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我国随即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实践。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我国旅游业开始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质的飞跃。在此背景下,我国“智慧旅游”应运而生。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从而激发了许多地方的政府、企业积极建设“智慧旅游”的热情。近5年来,我国“智慧旅游”虽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学界仍然停留在基础研究的困惑里,为了进一步的提升理论研究价值,有必要对近5年来的成果进行总结。
2. 智慧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关键词,在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模糊搜索,获得2025条结果。选取近五年(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为统计样本的时间段,共获得1577条结果。再对这些文献数据进行处理,如将重复或与主题无关的论文进行剔除等,最后得到501篇样本论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JFD,CAPJ)占88.62%,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占0.60%,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占8.78%,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FD)占2.00%。刊发3篇及以上有关“智慧旅游”论文数的期刊36种,除《旅游学刊》、《旅游纵览》、《旅游时代》旅游类期刊外,多数为经济类、商业类、信息技术类期刊,说明“智慧旅游”研究不仅涉及到旅游,还牵涉到信息技术、传统与现代产业的方方面面。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只有16篇,仅占所有样本论文的3.19%,说明大部分论文的学术质量有待提高。从论文发表数量看,2010年仅有4篇,而2014年达到280篇,说明“智慧旅游”主题近年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在国内智慧旅游研究领域中活跃、发表频次较高的作者多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如姚国章、凌守兴、张凌云等,他们一般都为学术(学科)带头人,基金项目主持人。从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观察发现,排名靠前的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南京、无锡等地,这与江苏镇江“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批复,以及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扬州和南通7市建立的“智慧旅游联盟”不无关系[1]
。
图1 关键词出现频次情况
Fig.1 The condition about the frequency of the keywords
通过对所有关键词(共1671个)进行统计分析,抽取频数大于等于6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共149个),可以了解“智慧旅游”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图1)。其中,物联网、二维码、云计算等技术层面关键词,以及智慧城市、景区管理、智慧酒店、旅游目的地等应用层面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表明近五年来国内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探索。
将所有关键词按基础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产业层面、关联层面五个层面进行分类[2],并按月度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图2)。
图2 关键词趋势图
Fig.2 The trend graph of keywords
从图3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无论是哪一层面的研究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反映“智慧旅游”的研究热潮,但研究仍然主要处在基础层面的探索,即对智慧旅游概念的探讨、框架体系构建等;其次是在技术层面、应用层面的研究,如物联网、云计算等;而对产业层面、关联层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3. 智慧旅游研究内容述评
3.1智慧旅游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智慧旅游概念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一是以马勇、李云鹏、江苏省旅游局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论”,许多拥有技术背景的研究者都倾向于把智慧旅游理解为最新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而带来的管理、服务、营销等层面的变化[3]。强调了智慧旅游依托信息科技给旅游者及旅游业带来的改变,但实际上这只是对智慧旅游现象的客观描述,并未完全阐释智慧旅游的新内涵。
二是以张凌云、史云姬、姚国章等为代表的“管理变革论”,指出智慧旅游满足了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满意程度,将旅游者需求放在首位,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化利用,体现了智慧旅游的本质。但智慧旅游的概念并不是仅从需求、品质和满意角度考虑问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将智慧旅游的“基本属性”定位在“管理变革”,也不够妥当,事实上他们只是更多地描述了智慧旅游的应用情境,对智慧旅游在企业、政府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智慧化提升缺乏关注。
三是以唐洪广、殷千红、浙江省旅游局为代表的“新旅游形态论”,认为智慧旅游是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但把智慧旅游定位在全新的旅游形态,容易使智慧旅游的建设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旅游信息基础工程建设也得不到有效发展。
四是以莫馄、温锋华为代表的“宏观论”,他们从宏观层面对智慧旅游做出预测性的解释,或仅是概念上的汇总。其优点是对智慧旅游在各个角度都做出了阐释,但比较模糊,缺乏逻辑,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智慧旅游过高的期望,可能造成传统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的脱节,也可能使智慧旅游成为发达地区才有能力发展的一项新事业,忽视了其他地区的相应发展。 3.2智慧旅游的研究框架
经过几年的实践,“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系统化、体系化的理念逐步达成共识,许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许多相关体系构建的尝试。
3.2.1 CAA构架体系
张凌云等学者首次提出智慧旅游的CAA框架体系,即由智慧旅游的能力(Capabilities)、属性(Attributes)、应用(Applications)三个层面构成的智慧旅游研究体系[4]。能力是指智慧旅游所具有的先进信息技术能力,属性是指智慧旅游的应用是公益性的还是营利性的,应用是指智慧旅游能够向应用各方利益主体提供的具体功能。CAA构建体系较好的解决并梳理出智慧旅游建设中有关开发主体、运营主体、应用主体的问题,从理论上很好的构建了智慧旅游的理论体系,但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上并未有太多说明。
3.2.2 “智慧旅游”建设的八大体系
姚国章等学者从“智慧旅游”建设的目标内容方面划分出八大体系,包括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5]。各个不同的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体系从宏观上为“智慧旅游”的发展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但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还有欠缺。
3.2.3 南京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南京市旅游委员会在南京的智慧旅游建设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围绕为游客服务、为管理服务两条主线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南京游客助手”客户端、新型游客体验终端、乡村旅游营销平台等重点项目[6]。该体系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其可操作性强,对构建现代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各地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但体系中各项目相对独立,缺乏强关联性,尚未形成足够完整的系统。
3.2.4“一心、两端、三网”的智慧旅游系统
“一心”主要指建立旅游超大数据库或者云计算中心。云计算拥有超强计算功能,存储海量旅游信息,为“两端”和“三网”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和交流服务[7]。“两端”是指服务端和使用端。服务端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交通、住宿、餐饮、服务、管理信息及相关服务,帮助旅游者制订旅游计划、顺利进行旅游消费、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以及保障旅游者的权益等。使用端主要指拥有上网的终端设备或使用公共服务终端设备获取旅游服务信息的政府机构、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三网”是指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该体系清晰的展现了当前智慧旅游系统中的核心,但过于局限在技术层面的表述,况且随着智慧旅游的不断发展,核心技术亦可能会随着不断更替变化,该表述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强。
3.3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让旅游业飞速发展,悄然走向智慧时代。智慧旅游便是旅游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更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现阶段,智慧旅游发展涉及到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等。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物联网己从初级阶段走向概念和应用日益清晰,技术和标准日益成熟的阶段,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政府都在加大有关投资和技术研发的力度,未来几年物联网的发展潜力更加巨大。云计算是一种大规模扩展、水平分布的系统资源,并对资源配置和使用进行持续性管理的架构,最早被谷歌、亚马逊等大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所采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信息化服务的一种重要的实现方式。云计算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各类旅游信息的整合和储存,从某种程度上讲,其体现的是资源与信息共享,资源优化的集约性智慧。而移动通信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1G到4G的过渡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为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移动接入服务以及其他智能服务,其应用在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行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8]。总得来说,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起步都相对较晚,但有关研究一直紧跟前沿,只是在与旅游业的融合上仍处在初步应用或逐步成熟的阶段。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相关技术在旅游业中应用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研究。
4.结语
近几年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热度越来越高,成果也不少。特别是对于智慧旅游概念内涵的探讨界定、理论体系构建、建设框架等的研究成果数量颇丰。但是,由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属于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而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研究人才不多,因而许多涉及跨学科的探索都存在研究深度不够、泛泛而谈的问题,基本停留在概念层面上。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这就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携手研究设计,使智慧旅游研究理论更深入,智慧旅游建设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同时,各地关于“智慧旅游”的发展建设都已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从各地的建设实践中发现,智慧旅游的应用覆盖范围非常广,诸如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政府旅游部门、旅游组织、以及旅游者个人,并逐渐辐射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但有关智慧旅游在产业层面及相关关联层面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因此,要促进国内“智慧旅游”的发展不仅要继续加深对基础理论、有关技术和应用的探究,更要加强对智慧旅游中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进行研究,保证国内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发展。(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 广州市高校科技计划(编号:2012B132);羊城学者项目(编号:12A010G)。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13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