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工商管理论文
论文导读::就不能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三次分配领域里。社会管理体制亟需改革创新。
论文关键词: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三次分配,社会管理
十七大明确提出,以“经济发展”取代过往一直强调的“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虽然只是两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摘要求。
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冲击了发达国家,而且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导向,为了扭转外贸状况的恶化、出口萎缩的局面,就不能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体制与机制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障碍
体制与机制是一个比较笼统又抽象的问题,对体制与机制,我们平常比较多地讲经济体制。实际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下,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也只有这四个体制同时良好地协调运行社会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加地顺利进行。
然而我国目前经济处于转型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影响因素仍然未能完全退出,比如说,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仍然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体制与机制还没有完全健全起来。社会财富的分配,特别是劳动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呈现出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市场价格形成缺乏有效反映资源、环境等方面成本的价格机制。
从地方政府来看,地方政府目前所谓的“诸侯经济”也存在体制的弊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很多事权是下放给地方的,特别是下放到县乡基层,这些基层在没有足够的财权的情况下,只好自己设计游戏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老百姓头上新的社会负担。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各种各样的寻租空间就有存在的可能,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健康的运行。
在文化科技教育体制方面,仍然存在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在物质财富得到大大增长的情况下,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已抛到背后,一些低级的文化与行为时常触及道德底线。劳动光荣,这个概念我们现在已经淡化了论文网。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也是问题比较严重,存在重数量、轻形式;重形式、轻内容;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等现象。
社会管理体制亟需改革创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社会发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缓解。”对于如何处理好外来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与冲突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但外来工的不平等待遇应引起社会管理部门的关注,也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外来工的合法权益。还有各行业协会、各种社会团体、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包括人们因各种兴趣爱好组成的团队,这种社会的多元交融是一个社会协调共生、充满创新活力的一个机制保障,但是在这一块很多地方缺乏,就算存在,其影响力也是相当小。
二、改革创新当前体制与机制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改革政府体制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模式相一致的,在这样一个经济模式中社会管理,政府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担当了主导作用。因此,形成了政府主导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模式。如果政府继续在经济领域里扮演主导角色,市场化的投资力量就很难得到更大的扩张和发展,政府也就很难从经济领域里抽身出来承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应该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所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体制方面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因此,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从管理的本质上去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但总的来说,政府要提供三种基本性的公共服务:一是为企业、社会提供的经济性公共服务。即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和管理政策、严格地规范市场监管、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提供最基本的设施保障等,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要针对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比如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的大国,政府应该提供制度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一个良好有效的金融制度、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环境等,这样可以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中长远的预期。
(二)对干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方面,要尽量向贴近民生、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评价体制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各地方政府认为扩大投资、铺摊子、上项目、争项目是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通过人为造城来创造新的GDP。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政绩观。由于不正确的政绩评价机制导致领导干部忽视了民生问题而盲目崇拜GDP数据。
因此应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进行转变,对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一是要从过去侧重于考核GDP指标和经济数据指标,转向注重考核以人为本的民生指标和经济社会效益指标,如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二是从过去侧重于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和社会治安稳定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指标,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平衡发展指标及社会和谐指标;三是从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考核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指标,如企业与公民的创新能力等;四是由侧重于上级考核转向注重民意考核,如公众的满意度、社会的公平度、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有效服务等。
(三)加快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被称为低成本的发展模式,这个低成本主要体现在我国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低,资源环境几乎是无成本,而收益大量被资本所获得。当前,我国财富分配不平均,除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之间的巨大差距之外,还有行业之间的差距和行业内不同阶层的差距。这就说明需要有一个合理地评价不同的劳动者贡献的机制,还需要一种合理地评价不同的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创造的贡献份额的机制来解决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要素相应得到多少的合理份额。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更加关注公平。这个公平必须包含机会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首先要提高劳动收入在整个工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其次要贯彻减税的原则,要大幅度地提高个所得税的起征基点。通过减税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得以提高,使高收入群体能够对社会税收有更大的贡献。再次要加大对垄断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力度,要用税收手段来调整垄断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要采取更为有效的财产税、遗产税、交易税来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运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段保障社会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最后,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得更多低收入群体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在三次分配领域里,要税收体制上有所创新,鼓励和引导富人对于穷人、对于弱势群体的捐赠行为。
(四)转变教育政策与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本身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论文网。一是行政化,中国教育行政本位、行政主宰、权力崇拜的突出特征。二是关系化,裙带发展、拉帮结派、利益分割、打招呼等现象存在。三是产业化,高校扩招,利益分化,教育发展的产业化使教育偏离了正常发展思路。一些中小学忙于不断地抢生源,办补习班,将课堂教育变为课后教育,正规教育变为社会教育。
教育体制的创新关键在于解决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相关制度机制,要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整体考虑,系统改革。一是政府的错位、越位和缺位应予以界定。政府应在经费保障、质量监督和公平透明办学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二是要引导教育回到教育本身上来,教育应使学生具有勤劳、善良、勇敢、挑战的精神,教育侧重于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培养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三是要转变科技政策,一方面改变科技研发投入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良性互动发展。四要推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社会管理,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需要政府在财税政策上给予扶持,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给予保障。
(五)推进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在中低收入阶段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断完善而政治改革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起来的,它适应于“生产型社会”。在这种的情况下,人口结构特征是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低收入人口多、中等收入者人口少;经济结构是生产多、消费少。今后随着中国逐步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结构将发生三大变化:一是人口结构将以农村为主转为以城镇为主;二是社会阶层结构将从“哑铃型”转向“橄榄型”,中等收入群体将在人群中占大多数;三是经济结构将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
推进社会管理制度一要改革阻碍农民进城落户的户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给予他们平等的权益。二是今后我们的管理与服务工作需要从以往用很大精力组织招商、组织生产和做大GDP,转向做大居民收入、组织消费。三要主动加快改革步伐,提升领导水平与政府工作者的素质,建立一个与“橄榄型”社会结构相配套的现代社会管理制度和政治经济结构。
三、总结
面对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增长过重依赖于出口和政府主导的投资以为我国大部分产业仍处于低端环节的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从观念、思想上进行转变,更要从制度与体制上进行转变与创新,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万东、张建君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土派”与“海外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
[2]林光彬.《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部条件变化与政策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1.02
[3]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4]简新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2
[5]陈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M】.研究出版社,2010.09
[6]马晓河.《社会管理制度必须创新》【N】.新华日报,2010.12.28
[7]刘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01.4~11
[8]高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三重“陷阱”及其规避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1.0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