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逐步繁荣和发展,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变高,为了国家战略需要,教育部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这一学位,但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困扰着旅游专业硕士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研究生人数将近40万,但是,毕业人数的井喷也带来社会就业的压力。伴随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人数供求比例失衡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1年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存量部分要将学术型的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改革学校授权审核办法,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招生比例达到30%。在目前的研究生考试中,共有39个专业开设了专业硕士。新十三大学科门类中,除了哲学类和理学类没有对应的专业硕士,其他十一个门类都有相应的专业硕士。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自国务院将旅游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便备受关注。笔者预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将是旅游管理教育培养的重要趋势。
1 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特征
与专业硕士相对应的是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型人才,所以,学术型硕士在教学上以灌输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也很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学科限制和培养模式的缺陷,往往学生重学习轻研究。虽然我国培养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是为了培养一批旅游科研人才,但实际情况是旅游管理硕士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不高,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就业。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大多研究生是本科毕业之后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所以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研究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据笔者调查,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到“冷遇”,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实践性不够强,缺乏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在旅游管理学术型培养模式上很多努力是得不偿失的。
而旅游专业学位则不同,它的培养目的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适应旅游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所以旅游专业硕士的培养无论是再培养目的上还是培养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生对象一般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这就意味着旅游专业型硕士在学习的目的上更加明确,它显然是因为在社会上缺乏某种思维模式或者专业知识才来学校进行深造,所以在教学上更加更注重与时俱进,更注重案例,更注重实操训练;二是培养分为在职培养和全日制培养两种,主要以在职培养为主,这就强调了学校需要与企业、工作部门紧密联系,只有将学校和社会两大需求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培养出符合标准的旅游专业型硕士专门人才;三是再培养方式上以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可能不那么明显,他们可能更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关系,共同为了达成一个培养目标而深造,甚至在有些时候,培养方式可能是即兴的,时时创新的,那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旅游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
专业硕士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适应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专业硕士的培养对于提高研究生质量、促进高教改革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再我国把旅游业设定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旅游管理的培养亟待创新,正好旅游专业型硕士有了其发展机会。
2.1 提高研究生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能够提高旅游专业的研究生质量。笔者通过对武汉不同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时发现60%以上的老师认为当前旅游硕士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而学生方面,5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旅游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旅游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没什么差别,甚至还不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觉的现象。对于业界专家和企业家,通过访谈,一致认为目前社会对于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十分大,但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大多缺乏经验和实干精神,理论上的研究也与目前的发展不相符合,有严重滞后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旅游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或许能给旅游管理硕士教育带来生机。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基本都是具有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招收一定数量的专业型硕士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既给想要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满足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又能让学术型硕士与他们进行交流融合。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因为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而创新改革其教学方式,这对整个研究生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竞争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旅游专业人才,而旅游专业硕士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方式上,都更加符合社会的职业化标准,这能够提高从事旅游业人群的层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能够被社会所认可。
2.2 提升教学手段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的教学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培养工具。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教学上,主要采用的是ppt讲授,学生接受十分被动。学者指出,当前研究生教学迫切需要由学生主动去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亟待提高。而旅游专业型硕士培养是十分注重实践的,所以教学模式上,它引入了更加丰富且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比如案例教学、研讨会、实验室教学等。这能够极大提升旅游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层次,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既是一项挑战,又是一个机会。在旅游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十分迅猛,但在研究生课程内容上却反映不明确,尤其是一些热点话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国内外发展动向等都缺少研究。旅游管理是一项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笔者对已经毕业并且进入到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觉得当时学的理论知识是有用的,只不过在当时缺乏锻炼,现在需要重新开始,边工作边学习。同时,他们表示,公司经常举行的项目会议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很有帮助。所以,旅游专业硕士的培养,能够在这一方面进行补缺,毕竟,专业型硕士有工作经验,不完全是学生角色,对他们的培养实际上在另一个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培养。
2.3 研究生教育改革契机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能够解决当前旅游管理硕士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它的引进,对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契机。旅游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素质低、重论文不重实操、专业性过于偏强等问题,而旅游专业硕士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建设方面更加突出其专业特性,也更加符合社会标准,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展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
3 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
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等四种主要的培养模式。
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与行会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尤其是以德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代表,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为其他国家所称道的独特的培养优秀高级科研人才的方法、制度与特点。德国实行的是讲座制,由一门专业学术水平高的教授负责,因此,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水平的导师带出高水平的学生质量,而且,导师对论文选题、科研、论文写作评审方面还具有权威性。而学生方面,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这比较有利于培养自主、独立的高水平人才。在师徒关系上,师徒关系融洽与否影响着这种研究生教育的顺利进行,因为师徒关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它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德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其成功,使得德国在19世纪初到二战前,尤其是第二帝国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其学术水平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专业式教学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与专门化。“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先提出并积极推广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美国首创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组织体系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它在培养过程注重标准化和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在课程设置上面,灵活而富有弹性,几个导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并和社会企业联合一起,进行协作管理。这和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十分类似。
协作式培养模式以修课式为代表,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学位,研究与论文写作在这一培养模式中不重要。在美国,大多学校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标准,淡化教材而博采众长的能力训练,采用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度,重视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调查研究,特别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教学式培养模式主要以日本研究生教育为代表。与协作式不同,采用严进出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在课程学习方面,着重讨论和实践,它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质量进行监督。
4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从分析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无非是更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旅游专硕更加及时和高效。旅游专硕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开设的学位,因此,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方案上,都需要与时代接轨,传统意义上的课本不需要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教授近几年研究的课题或正在进行的项目,通过多媒体、实验室教学、项目组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在培养方法上,旅游专硕更注重学生自主创新研究。旅游专硕强化模块化学习,为了能提高学生素质,教授注重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走模式创新之路。
4.1 学生、导师与学校的关系需要相互制约
从国外经验出发,如果要使得培养更有效,需要有一个水准高的导师,然而从国内情况来看,导师队伍建设参差不齐,即使是比较优秀的导师,他们的关注点也不见得是在培养学生上,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自己身上,而有些导师虽然非常负责,但是学术水准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学校需要有一套建设导师师资队伍的方案,而实践者和监督者,由学生和社会来加以评判。三者的相互制约才能使得新模式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4.2 传统体系结构需要改革
当今旅游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高层次、单一学科的专门人才,而是一个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而快速处理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多元化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能掌握基本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能通过实践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预测和指导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知识结构应当如何,评判标准应当如何都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和选择。这对学校来说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因为这很可能要颠覆以往的课程和模式设置。
4.3 培养模式要注意时效性
社会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其专业知识架构总是滞后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输入到社会上的人才不为所用,大量的人才输出的结果是社会对人才的缺口越发增大。所以,现在有必要建立一套时效性的体制,来掌握学校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只有供对应了求,才能高效培养出符合社会标准的旅游专业化人才。
5 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系统,它随着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和调整,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培养模式并不是某一个固定不变、百试不爽的模式,它必须是一个能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的过程,也必然由过去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立群,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7).
[2] 董丽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研究生教学创新探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实践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3).
[3] 全乐,丁甜.中美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
[4] 王淼.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5] 刘希山,石磊,房爱理,刘明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
上一篇: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
下一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