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1.研究目的
21 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文化事件,位列前沿的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文化多样性的实际需要也逐渐地增加。而2014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上肯定了互联网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传统行业突破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于是,笔者选择以非遗保护为切入点,将互联网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既继承了“互联网+”的多种属性,又因“乘数效应”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也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
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互联网+”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运用与结合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与发展态势,从而为项目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2 数据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纸质问卷等形式,调查人们对互联网与非遗旅游结合的态度与认知,集思广益,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行性与接受度。根据原始数据,一方面了解社会群众的整体心理趋势,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明确项目运行的推动和阻力因素,操纵模拟各因素所占权重,趋利避害,统筹各因素的同时有效解决主要矛盾。
2.3 实地调查
以句容为项目基地,对当地旅游开发条件和现状做调查研究,为“互联网+”与非遗旅游项目结合提供实践基础。同时,缩小调查范围,有利于结论的运行与实施,在实践中找出理论的缺陷与不足。主要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调查影响非遗旅游发展的政策因素,包括国家和江苏省在非遗旅游方面的努力,发展“互联网+”非遗旅游项目所能获得的政策优惠等。
第二,调查句容市非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现状,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和无形的精神产品,地方旅游文化品质与人文精神内涵,着手于对列为国家保护项目的发展。
第三,调查旅游文化市场,形成“互联网+”与非遗旅游的产业对接,着重关注能形成产业价值的因素,包括非遗旅游产业线路,旅游公司在旅游市场上所起到的作用与不足,发展“互联网+”非遗旅游项目的消费群体与利基等。
2.4成果转换
加强互联网+非遗旅游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三微一端,建设在线互动平台和游客体验评估模型,减少成本,获得信息反馈,改善服务流程,增加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加强线下实际运营,确保非遗旅游项目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优势互补,同时对非遗旅游线路重新设计,不断完善,增加服务流程的价值因素。
2.5 反馈与改善
引入业绩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确保信息的动态跟踪,及时对动态环境做出反应,业绩管理体系一方面可确保项目任务按时有效的完成,另一方面可通过实际与目标的比较,做出差异分析,不断调整实施方案,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3.主要观点
3.1 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低
对于非遗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引起关注,但大众对于非遗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卷调查中,愿意通过三微一端关注非遗旅游的调查人员中会的占比为32%,不会的占比68%。不可避免,调查数据存在误差,但是,我们仍可从数据中获得部分有用信息。调查人员中关注非遗保护的热忱度不够高,人们似乎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金钱进行物质层面的享受,纵然是精神层面的享受,也更加愿意采取快餐式方式,到人人认可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去游览,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反而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去感受非遗背后的深刻人文与历史含义。
另外,调查人员对通过互联网推广非遗前景的看好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后期的平台建设的接受与认可程度。通过简单的调查,我们发现调查群众对市场的认可度并不高。认为没有前景的在被调查人员中占12%,认为对非遗的推广有促进作用,但获利空间不大的在被调查人员中占59%,认为有促进作用,获利空间较大的在被调查人员中占29%。这对我们后期的平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我们需要利用各种社交网站,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意识。二是我们要注重平台的开发与非遗的有机结合,注重品牌建设和差异化战略,确保群众对互联网+非遗旅游的前景有较高的认可。三是我们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倾听群众的声音,对平台建设进行不断的优化发展。
3.2新型“互联网+非遗旅游”
将会成为一是转变传统旅游观念,将“互联网+”与旅游业结合;二是从“互联网+”到“文化+”;三是“文化+旅游”,即发展文化旅游中的非物质文化产品消费;四是互联网扩展了非遗的传播基础、传播空间、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传播平台。
3.3“互联网+非遗旅游”是未来旅游创新的有力保障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是“互联网+文化旅游”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经调查,随着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加和人们对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为非遗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人们愿意支出一定金钱去获得非遗旅游服务,且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上升,心理价位依旧存在着可控空间。
3.4将互联网与非遗旅游相结合,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互联网+非遗文化旅游平台” 3.4.1提供多方位的展示平台
非遗中的典型性特色旅游资源皆具有可表演性和可参与性。一方面,打造品牌活动,设置一些契合当地风土人情的节日,积累人气与声誉,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宣传可与线下宣传相结合,联合互动,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方式扩大传播力度与知名度。
3.4.2 设计独特的旅游纪念品
传统美术类和传统手工技艺类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地域性、艺术性和较强的参与性。对于这一类非遗,一方面,可以设计手工艺品的体验之旅。另一方面,制作相关的旅游纪念品。
3.4.3 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加入创意体验
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让旅游资源集群式资本转化,将非遗进行创意包装与创新定位,加入现代文化消费理念,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
4.实证研究
4.1实践过程
团队致力于互联网+非遗旅游平台建设。通过设计旅游路线,与句容市政府、宝华山森林公园(4A级景区)形成三方合作,在2016年联合承办了盛大的非遗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及外来游客均盛装出席,截止到目前,日流量游览人数高达上千人次。
在活动举办期间,实践人员开设了在线宣传交流非遗文化互动平台,邀请游客对非物质文化宣传活动进行评价,并对改进措施进行献计献策。对于所开展的活动,例如打秋千,山歌对唱,天龙福地广场福文化宣传等,实践人员及时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游客体验评估模型,为团队后期发展与未来实践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
4.2思考及改善
4.2.1 宣传途径不足,项目受众面仍不够广泛
除了口口相传及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外,没有拓宽宣传渠道,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因而游客体验评价模型的初始数据不够丰富,后期项目的运行中可能出现调查误差。项目后期将拓宽宣传渠道,以项目特色为基点,扩大宣传范围与宣传力度。根据后期运行状况,有目的性地与几家新媒体,自媒体合作,增加公司知名度。
4.2.2 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旅游景点较多,对项目设计路线有冲击
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旅游景点较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显乏力且句容市当地有初具规模的“泡山节”,对项目设计路线具有较大冲击。需要项目组进一步挖掘句容市当地非物质文化自身特性,加强旅游路线的设计新颖性,增加旅游路线的亮点环节,同时加强与句容市政府和宝华山森林公园的深入合作,争取得到句容市政府和宝华山森林公园的认可和支持,获得政策支持和宝华山森林公园的路线协助,确保本次活动能以一种固定的模式,长久运行,为经济创收,为非遗旅游献力,实现三方共赢。
4.2.3 单一的旅游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非遗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但单一非遗旅游路线设计不具有充足的吸引力,需要将非遗旅游与当地旅游景观相结合,本项目中则与宝华山森林公园进行接洽,在享受自然景观同?r,获得非遗旅游的人文感受。且多数非遗历史悠久,以非遗自身特性进行人文包装,使得非遗旅游路线更具吸引力。
4.2.4 非遗的开发与保护关系仍然未明晰
首先,保护非遗的规章准则并不十分健全。其次,对非遗的政策优惠和非遗手工艺人的帮助协助还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非遗旅游的开发对当地非遗的保护产生了冲击。一方面,可以与政府机关接洽,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在发展公司的同时,加强手工艺人的接纳和培训,防止文化流失,艺术断代,也增加公司的社会认可与社会责任,并确保这些手工艺人为公司非遗旅游的发展带来经济助力,实现经济,社会,人文效益的最大化。
5.结束语
在当今,非遗发展的影响力逐年降低,传承人减少,与新兴旅游业相比,竞争力下降。笔者认为要结合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契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互联网+非遗旅游”平台构建的方式,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进行创新包装定位,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同时,对非遗旅游承担管理职责的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非遗保护的政府工作部门应联合起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处理非遗旅游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136893.html上一篇:舟山渔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