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旅游行业存在着人才供需矛盾,一方面旅游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率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旅游人才“潜流失”。旅游人才“潜流失”是由于对职业认可度偏低和“终身职业”观念缺少所致。解决“潜流失”的关键是高校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潜流失;职业生涯设计
一、我国旅游行业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2006年上半年,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在北京发布一份报告,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强国的核心资源是人才,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然而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旅游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培养规格与需求类型之间的矛盾。
1.旅游人才的培养状况。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 022人;而截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的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达到1 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 004人,其中,高等院校199 682人,中等职业学校259 322人。与上年相比,在校生总数增长了10.1%。而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增幅高达54%。我国旅游教育为旅游行业培养了100多万名专业人才,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院校专业方向雷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
2.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截至2003年底,中国现有旅游涉外饭店一万多家,星级饭店9 751余家,全国旅行社达到13 361家。而目前旅游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人才资源更为匮乏。我国旅游业中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旅游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据统计,旅游饭店中仅有36%的总经理所学专业与旅游相关,中层经理一级的旅游相关专业比例高一些。旅行社人才中旅游专业人才比重较高,超过了总量的一半,旅游景区中非旅游专业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因此,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否则将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单从供给与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在不断扩招生源,可以投身于旅游业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旅游业的人才市场在理论上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系的毕业生中只有不到30%的人尚留在饭店工作;广东某全国重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1998届35名应届毕业生中,仅有8名学生到酒店行业就业;在针对湖南省三所高校的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问卷调查中,有32%的人选择了旅游行业以外的企业就业。旅游院校大学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低下,旅游人才供需严重错位,这是当前必须认真面对和探究的问题。
4.旅游毕业生的“潜流失”。旅游或饭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选择旅游行业或饭店作为就业单位,对于旅游业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人才的流失,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的流失相比,我们将这种流失定义为“潜流失”,即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选择在旅游业中就业,而是流失到其他行业工作的现象。这种潜流失的影响不光是针对某一家旅游企业而言,而是对整个旅游行业都存在的。
二、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
1.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中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些考生只是凭一时兴趣,或是对旅游和饭店行业的新鲜感、好奇感,填报了该专业;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所报志愿已录满,被动调剂到该专业。当他们经过专业学习和实习,对本专业和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有人会发现该专业与自己当初报考时的想法大相径庭,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在旅游行业发展,于是产生专业与意愿的背离。这种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毕业时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2.受传统意识的冲击,“终身职业”观念缺失。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这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就业问题。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会产生影响。另外,饭店、导游是吃青春饭的观点也使得大多数学生没能将旅游职业看成自己追求的终身职业,在舆论压力或父母压力下放弃在旅游业工作。这种对职业的偏见及短见是现阶段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根本原因。
3.个人主客观条件与职业的不对称。任何企业在招聘时都会遵照一定的职业要求与岗位选拔标准择优录取,所以,大学生个人的本身条件也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目前,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旅游企业存在对旅游人才价值评价的行业偏见,招聘时过于看中“硬件”,比如年龄、身高、长相等外部条件,而忽视个人工作的动机、能力及先天的素质(真诚的微笑、得体的语言等),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流失;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使一些确实不适合从事旅游业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离开旅游业,比如个人的性格因素、身体因素。在饭店及旅行社企业中,乐于助人、细心和喜欢交际等这些关键素质对个人的从业影响是很突出的。
4.其他客观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时往往有“重经验、轻学历”的招聘偏见;旅游企业薪酬偏低;晋升速度慢,空间有限;企业对大学生培养和管理上的欠缺,等等。另外,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体现严重不足,导致旅游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职业生涯设计——解决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关键
据每日商报报道:目前浙江理工大学对本地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做了一次调研,在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进行选择时,45.9%的同学选择了“一般”,21.9%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很多同学表示愿意转行或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选择单纯从事专业工作的同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只占20%。由此可见,对所学专业有“排斥”心理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时有很大的盲从性,很多人只是根据自己对职业的印象来对自己选择职业的范围进行限定和妥协,不能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在对职业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相信某个人的信息,掌握职业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的研究,也涉及就业准备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1.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与把关,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性格决定一切”这句话放到职业上就是“性格决定你的职业”。个性品质和职业适应性有非常大的关系。非要做自己适应不了的工作,要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把关,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比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是管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擅长哪些技能,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根据学生个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专业就业趋势及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和培养方案。特别对选择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高校可以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面试,按市场需求的要求选拔适合的人才进行培养。
上一篇: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下一篇:论旅行社相关多元化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