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Abstract Help to break the two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town of Hengdian as a tourism small town,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ourism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own of Hengdian,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way to the town of Hengdian from 1995 to 2014 the society for 20 year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engDian; Tourism Town; development process
0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国的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必然产物,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的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联结桥梁,起着上联城市、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下带农村、带动农村周边经济的发展、集聚更多人口的作用,它的发展能促进城乡结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也经历从二元结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小城镇发展问题。
1 小城镇与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
我国对小城镇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后开始的,但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外部因素上,如对发展机制、推动因素、辐射带动等进行定性分析,而缺少对小城镇的实证研究。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规划界中是指城市和乡镇空间组合系统达到的一种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它们之间利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的过程。我国学者费孝通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小城镇问题进行研究,他指出农村城镇化是通过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来达成的,它是实现城镇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
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该理论对小城镇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阐释是:只有在一个国家领土内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才能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现增长。1978年Rondinelli和Ruddle提出“农村发展中的城市功能” (UFRD)理论非常重视“主要市场中心”,它认为“主要市场中心”是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市场、道路与交通是联结的基础设施,只有城乡协同发展,才能减少城乡之间差异,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McGee用Desakota来概括灰色区域,这种区域既会被城市行为所影响,也受农村行为影响,该理论不再以城市为经济的发展中心,它强调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发展,相互推动,形成一条城乡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展道路。我国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口聚集机制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产业逐渐形成集聚效应,产业规模也日渐扩大,这种发展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口聚集从形式上看是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高速集聚,实质上还引起了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聚集,进一步还形成了小城镇的各种生产生活及公共事物的聚集,也让该区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口聚集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它也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 产业聚集机制
产业聚集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由大型商贸市场和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聚集能使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型,也能萌生农村现代化农业和种植产业等新的行业,新兴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乡镇企业由原来的低、小、散的格局向高、大、聚的格局转变,方便乡镇企业获取各种原材料,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农村工业治理成本,提高了其治理污染效率。
城镇是集聚了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能力的事物,这种能力对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又依赖于地方产业群式聚集,在产业群式聚集地,又会衍生出一些专业市场,在专业市场推动下,又产生了相应的产业集群。两者共生互动,进一步推动企业聚集,进一步扩大了城镇的经济和竞争能力。 2.3 土地集中机制
根据我国现行土地政策,小城镇的建设用地存在土地利用结构非常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的情况,对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制约因素。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模式能很好地促进集体建设用地权益的实现,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能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也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把农村中的撂荒土地、无人种植的承包地以及农民进城后无人种植的土地以集约化方式经营,可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长效机制,也可让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大幅提高。
2.4 城乡互动机制
推动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有:城市拉动机制、生产率促进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政府推动机制等,其中生产率促进机制是其中最根本的机制,要素生产率能推动城市、农村、城乡经济的互动协调发展。市场推动机制是这些机制中最基础的,只有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极大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并最大化程度的实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而城市拉动机制是推动城乡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机制,城市拉动能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而政府推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统揽全局的调控机制。
3 横店镇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
横店小城镇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横店集团,而不是来自东阳市政府财政投资,它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到今天发展成为中国的影视旅游名城,横店集团是横店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营商。全国各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可借鉴横店镇借助于民营企业建镇的做法,这种做法也拓宽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横店集团已达到一定规模,但横店的基础设施条件却比较落后,落后的横店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如果不改变,横店企业就很难获得发展,但是东阳市政府利用财政来改善横店镇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却也不现实。于是横店集团利用集团资金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坚定地承担起建设城镇的责任。
国内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除了在发展机制、推动因素、辐射带动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外,也有学者用定量实证方法来研究的。在构建横店镇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时,我们首先对横店镇各个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分为总系统和各个子系统,再确定出整个体系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最终确定横店店城乡一体评价指标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分析、指标体系框架,本文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并且利用网络手段搜集横店镇1995年至2014年20年以来经济、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数据,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要素权重,构建评价模型。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分析指标层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运用综合评价法,在确定好权重的基础上,对横店镇1955年至2014年20年期间的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计算,最终获得1955年至2014年横店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趋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1995年至2014年这20年间,横店镇城乡一体综合指数曲线呈“小波浪形”前进趋势。
4 小城镇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横店镇的工业、种植业都不发达,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也匮乏,难以形成既产生经济效益又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横店的转机在于广州街拍摄基地,横店自此开启了其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完成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周边旅游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横店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小城镇要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就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搞产业,而非依靠农业非农化,要让多种产业交融式发展,在小城镇本身的范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
横店镇的“小政府、大市场”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雏形,它给我国农村城镇发展带来启发。政府因为部门利益,一些事务不愿交给市场来做,这非常不利于产业发展,横店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政府负责规划,企业负责投入,运用社会资本采用市场化方式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建设和运营权交给市场,这种作法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137485.html上一篇:湄州岛旅游气象服务新模式初探
下一篇:旅游安全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