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6)04―0077―03
近几年,我国开发和建设湿地公园的项目逐渐增多,“湿地”似乎成了时髦的名词,由于我国对湿地及湿地公园的认识和研究仍处初级阶段,一些观念和认识并不统一,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程度看法不同,再加上某些自然湿地的权属关系并不明晰,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因此,在自然湿地开发和建设上一直都伴有争议。
一、湿地及其湿地旅游资源的多重效益
湿地是指一些水陆交接的环境,包括低洼地区,泛洪平原,淡水或咸水所覆盖的地方,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
我国湿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丰富的湿地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中华民族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我国的湿地资源,湿地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生态、经济效益巨大,提高对湿地的认识水平,合理规划利用湿地,全面保护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
(一)湿地的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是生物多样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二)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水稻、鱼类是众所周知的湿地产品。另外还有藕、菱、芡、茨菰、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人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造纸原料。
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我国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和盐湖中,不仅蕴藏有大量的食盐、芒硝、天然碱、石膏等普通盐类,而且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稀有元素。我国的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
(三)湿地的社会效益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由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我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滨海的沙滩、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壮观秀丽而吸引人们向往,辟为旅游和疗养圣地。滇池、太湖、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区,除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二、湿地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模式
湿地类型很多:有海域、河口、河流和湖泊、沼泽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必须具有针对性。地处杭州西北近郊的西溪湿地,是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招泽相间的次生湿地,具有“杭州之肾”和“副西湖”美誉,是该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唯一的一块城市湿地。其水资源、多种植被及水生动物资源等保存完好,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其中70%是溪流、池塘。历史上与杭州西湖齐名的西溪,现湿地生态遭受损伤,原有景致也显衰微,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因为受城市化扩张的蚕食,目前仅存10余平方公里,今年2月2日,第9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宣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加规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将西溪湿地公园的探索,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希望打造出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
(一)试点探索“湿地公园”保护模式,既要最大保护,也不排斥适度利用
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以“湿地公园”的模式来实现湿地保护,这在我国还是全新尝试与探索。
西溪有16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小环境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而难以为继。因此,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同时它又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
(二)体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
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搬迁原先西溪地区农户和单位,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疏减农居和厂房,大大降低湿地区域内的建筑密度。进行削层、整修后,粉墙黛瓦的朴拙民居静静地点缀在自然环境中,内部可以提供旅游服务,对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农居,全部拆除。留下的空地则恢复植被、补种该湿地的乡土植物,避免人工斧凿痕迹过重的“公园化”种植。同时,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或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西溪湿地水质已经在逐步改善。
为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最小干预,综合 保护工程中有不少周到考虑、细心做法,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尽量少加干预和变动。对生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水面,不采取清淤、沟通等人为保护措施,延续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并吸引水鸟栖息;将鱼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为缓坡,有利于湿生植物生长,为过往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再如原来西溪一带柿子树特别多,形态古朴苍凉,有许多巨大的鸟窝就筑在树枝上,水边则多见杨树柳树,有的大树向水面倾倒,历久形成奇异姿态,这些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今后西溪湿地内只能步行或舟行。为方便游人西溪探幽,须铺设游步道,而游步道的设计和施工颇费心思,不能简单照搬一般公园或环西湖的行人道,国外常用的架空行人栈道与西溪的环境也不太相融,最后还是采用了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这样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又保护了典型地貌。考虑到今后行船需要,有的河段进行了航道疏浚,河道两旁及时补种芦苇及一些沼生植物。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芽的柳树桩。
(三)保护自然生态同时,负载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
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应予保护。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再现历史文化风貌。西溪湿地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得到挖掘和展示。
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在现代都市保留一曲“田园牧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表示,将陆续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
三、保护与利用湿地旅游资源的配套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与良好的生态景观,除了在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基本原则,还应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保护措施:
(一)评估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图件库。通过动态监测其时空变化,预测中长期的演化趋势,内容包括:建立卫星遥感信息接受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遥感中心;设立半定位地面观测研究站,并结合典型区域路线考察进行地面信息监测和空间定位监测等。
(二)对以湿地为对象的各类开发活动和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照有关法律严格管理。把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使其得以持续地开发和利用。
(三)严格控制旅游人数。这不但使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更能较好地防止游客对植被的破坏。
(四)加强立法工作。切实贯彻《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管理,使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充分发挥西溪湿地的文化特色和科普教育功能。向大众宣传西溪湿地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的生态景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136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