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1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概念
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游客、旅游管理者、旅游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具备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功能。它是以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系统。
农业旅游系统是指农业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以游客为中心,由游客系统、旅游经营管理者系统、当地社区(含居民)系统和生态系统4部分组成,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要素耦合而成的能够满足农业旅游活动需求的一个复杂且开放的系统。农业旅游系统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1]。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发生交互作用,从而构成整个旅游系统的主要行为机制,并决定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是指以环境友好理论为支持、以农业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技术为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对农业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开展旅游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处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经济、自然)中,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入、输出的联系。农业旅游活动在一定的农业环境中产生,它对农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改变也影响到其旅游活动。
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现今农业旅游发展正面临农业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新的挑战,必须选择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道路来破解这一困局。
2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特征
2.1 旅游开发与农业自然、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第一,在环境承载力下进行农业旅游活动。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游客的高度参与会使农业旅游资源和环境遭受强烈的压力,较高的游客密度还会对旅游区的管理水平提出挑战,因此经营过程中需要通过旅游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指标来调控客流量。第二,保存农业文化的原真性和乡土性,旅游开发与农业文化相协调。农业劳动是一种直接与大自然接触的人类活动,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世代努力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智慧,必须获得充分尊重。第三,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规律要求。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违背农业的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农产品自然生长周期等。
2.2 和谐的主客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
第一,和谐的游客与社区居民的客主关系。游客从社区实现对旅游服务的需求满足,以顺利完成旅行活动;社区居民从游客消费那里获得经济上的合理报酬。第二,和谐的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供给和政府的支持保障功能为旅游企业业务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为当地社区居民和政府带来客源和经济收益,其三者之间是紧密依存的关系,旅游收入在三者之间的分配必须合理。
2.3 深入的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的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农业旅游区随着旅游者的涌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这是造成旅游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提倡游客绿色消费,旅游企业重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上的应用。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源头控制,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并对排出的垃圾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最后使垃圾资源化并进行循环利用[2]。
2.4 科学合理的“环境友好”支持保障能力
第一,良好的治安环境。安全是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第二,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规范管理。政府在旅游开发之初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做好对农业旅游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在开发过程中以“农”为景,而不能毁“农”造景,更不能“改山换水”、大兴土木,建造不和谐的配套设施和人工景观,破坏整体景观的协调。引导游客绿色消费,扶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第三,建立社区参与机制[3]。社区居民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居民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可提高游客旅游质量与满意度。
3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原则
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以及农业旅游的特点,结合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景观生态学观点和生态伦理价值观,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农业旅游区的建立具有整体性特征,只有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配合才能使整个旅游区达到“环境友好”。此外,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建立除相关利益关系主体子系统外,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支持与保障子系统来保证系统良性运作。
3.2 科学性原则
这个系统要全面地反映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的各方面,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要求,同时结合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区的建设途径,反映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真实情况。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旅游提出的,它具有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农业旅游的典型示范。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还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体系构建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4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结构
依据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内涵要求,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游客、技术、政策、社区(含居民)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中的6大要素,它们构成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要素。据此可以划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游客、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等6个子系统。其中,旅游企业子系统、游客子系统和社区(含居民)子系统之间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关系协同的子系统主体部分;而技术子系统、旅游产品子系统和旅游政策子系统起到对整体系统运行的技术支持、产品吸引和政策保障的作用。根据“环境友好”要求,各子系统运作都以生态伦理价值观为导向,游客、企业、社区(含居民)和当地政府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意识与实践主体;旅游技术、产品和政策体现生态伦理价值观要求;农业旅游系统的外部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人文环境是友好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4.1 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子系统
旅游企业属于环境友好型,这就意味着在该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自觉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力争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企业经济利益乃至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旅游生产经营过程中,凡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循环利用资源的生产制造方式,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无污染和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都应该被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的具体表现形式。
4.2 环境友好型游客子系统
游客看待自然,通常可以划分为“自在”、“自觉”和“自为”3个层次,环境友好型游客必然是尊重自然的,处在自觉和自为层次。这类型游客追求的是高层次旅游体验,不单是简单地获得放松与健康,对自然的感悟、人文积淀的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更为重要。他们通常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求知欲的,环境友好意识结构使他们的行为更具有稳定性。
4.3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子系统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是指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立起较完善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生态文明社区。在“硬”件上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等设施。在“软”件上,表现为社区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注重旅游参与的整体协作性,通过各种形式建设旅游新农村生态文明[4]。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社区始终贯彻生态伦理价值观的理念,营造一种环境友好、邻里和睦相处、居民与游客关系和谐的社区氛围。
4.4 环境友好型技术子系统
科学技术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何处理好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矛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是环境友好型技术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要求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代替生态环境破坏型技术,加快农村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
4.5 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子系统
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品表现为商家在一次旅游消费中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主要是指绿色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旅游特征,其应该包含以下多方面元素: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原真性、精致化、乡土化、娱乐化、生态化。
4.6 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子系统
旅游政策对农业旅游的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目标是改善旅游环境,同时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针对大众旅游现状,减缓农业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速,进一步强调旅游质量与环境质量,协调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是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重要内容。此外,政策应鼓励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扶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旅游社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服务技能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13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