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对海南经贸
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的具体做法进行总结,最后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三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阐释。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件精神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研究热点,一些高职院校就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家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省、市旅游与饭店类技能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就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紧扣“海南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定位这条主线,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依托海南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培养掌握观光旅游业通行的国际标准和度假休闲旅游的新职业标准、具有适应和促进旅游业态内涵,提升和服务模式转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旅游人才为目标。在广泛收集并掌握旅游人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1.导游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既掌握传统导游的服务程序、服务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规范等,又精通生态旅游、海洋旅游、航天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邮轮和游艇旅游等海南新兴特色“专项旅游”的导游人才。
2.旅行社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既掌握旅行社传统的外联、计调和营销等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技巧,又精通旅游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旅行社人才。同时,结合海南会议和会展旅游发展的趋势,这类人才还应具有进行会议旅游策划、会议和会展服务以及运作会议旅游项目的能力。
3.高端酒店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既掌握国际品牌的五星级酒店宴会部的基本操作技能、工作程序与服务规范,又具有较强的对客人的服务能力和酒店宴会部的初级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岗位外语听说能力的高端酒店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和海南旅游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我们推行“淡进旺出、阶段提升、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淡季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旅游旺季外出进行岗位实习和校外实训;专业教师和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分阶段”提升计划并负责全程指导学生:第一阶段以熟悉岗位的服务技能和工作流程为主,第二阶段以提高岗位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主,第三阶段以轮岗、初级管理岗位锻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初级管理能力,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旅游人才。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打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段式的传统课程体系。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同时借鉴国内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重构课程体系。基本做法是:首先,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确定旅行社、导游和酒店三个主要培养方向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其次,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确定每个培养方向的拓展能力课程,即选修课程;再次,确定三个主要培养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础素质课程。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高职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名称,开发了诸如《海南国际旅游岛新业态讲座》、《国际邮轮乘务》、《海南生态旅游》、《海南海洋旅游》、《旅游线路设计》等特色课程。
(四)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采取“淡进旺出、阶段提升、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而获取专业知识,锻炼岗位技能,优化职业态度。具体做法:
一方面,旅游旺季让学生走出校门、将课堂搬出校园。学生定期和不定期地走出校园,到行业企业中去认知、实训和实习,将课堂搬到企业中、社会上,学生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认识职业岗位,通过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在企业中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如带团、计调或销售旅游线路等),从而扩展专业知识、锻炼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旅游淡季将企业人员请到学校来,给学生讲课、做讲座,或者将企业项目或工作场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校园内承担企业的工作项目或体验企业工作情境,锻炼工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也积极进行改革。如在核心课程《导游实务》课程中,除课堂教学外,教师在讲到相应的章节时,会和校外兼职教师一道把课堂转移到机场进行接机实训、到实训室进行管理软件实训、到景区进行讲解实训、到酒店进行接待工作实训等,不仅找出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明确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向,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制定分阶段提升计划。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学时超过总学时的50%,以认知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进行。第一学年“识岗”,对旅游企业的各岗位进行初步认识,让学生到企(行)业中考察、调研,或者聘请企业人员以讲座形式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行)业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等;第二学年“助岗”,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熟悉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第三学年“顶岗”,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旅游企业独立承担具体工作,并使学生的初级管理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替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为双向选择式的就业奠定基础。
(五)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学校师生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和场景,形成了双赢性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了以海南春秋国际旅行社、海口民间旅行社、海南上航假期旅行社和分界洲岛生态旅游文化区等为代表的一批稳定而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本专业每年派出2名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并负责与企业进行实习事务的对接;在顶岗实习企业,推行校外职业导师制度,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现场指导;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细则》,将企业的标准与学院的管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行为自
律、遵章守纪的职业习惯,适应企业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方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小组”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旅游综合实训基地,下设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形体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其中,旅行社实训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配备了复印机、传真机、电脑售票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等设施设备,可以开展旅游咨询、旅游接待、线路设计、线路销售、门票车票销售等生产性实训,可以开展旅游门市接待、外联销售、计划调度、财务控制等实训项目。模拟导游实训室购置了高科中央控制系统、高清图形拼接系统、双机投影系统、实时录播系统及三维实景系统等设施设备,可以满足体形礼仪、导游讲解、导游词创作、才艺表演等项目的实训,旅游交通实训室设有模拟大巴、模拟机场及巨型飞机、火车喷画等设施设备,可以满足旅游车上导游、接机、接站等项目实训。
(六)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企业兼职教师8人,绝大多数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企(行)业工作经验。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明确规定专任教师每学期必须至少有一个月的企业工作经历,到企业中兼职或挂职或调研,以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定期举办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还成立了由旅游局局(处)长、旅行社、景区、高尔夫球会等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举行委员会工作会议两次,讨论和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实习与就业等问题。
三、讨论与结语
(一)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工学结合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一个将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系统化过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须建立系统设计的思想,不能仅仅把工学结合简单的理解为顶岗实习时间的增加。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必须注重以岗位和行业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必须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将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有机结合起来。
(二)密切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双赢机制
工学结合是需要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际上,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实习需要企业参与,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的聘请、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密切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利双赢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
当前,有些教师感觉大部分企业对于合作培养学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校企合作没有形成互利双赢机制。事实上,如果学校能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把为企业服务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为企业提供服务,组织教师和学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让企业切实感受校企合作的所得利益,这样一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提高。
(三)以就业为导向,将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一方面,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要开辟多种渠道,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通过双向选择,达成就业聘用意向。顶岗实习,既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又是促进就业的良好渠道,特别是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全学期在企业实习,通过实习既可以增强知识,提高技能,又可以了解企业,展示自我,为实现在本企业就业奠定基础。相对而言,企业也更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生就业,因为这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已接受了相关的岗前培训,更熟悉本企业业务流程,就业后可直接上岗而无需再磨合。因此,要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将顶岗实习与就业成功对接,打造“顶岗实习——择业就业”直通车。
以“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准确的专业定位为前提,以校企合作为支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教材开发等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培养目标。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输入一批合格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现场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当然,这种模式同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样,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和专业性,需要在改革中不断调整,需要接受企业和社会的检验,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为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唐永泽,卢兵,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赵云霞,史洪云,魏玉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
[3]林智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台州学院学报,2004,(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4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