开研究并实现理论建构的成果并不多。( 2) 扎根理论应用与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如数据搜集不到位、编码不完整、不做备忘录等,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存在一些“名为扎根,其实并不扎根”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自身对扎根理论的训练或强调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质性研究”基本功底有所欠缺,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文本分析的使用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本文紧扣质性研究的要求,并针对公共管理研究问题的需要,进一步阐述扎根理论,分析其特点与优势,详细评述其操作流程中的重点难点,提出开展扎根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倡一种规范的、有质感的质性研究。

  二、理解扎根理论:缘起、特点与优势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从数据中进行归纳分析,并关注概念框架或理论的形成。“扎根理论的目标是通过生成理论去解释与参与者有关、或与参与者涉及问题相关的行为模式。”中国学者陈向明认为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应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

  ( 一) 扎根理论的缘起

  1967 年,社会学家巴尼· 格拉泽( Barney Glaser)与安塞尔姆· 施特劳斯( Anselm Strauss) 对一家医院重病患者的死亡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访谈,他们记录了医患之间的所有信息流动与互动行为,并对大量的笔录、日记、数据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死亡过程分析理论,随后发表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第一次阐释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及其策略。扎根理论缘起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社会科学量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质性研究被低估了。定量研究者重视社会调查,热衷于将可观察、可认知的经验事实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量,通过统计方法验证假设并寻求因果解释。质性研究则被认为是非科学的,只能用来描述现象或探究社会个体,或是作为量化研究展开调查的辅助手段。而格拉泽( Glaser) 认为“扎根理论主要是为了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这使得质性研究方法获得突破。

  (二) 扎根理论的特点扎根理论的使命,是让质性研究从描述走向解释与理论建构。具体而言,扎根理论遵循实证主义传统,重视对经验事实展开数据搜集,并要求对所有质性研究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与结果都要基于数据。其次,扎根理论要求建构“能解决问题的理论”,这些理论要能够解决一个特殊领域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只提供空洞、宏大、抽象的理论,这与默顿的中层理论要求一脉相承。最后,扎根理论强调对现象、资料的“解释”,因此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要深入互动以产生真正的意义,而理解互动之中产生并运用的“符号”是至关重要的。

  (三) 扎根理论的优势表1 显示了4 种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在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研究范式方面的区别,经过比较,扎根理论具有如下的优势:

  1. 扎根理论非常重视数据的搜集。比起民族志通常较多的利用观察手记、个案研究只针对某一具体对象搜集资料,文本分析更多的关注“文本”或“内容”扎根理论几乎使用所有质性研究常用的数据搜集方法,如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观察法等,还会使用其它各种类型的资料( 如档案、文本、通告、手稿) ,这使得扎根理论研究的数据基础非常扎实。

  2. 扎根理论讲求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要求对数据进行三层次的编码( 后面详述) ,重视资料之间的比较与关联。这种基于数据的归纳,提炼与比较,贯穿于研究始末,能够最大程度的挖掘数据与资料,确保每一项理论建构都来源于数据。

  3. 扎根理论能够融合或借鉴多种质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如从民族志研究中学习进入现场、文化礼仪与伦理,借助文本分析的思路挖掘“文本”潜在的意义,将多个个案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借鉴历史分析来理解各类政策文本或经济数据。正是这种较为开放、包容性极强的特点,使得扎根理论能够实现更有洞见、更为深入的研究。

  4. 扎根理论重视“建构理论”。对更多质性研究来说,更为重视的是“描述”,并不以产生理论为己任,所以探索性研究较多。而扎根理论是以“建构理论”为其第一要义: 即通过质性资料的系统分析,对社会现象或问题做出普遍解释,探索事物之间的关联并预测规律与趋势,弥补了质性研究在理论建构方面的不足。

  5. 扎根理论的操作相对规范。与其它质性研究相比,扎根理论具有一套完整、相对规范的操作流程,提高了质性研究的科学性,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公共管理研究中适合应用扎根理论的四类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扎根理论在管理学中适用于理论建构的两种情境,第一种适用情景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回顾,并且在回顾过程中展现相关事件的因果关系,第二种探讨组织管理领域未完全明确或未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针对扎根理论方法与优势以及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本文认为在四类问题中,可以考虑选用这一方法开展研究。

  (一) 因素识别类问题因素识别类问题适合研究者试图从数量庞大的基础资料中发现影响某一问题的几类因素,并探寻变量间因果关系,从而构建关于研究问题的中层理论。政策分析、危机管理、政治参与、政府治理等领域都有大量与“因素识别”有关的议题,这也是应用扎根理论最多的一类。例如有学者研究了地方政府网络治理,识别了影响网络治理形成的三个因素,包括政府主体、公共服务、社会环境,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网络治理形成的影响,形成概念模型并提出假设。还有学者通过对网络评论帖进行编码,用扎根理论研究了政策态度形成的过程模型并认为“政策认知定势”和“政策沉淀”分别是导致网民政策认知偏差的主客观因素。另有研究对影响基层县级政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性识别,认为内隐意识、执行成本、行政系统规范、制度工具情境这四个主范畴对以县级政府为代表的基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执行存在显著影响。

  ( 二) 解读过程类问题解读过程类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对繁琐、细致的社会现象与资料总结与概括,发现动态过程、变化规律、互动关系,主要集中在公共组织研究领域与“历时性研究”领域。如格斯克( Gersick) 使用扎根理论考察了团队发展的生命周期问题,构建阶段式平衡团队周期理论。博泽拉夫与卡拉比( Bezboruah,Karabi C) 利用参与观察并详细检视了六个非盈利机构,用扎根理论的思想与方法观察成熟社区中社会组织进行健康服务的全部过程。而对于组织研究来说,人际互动、升迁过程、决策过程、沟通过程等都可以运用扎根理论。

  ( 三) 分析不易掌握的问题如果在公共管理研究中遇到研究对象情况复杂、难以接近研究对象、数据不易获取、研究对象具有争议性、所涉及条件或关系过多的问题,扎根理论可能是最适宜的研究方法,通过“步步扎根”以获得结果。如布莱斯·霍福伦德( Bryce Hoflund,A) 通过扎根理论探索了论坛中的领导网络“黑箱”( Black box) ,认为基于经验数据提供了一个研究“不为人知”现象的明确方法,并可以探索领导网络过程,或霍克斯特安( Hoekstra,Alain) 则基于对地方政府的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发现了用以描述诚信制度化的类型,认为“一刀切”制度化方式 是 不 存 在 的,其 过 程 是 相 对 复 杂 与“条 件性”的。

  ( 四) 对新生事物进行探索性研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要素变化催生一系列新现象与新事物,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扎根理论可以用来执行对这些新生社会事实的质性分析,探索重要的类目与概念,建立解读的理论框架,如对互联网政治、网络治理、网络社群、新媒体政府公共关系展开研究。

  四、扎根理论主要的操作程序与重点步骤

  图 2 展示了一项完整的扎根理论研究操作流程,主要有如下七个步骤: ( 1) 确定研究问题; ( 2) 数据搜集; ( 3) 对数据进行三个层次的编码,并撰写备忘录,逐步获得核心概念与类属; ( 4) 进行理论抽样,在数据中寻找能够解释核心概念与类属( Categories) 的事件、信息、案例,完善、系统的概括类属; ( 5) 查看理论是否饱和,即判断是否还会发现核心类属的新属性,如果没有,则意味着数据分析的结束,如果依然有,则应该重新回到数据,并查看所有编码类属的具体情况; ( 6) 建构理论; ( 7) 对形成的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讨论,完成研究报告。由于数据搜集与编码是执行扎根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两个步骤,也是容易产生不规范、不严谨操作的环节,因此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 数据搜集如前文所述,几乎各种质性研究搜集资料的方式都可以为扎根理论所用,其中“深度访谈”最为常用,“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资料,丰富的访谈资料便于运用扎根理论对个体经验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抽象出概念”。想要获得优质的扎根数据,就要求研究者具有开展深度访谈的基本技能、专业训练与实践。在目前中国公共管理质性研究中,虽然有不少的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把深度访谈混同于简单采访、访谈提纲与结构不合理、访谈质量不高、引导性访谈过多、对访谈资料整理缺乏经验、访谈内容与结论不相匹配等,因此有必要强调三点深度访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 要认真设计访谈提纲及问题。访谈提纲要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讲求逻辑,统领整个访谈,而不是随便提出几个有关的问题。问题的类型、程度、措辞等也需要注意。在问题设计的技巧方面,导入式问题应当轻松活泼,引起受访者“说话的兴趣”; 探索对方观点、看法的问题以及需要对方解释的问题应为访谈核心; 所有问题要有足够的开放度,减少引导,给受访者更多的自由空间。访谈者要对访谈提纲谙熟于胸,虽然不需要严格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但要确保所有的问题都已问到。

  2. 研究者应当逐步积累访谈经验。在访谈中,研究者与受访者不是一种“冷冰冰”的问答关系,而要在访谈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才能进入受访者世界,获得受访者“真正的意义”。这就要求研究者对研究主题具有浓厚兴趣,通过热情感染受访者,增强互动性并提高访谈的乐趣。同时要能够获得受访者信任,使受访者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隐瞒自己的观点,提供虚假解释。还应当善于倾听,认真记录并积极回应受访者的问题,积累“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处理受访者的各类回答,避免“冷场”。

  3. 充分而全面的访谈记录。不仅包括全部的访谈录音,逐句整理记录受访者的观点与态度,还要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反应,如表情、动作等,都是代表“意义”的重要资料。对于访谈过程中一些特殊行为,如受访者激动、愤怒、中断、插入其它话题等,可以通过“访谈手记”记录下来,在结束后补充进去。除深度访谈资料外,各类文本资料或实物资料也是扎根理论研究之中不可缺少的数据。汉默斯莱( Hammersly. M) 等认为对这类资料进行分析应当追问其来源、产生过程、目的、背景,以及文本或物品资料的使用者、结果以及相关者等,即不仅要对文本或实物信息详细的观察与记录,还要尽可能搜集背景与历史语境。例如要将某刊物中的某篇报道列入扎根数据,则不仅要考察这篇报道提到的人物、事件、观点与评论,还要全面考察诸如社会背景、记者背景、刊物背景、历史作用、传播范围、效果等; 而如果以某政策文本作为资料,那么既要对政策内容详细研读,还要将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目的与意义、政策执行效果、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反应等多重资料搜集起来,共同作为研究数据。可以看出,扎根理论对于数据搜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扎根理论数据总量通常较大,虽然并没有规定深度访谈人数,但由于“开放式问题”的访谈特点,有时候一个受访者的访谈记录就有十几页之多,再加上各类文本数据,需要处理的文字、图片数据通常有上百页。扎根理论还强调“比较研究”的思想,这要求研究者在搜集数据的时候就有比较意识、关联意识等,这往往使得数据“滚雪球”增长。另外,扎根理论的质性数据结构复杂。很多时候并非只有一种数据,而是包括了各种数据类型,且对于数据深度与广度的要求也比较高,这无疑给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增加了较高难度。

  (二) 三层次编码在数据搜集之后,扎根理论研究者需要立即着手对数据进行编码。质性研究中的编码核心并不是将数据量化以便于统计、计算分析,而是进行有效的分类与概括,以便提炼概念、展示意义、明确关联。施特劳斯与科宾( Stauss&Corbin) 提出了扎根理论研究需要进行三个级别的编码: 分别是开放式编码( Open Coding) 、轴心式编码 ( Axial Coding) 、选择性编码( Selective Cod-ing) 。在开放式编码阶段,研究者要对资料中的所有词句、段落、图片等进行详细的阅读( 可以按段落编码,也可以按句子、句群来编码) ,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信息,且头脑中不能有任何预先形成的概念,最大可能贴近原始数据,从其中“自然而然”提炼可能的类型、概念与标识,并逐项命名。这个过程既要完成数据的整理,又要完成数据的“清洗”,通过细致的分析与总结概括,使得整个数据脉络清晰起来,呈现为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与类属( Categories) 。轴心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关联可以包括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景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等等。且要求在这些类属与关系之中区分出主要的类属,围绕这个“轴心”,分类,综合、组织大量的数据,以新的方式重新排列它们。可见在第二层次的轴心登录之后,概念与类属之间的关系将更为明确,核心与重要的概念也会浮现出来,为扎根理论方法建构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选择性编码则是一个更为聚焦的过程,将以轴心式编码之中呈现出的核心概念为中心,进行重新编码,而与主题无关的类属会被抛弃。核心概念类属在所有类属中占据中心位置,比其它所有的类属都更加集中,与大多数类属之间存在意义关联,最有实力的成为资料的核心,且最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层次的编码,几乎都需要对于所有资料重新梳理,上一个阶段的编码表,将是进一步梳理资料的“提纲”,这是一个反复比较、筛选,且不断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作者曾经执行过一项“网络论坛公众参与对政策影响研究” ,其间对数名论坛资深网友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编码过程如图 3 所示。首先得出31 项开放式编码如下: 论坛管理员、版主、网友、知名度、置顶、质量、感情色彩、帖子、评论、回复、辩论、社会焦点事件、论坛影响力、议题、就议题与有关机构沟通、渠道、论坛排版、关注、人民网、市长、秘书、舆论、改进、删除、不可能、不能确定、有可能、影响、直接、访谈、高官面对面。经过对这些访谈资料进一步的分析,并通过撰写“初始备忘录”,尝试将这些类属联系起来,最终确定了如下9 项轴心式编码: 论坛把关行为( 关联了版主、论坛管理员、置顶、删除、改进) 、论坛资质( 知名度、论坛影响力、论坛排版) ; 参与行为( 网友、帖子、评论、回复、感情色彩) ; 议题属性( 社会焦点事件、议题) ; 协商( 关注、质量、辩论、舆论、影响) ; 官方高层( 市长、秘书、高官面对面) 、官方媒体( 人民网) 、沟通渠道( 就议题与有关机构沟通、渠道、直接、访谈) 、结果预期( 不可能、不能确定、有可能) 。在进一步对上述项轴心编码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选择性编码得出 5 项核心概念,平台属性、协商质量、议题属性、官方渠道接近性、结果预期等,并通过五项核心概念类属,完成下一步的理论建构。

  (三) 其余重要流程

  1. 备忘录的撰写撰写备忘录是扎根理论研究之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步骤,期待研究者能在写备忘录的时候,停下来分析他们关于代码以及生成性类属的想法。备忘录的撰写贯穿与整个编码过程,研究者任何思路、想法都应该被完整记录,主要目的是帮助研究者“专注数据”并激发灵感,更好的将“数据”提炼为“概念与类属”。公共管理研究者通常没有写作备忘录的习惯,而在正规的扎根研究中,备忘录也要作为“资料”进入下一步研究,这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理论抽样在数据搜集、编码、备忘录完成之后,建构理论之前需要进行理论抽样( theoretical sampling) ,目的并不是使其更有代表性,而是澄清所有类目,进一步完善核心类属与概念,并能够精确、深入的描述其内涵与外延,主要方法是不断寻找能够解释类属的命题、事件或案例。如果数据之中不会发现新的类属,则处于理论饱和的状态,就可以着手构建理论了,如果依然有新的类属出现,那么就要重复资料分析与三级编码,直到理论饱和为止。

  3. 理论建构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也是其主要优势是建构理论。经过了繁琐的扎根步骤,就可以根据之前的结论进行理论建构并展开讨论。扎根理论是自下而上、通过对于类目、概念、备忘录的归纳、推演来建构理论的,例如图3 所示的研究最终建立了两条扎根理论: ( 1) 网络论坛近用性及协商特征具有政策影响的功能; ( 2) 协商效果与过程决定政策影响的偏向。进入到理论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对于核心的概念类属,要进行充分的解释与预测,要积极的抽象并建立关联,最后形成理论。二是理论可以是形式理论,也可以是实质理论。扎根理论更适用于建立一些实质理论,提供对所有资料多方面的有力解释。三是扎根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建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资料完整情况、核心类属的合理性、理论抽样是否饱和,同时还受到研究者个人理论素养、学术背景与概括能力的影响。

  4. 研究结果的呈现惯例严格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往往经历漫长过程,特别是庞大的资料处理、编码以及备忘录撰写,而现代学术期刊发表的版面篇幅通常是有限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展示扎根理论的成果呢? 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几个部分: ( 1) 提出问题并进行文献评述,帮助作者建立研究框架; ( 2) 详述研究设计,包括为什么选用扎根理论、数据搜集的过程等等; ( 3) 复杂的编码过程,但在写作中通常只展示最后的三级编码表,并根据需要展示关联关系; ( 4) 对选择式编码与所建构的理论进行详细讨论,回应最初提出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

  五、应用扎根理论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要提及的是使用扎根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扎根理论也要重视“效度”。质性研究的“效度”用来评价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的相符程度,而不是像量的研究那样对研究方法本身的评估。“当我们说某一结果的效度比较“高”时,不仅仅指该研究使用的方法有效,而是指对该结果的表述再现了研究过程中所有部分、方面、层次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和契合性。”因此在扎根理论中,有两类效度比较重要,一是解释型效度,即研究者了解、理解和表达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意义的确切程度,无论是在对访谈资料的处理,编码,或是备忘录的撰写,都要注意正确解释被研究者的意义。二是理论效度,即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以及从研究类型中建立的理论是否真实反映了所研究的现象在扎根理论中避免效度出现问题的方法是确保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另外在全过程进行反复的比较。

  第二,要想用好扎根理论方法,还需要在规范性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提高使用扎根理论的技术与水平。首先要在“适应扎根理论”的公共管理研究问题上选用这种方法,强调规范、正确的使用扎根理论,切忌“把扎根理论当作没有方法的方法”。其次,要积极学习,提高研究技术。扎根理论相对复杂,研究者要进行足够的质性研究学习与培训,并争取实践操作的机会,从改善深度访谈技术、确保访谈质量、规范编码、反复比较、撰写扎实的备忘录等具体方面提高运用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536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