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1.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发展现状
1.1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技能犁的应用性人才。在高职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高职旅游类专业主动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设置和建设相关专业,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高职旅游专业作为我国主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摇篮,主要就是为我国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业务知识、较强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的水平、身心健康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2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逐步明确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得到落实;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日益突显。
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
1.3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得到创新确立
专业设置正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
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正逐步启动。建立科学实用的理论课程体系,实施多样化教学,如加强课堂提问,并使课堂讨论进一步向课堂外延伸;设法走出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到旅游景点去,到涉外饭店去,去感受和体验行业的特点,去接触一下自己未来的服务对象。
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构建了“订单式”、“2+1”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获得资格证书应考的理论知识,纳入理论教学计划,对于获取资格证书要考核的技能,通过实训课来训练。
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队伍。大量引进双师型教师,优化教师结构,教师的科研、教学定位准确,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课堂内实践和实训课程体系的建立,以及毕业实习的科学设置。
2.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面临的困境
2.1人才培养结构太过集中,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上。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毕业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等方面分别占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总数的87.17%、82.74%、75.84%,说明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已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十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2.2专业建设有待规范
专业定位有待更加明确。有的院校旅游类专业定位方面,要么倾向于普通本科,要么倾向于中职教育,定位不明确,造成毕业生在管理岗位上不如本科生,在基层服务岗位不如中职生。
课程体系设计有待更加完善。过分强调职业性,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对应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来设置课程体系,缺失基础课程的构建,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的套用本科课程的三段式结构来设置,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课程比例上公共基础课程占的比例太多,专业基础课比重较少。还有的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了选修课的开设,不利于学生行业素质的培养。
实训课程体系有待更加完善。各院校的实训设施条件参差不齐,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没有专业的实训基地,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长期提供稳定的实训岗位不多,造成学生在进行校外专业实习时做的是些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因而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专业建设规划有待规范。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指导专业发展的依据。缺乏专业建设规划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
2.3师资队伍滞后发展
师资结构中,传统型教师比例偏高,旅游类教师大多讲授过旅游类的专业课程,对该专业适应性强,所以该专业的常规师资力量比较充足。然而,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聘请行业和一线专业人员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137588.html下一篇:国培旅游企业顶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