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本科院校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高校发展状况中的唯一出路。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和搭建产学研平台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环境专业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本科高校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为近十多年通过院校合并或学校升格而成立的高等院校。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的社会状况,办学形势严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好专业?这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大胆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必将是新建设本科院校的出路。
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对为什么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以及如何培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推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人才
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局面。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是民族进步的根本、基础、核心,就是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在民族进步的各种要素中,创新是决定性的因素。创新表现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生产领域中的创新最为重要。在创新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得到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创新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活动能够满足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创新使世界变得丰富多样,使社会进步的基础越来越雄厚。比较重复性生产和创造性生产,比较生产力的量增加与质的飞跃的差异,可以得出创新是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在同一文明形态中,不同民族表现出发展的水平有高低、国际地位有先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大小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语)
2.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挥创新能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历史性产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不断体现着人类的创新活动。人类总是较多地投入创新能力提高生产力,因而生产力表现为在社会进步中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当生产关系已明显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人们的生存发展时才转入较多地关注它,投入较多的创新能力来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从科技救国到科技强国,中华民族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辛历程。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经济从贫穷开始走到小康,中国的地位从弱小开始走向强大,这一切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可以说,促进百年转机的内在动力就是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通过创新人才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
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高校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
今天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是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高校如何主动与社会结合,如何利用大学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服务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要更好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推进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真正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是高校努力的目标要求。
2.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创新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能够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高校承担者重大科研和重大的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有大量的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精英、国际级学术大师,有一批海外归来的中青年学者专家。这些都造就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有利条件,使得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3.高校是先进科技的引导者
高校在传播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经济
全球化、应对本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方面负有责任。同时,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担负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者。
三、本科院校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确立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下面就本科院校环境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转变观念,倡导创新
高校要转变旧观念,倡导大学精神,以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为第一要务。创新不是精英的专利,人人都是创新的主人,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学习而激发出来的,并且还可以提高。在高校中,改变传统的“以考核书本知识为主”的观念为“重视考核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的观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两种重要素质,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来考核。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改变整齐划一的理念,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创新个性,保护、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热情。环境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是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人才,同学的创新成果不仅需要在实验室得到检验应用,而且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社会环境问题的治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层出不穷,环境保护的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变化。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在社会中不断实践中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努力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继续遇到新问题,继续努力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循环前进,寻找发明出高水平的技术,应对日益变化的环境问题。在这些环境问题解决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必须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也是时代发展对环境专业学生的要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理念
高校教育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培养的才能。这样才能保证创
新教育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完整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近似完美的个人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
前沿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最新的教育和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充分认识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再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支持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高校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教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另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各类教学名师。学校创造条件使高水平的人才留得下,安心工作,安于教学。
3.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1)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要教育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不必迷信传统、书本、权威。例如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大气污染控制”中烟气脱硫的内容:脱硫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这要靠创新发明来提高。当前,已经有学者研发脱硫增效剂来提高脱硫的效率,但是书本并能有涉及到这些内容。因此,书本并没有穷尽真理,仍然有许多领域等待探索。即使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必将其绝对化。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大胆怀疑,勇敢质疑,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登台演讲。教师在教学中设法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辩论、演讲的机会。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进行一些模式的尝试,例如在固体废弃物收集方式的内容上,根据城市的变化情况,结合书本的内容,讲述自己收集方式的思考和创新思路。同时,让同学比较思路的合理性,并提出个人的想法,展开辩论。只要大家一致认可,并且合理,就可以获得好的评价,并记录在平时的成绩中。教师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恰当的点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可获得好的评价,对同学的发言技巧给以指导,并促进学生提高发言水平。
(3)课堂内外结合。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内,充分发挥课堂外的时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固废收集运输内容方面,安排学生走上街头收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分组选派学生从垃圾的源头开始到最终处置环节,详细记录(纸质和照片),整理为产品(报告和电子产品:录像和PPT),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到现实场所收集信息资料,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多次讨论之后了解现实情况中固废处理方法和不足,最后提交一份自己改进的固废处理方案。此方案的优劣也通过课堂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获得评价。根据环境专业课程的内容,教师设计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和实践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行产学研相融,建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学校积极构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加快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转化率,激发教师和学生创新的热情。学校设有企业的项目课题和教师培育性的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课题,学院鼓励环境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水、气、固废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找到了施展才华、实践创新的舞台。在水的净化课题中,例如如何降低生活污水的BOD和COD等指标都吸引着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励同学去实践、思考。这些课题既完成企业的需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又深化了理论知识,不断激发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成就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四、结语
通过环境专业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普遍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智慧,不拘一格。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创出一条新路,为本科院校找到一条发展的大道,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gsgllw/7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