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工商管理论文
为了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工商管理队伍。传统的学科型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己无法适应这一要求,亟需改革与创新。借鉴国外工商管理学院的成功做法,设立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职业取向为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工商管理本科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现实改革途径。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大潮冲击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全面素质观,新的培养目标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教育观以及教与学统一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具体比较,获得了一些对当前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有益的启示,以期在一个较完整的基础上把握住我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思想更趋现代化;教育内容更趋国际化;专业教学内容更趋实用化;数量分析更趋综合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化。
根据对现行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并结合上述原则,我们认为,当前应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管理、企业战略、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进行再学习的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确定
(一)确定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确定培养模式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直接服务于培养目标;有可操作性,具有“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坚持统一性、加强整体性的同时,应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在课程体系模式上,将教学与非教学培养形式相结合,建立结构优化、综合化程度高、基础宽厚、适应性强,能体现因才施教和分流培养原则的弹性开放的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认识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特色为三个知识模块,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灵活性,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使所培养的人才由窄深专家型转向广适通才型。所谓科学性,就是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要走出传统以“课堂为中心”、“技能为中心”、“老师为中心”的旧模式,逐步建立“素质为中心”、“实务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的新的培养方式。
所谓先进性,就是要努力提高专业与课程的高新科技含量,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持先进性的另一要求是设置专业与培养人才要具有超前性,要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通过培养“未来人才”主动促进经济发展。所谓灵活性,就是要建立迅速反映市场信息且主动适应有效需求变化的机制,与时俱进。强调灵活性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高等教育固有的超前性与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总能与市场的有效需求合拍。
3.在教学计划模式上,将基本计划与组合计划相结合,在基本计划方面,以学分制为基础,逐渐向选课制过渡。在组合计划方面,以“主辅修制”为基础,逐步向双学位制过渡。
4在课程安排上,采用“2+1+1”模式,即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学科基础,第三年分流,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三个柔性专业方向培养,第四年反馈强化。在条件成熟时,向弹性学制过渡。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由理论课与集中实验课两部分构成。
工商管理理论课程设置的原则是:精选并改造传统的工商管理基础课程,充分反映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新内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工商管理类学生提供宽厚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由主干课、基础类选修课和提高类选修课三层次构成。主干课进行内容重组,由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成。基础类选修课在主干课的基础上拓展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创新的内容,并注意与主干课的密切配合。提高类选修课则围绕进一步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来设置。
集中实验课程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VFP综合实训,主干课程设计,工商管理实训,实习四大模块,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探索和创新四大功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同时辅以必要的指导。工商管理实训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并以校内仿真实习为主,通过能力测试达到实习的目的与要求。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大练兵,因此选题至关重要,选题要密切与产学研基地相联系,既要考虑题目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和有效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选择既能用到己学过的知识,又有创新点可供学生去探索。
四、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中心主义课程,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同时,应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以及对现代管理理论创新与应用。
1.在课程设置中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突出了实践性;课程安排保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在课程设计注重把握能力重点、层次和定位。整个课程设置要体现“加强基础教学,突出主干课程,注重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特色,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2.坚持“三个不断线”即:专业知识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实践能力不断线,突出应用型人才特点。专业知识不断线是指从一年级就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专业概念,培养专业兴趣,大学四年学习中,专业“痕迹”不断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不断加强;外语学习不断线是指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用两个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并増加英语技能训练,高年级选择1一2门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能力不断线是指为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接触专业实践环境,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根据“基础不能减弱,能力必需加强”的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学生能力培养。
4.按课程性质列出多组选修课,规定选修的学分数,让学生在多组选修课中自由选择这与国外大学的做法接了轨,对于更多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面向21世纪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可见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把面向未来,注重发展,鼓励开拓,重在创新作为教育观念。把重视基础,强调适应,重视学科交叉与综合作为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根据“基础不能减弱,能力必需加强”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工商管理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工商管理相关专业方向的原理性知识,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以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进行再学习的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gsgllw/76737.html上一篇: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
下一篇:工商管理本科案例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