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公共管理论文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以来,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事关每一个大众健康的民生工程,不断完善惠及全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需求随即成为党和政府一项基本任务。然而近年来在北京、广州、成都、南京、武汉、徐州、温州、苏州等各大城市因广场舞而频频爆发的各种矛盾冲突却显得格格不入。
1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战略转型
在我国,从1990-2000年的10年间,人口年龄结构就发生了重大变化,65岁及其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到6. 96 %,,已经基本接近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以后老龄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增速也不断加快。2007年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老龄人口数量达到1. 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 %,预计到2013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2. 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 8%。按照同样的增速测算,到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 。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承载的特殊使命
2. 1满足老年群体对健康身体和健康生活的渴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关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逐步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虽然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均寿命普遍延长,但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见老年疾病带来的威胁却日渐增加,这种威胁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身身体健康层面,而且在以“家庭供养”为主的中国传统养老模式下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2. 2消除陌生人社会及其生活方式给老年群体带来的孤独感
改革开放以来,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学习、娱乐休闲,大众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鸡犬相闻、单纯宁静的农村、熙熙攘攘的四合院、筒子楼到豪华大都市、高档住宅小区,虽然生活环境和条件变好了,但是生活质量却并没有随之提高:虽然汽车、高铁、飞机、互联网等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拉近了时空距离,但精神和情感之间的距离却日趋遥远。
3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缺位—广场舞案例的深层解读
3. 1政府主体角色和职能的缺位
公共服务是“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体提供的,满足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虽然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证明,政府并非提供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都可以承担供给主体角色。但是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公共服务中的核心角色和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也是不可推卸的。
从广场舞案例来看,虽然表面上看是由于健身舞噪音扰民以及占用公共场所等原因导致的,但是进一步深究不难发现,其根源在于目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角色与职能的缺位。
3. 2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保障缺位
良好的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老年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要确保这一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能够公平享受各种体育公共服务,就需要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
3. 3体育社会组织的缺位
20世纪70,80年代前后,率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以弥补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为使命的社团革命,不仅促成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足鼎立的现代社会格局,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场舞案例来看,体育社会组织缺位无疑是诱发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体育社会组织的缺位,一方面表现为体育社会组织在形式上的缺位和“不在场”,另一方面表现为体育社会组织在功能上的缺位。
3. 4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公共体育设施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影响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K}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法规的高位推动,我国体育场馆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效率都有显著增长。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基数薄弱等因素,目前体育场馆总量不足,利用率不高、供需矛盾等现象依然突出。
广场舞案例也是目前体育公共设施供需不足矛盾的直观反映。如果单从场地需求看,广场舞这种健身方式对场地要求并不苛刻,免费的广场、公园、小区空地,再配上简单的音响设备就可以开展。
4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的补位
广场舞案例仅仅是老龄化社会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一现实矛盾,仅仅是批判或是通过舆论压力压抑老年群体健身需求,或者试图通过希望社会的宽容和谅解来缓解这一矛盾,收效甚微,更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矛盾问题。
4. 1落实并强化政府承担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
强化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主体角色,以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为主,相关部门配合)为核心,通过政府的主动参与和强力推动,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大众需求。具体来看: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自觉承担体育公共服务责任。尤其要避免那种以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为借口,推卸公共服务职能的“懒政”思想。2)调整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发展思路和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为政府体育职能部门背负的沉重的竞技体育压力“松绑减负”,同时也为此前被政府所忽视的体育公共服务责任“加压”,将惠及全民的体育服务水平,满足大众体育公共需求的程度作为考评政府体育职能以及工作业绩的首要指标,使其迫于也乐于提供必要的体育公共服务。
4. 2进一步完善与落实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性、组织性保障
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是体育公共服务的两大基本保障。1)要在现有《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条例》等宏观层面的政策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和推进方案,将政策文本转换为可操作性的举措,分类制定并完善不同群体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制度,提高政策执行力。2)根据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规划纲要。青少年群体应继续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并形成定期检查与考评机制,使其不流于形式: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应责成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制定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体育公共服务的保障制度与规划,并适时检查落实与执行情况。
4. 3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增加总量、盘活存量,壮大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1)增加政府财政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应依据财政收入增长状况,制定财政专项支持计划,新建、修缮、扩建公共体育健身场馆,改善大众体育健身场馆供需矛盾。2)根据目前基本上各地都拥有大型体育场馆这一现实情况,本着节约实用、惠民利民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建大型豪华体育场馆审批权,尽量减少公共财政投向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公共财政用于修建各种小型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4. 4培育与发展体育社会组织,规范组织与引导大众健身
体育社会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有利于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通过政策性的保障,鼓励、培育和完善各种类型的体育社会组织,尤其是要重视和发展各种贴近普通大众的各种人群体育协会组织,使其组织机构常态化、资源保障稳定化、职能作用明确化、管理运行制度化、活动开展自主化,使其真正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中承担实施主体角色,这样既有利于规划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还能够自下而上准确、快速地传递民意需求,避免政府决策的偏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