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关键词]民族村寨,模式,傣族园
1、引言
从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民俗风情游”到2002年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标志着以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在我国蓬勃兴起,其间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闻名中外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道路。江晓云以瑶寨为研究对象,对具有资源优势而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刘沛林等指出生态博物馆理念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2)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对于村寨产生的影响。唐雪琼、车震宇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旅游开发对该地的村寨面貌、经济状况、消费观念、思想意识和女性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保护措施。罗永常分析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主要存在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价值观的改变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民族传统文化的粗俗化等方面的问题,并由此提出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确立参与式发展理念、努力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和做好规划提高管理水平的发展对策。
综观诸多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尽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但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民族文化和文化环境的保护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傣族园的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为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2、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距州府(景洪市)27公里。傣族园规划占地336公顷,内含5个傣族自然村寨,主要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5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截至2003年12月底,园内的5个自然村寨共有村民316户1503人,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之一。
傣族园风景区南傍热情奔放的澜沧江,北依宁静秀丽的龙得湖,绿树掩映,竹楼环抱,呈现出一派神奇美丽的亚热带傣家庭院风光,被比作“孔雀尾巴上最靓丽、最夺目的羽翎”,是傣家人的“勐巴娜西”(人间天堂)。傣族园景区的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傣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别具风格的傣族服装,小乘佛教的建筑景观,傣族人民的歌舞表演,声势浩大的泼水节等便是其杰出代表。
傣族园景区建设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3期完成。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业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见表1)。
3、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模式
西双版纳傣族园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充分利用旅游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为旅游对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前提下,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3.1发展理念
傣族园景区“保护就是发展”的经营方针与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保护”的对象涉及面广,包括保护傣家干栏式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傣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保持傣族“保护大自然所赐予一切”的自然生态观,保持傣族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景区管理者在看到旅游业正效应的同时,也感受到旅游业发展所造成的外来人口观念、行为冲击本地文化的现实,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巨大。针对这种状况,景区管理者制订了3到5年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年轻人进行普通话、外语、旅游知识、法制和传统文化技能的培训,避免他们“跟潮”,保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
西双版纳傣族园推崇朴素的自然生态观,提倡保护山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这种观念与傣族自身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傣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认识、利用与保护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知识与实践,这无疑为人类保护自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指导,确保了生态平衡。2005年7月在傣族园实地考察过程中,笔者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几次随机访谈,令人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并能够以自得其乐、悠然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我们在领略傣族田园诗般自然风光的同时,接触到的是自然和谐的“傣族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了傣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使很多传统习俗再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激发起当地居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唤醒了他们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同时,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冲击与旺盛的旅游发展势力相伴随。例如傣族园村寨中居民的市场竞争的观念增强了,原有的宗教禁忌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穿着牛仔裤、t恤衫、唱着流行歌的傣族青年随处可见。面对出现的问题,傣族园管理者正确认识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应该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应该坚持什么?怎样坚持?”将旅游对当地文化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在傣族园的实地考察中,我们路过一家经营“傣家乐”的农户家,原本打算尝尝傣家风味的菜肴,但主人告知“已经过了供应午饭的时间”。这一事例说明,傣族园居民虽有市场意识和经济效益的观念,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朴实、淳朴的思想一如既往。
3.2发展要素
加拿大学者罗伯特·麦克当劳、李·乔里夫(robert mac donald,lee jolliffe)强调促进乡村发展的因素有3个:乡村文化旅游是实现乡村社区发展的工具,文化旅游是乡村发展和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在乡村文化旅游中进行合作有利于实现社区目标。在此,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每个基本要素称为“因子”,提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四因子”论(见图1)。
3.2.1村寨
村寨是一个具有长期固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资源,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亲属关系、风俗习惯的行政、文化单位。西双版纳傣族园是景区和村寨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傣族园由5个自然村寨组成,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村寨”既体现空间概念,又突出人文概念。非旅游时段,村寨村民各安其所、悠闲生活,享受家庭的温馨和欢乐;旅游时段,村寨村民广泛参与、共同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傣族园鼓励村民参与旅游活动的规划、决策和管理,提倡调动村民的力量实现村寨的发展。
3.2.2文化
与以往的村寨旅游开发方式不同的是,傣族园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与发展置于首位,将文化资源作为最高层次的社会资源。尊重和弘扬当地人积淀的文化是文化生态旅游的思想前提。傣族园景区高度重视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民族文化保护机制,对傣族的语言文字、传统服饰、特色饮食、民间歌舞等进行全面保护,并计划成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民族文化学习馆,培养民族文化的继承人。
3.2.3旅游
傣族园经营者充分意识到,旅游是实现村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村寨中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审美对象,包括旅游者静态观赏和动态参与的旅游活动。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将傣族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村寨的全面建设。旅游促进了傣族村寨与外界的联系,增进了彼此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使村民重新正确认识了傣族文化,激发了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体验村寨生活,村寨居民感受外来文化。
3.2.4经济
傣族园景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客观条件决定了文化生态旅游担负着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傣族园不提倡为了展示傣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礼仪习俗,让当地村民放弃选择优越生活环境的权利,使之停留在“原始”的生活状态。恰恰相反,管理人员始终关注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力图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其脱贫致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为此,专门规划了民宅新区,并从门票收入中拿出10%左右的资金建立专项住房补贴基金,以满足村民对现代建筑的需求。
3.3经营模式
参与式经营和管理已成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首选方式(表2)。傣族园景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社区农户提供资源,公司以资金形式投入开发。自1999年8月1日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方面利用资金、管理优势,围绕傣族文化开发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引导社区居民多渠道参与景区的旅游发展。目前,5个村寨约有30%的农户脱离农业生产,在公司的统一规范管理下,也投入到景区的旅游活动中。目前,农产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形式主要有4种:(1)直接、全部加入旅游活动,主要是年轻人,参加傣族园的歌舞表演、泼水节活动;(2)在公司规范管理下,家庭自发组织;(3)以旅游产品销售经营形式参与旅游,如烧烤、出售旅游工艺晶等;(4)推行“傣家乐”全套服务,主要经营傣家风味餐饮、典型干栏式民居参观等活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既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又能够充分调动农户建设村寨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村寨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4.1整体开发战略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某一个亮点,而是在村寨中所领略到的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在于村寨中各类民俗事象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统一体。西双版纳傣族园应将村寨作为整体旅游产品进行规划,注重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互补,观赏型旅游产品和参与型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出具有傣族特色的“村寨旅游产品”。
4.2以人为本战略
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考虑旅游人才的培养,考虑旅游者的需求,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通过旅游人才的旅游策划满足旅游者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并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以上三者从不同的角度(图2)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3文化制胜战略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西双版纳傣族园受到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傣族园旅游开发中,展现得较多的是显性文化要素,如服饰、歌舞、饮食等旅游资源。笔者在2005年7月西双版纳傣族园游客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游客反映对傣族文化印象最深刻的要素是服饰和歌舞,而对集中体现傣族贝叶文化的宗教信仰很少选择。若想增加旅游产品的深度和旅游的文化含量,应潜心挖掘隐性文化要素中可表达的部分,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
4.4科学管理战略
傣族园旅游开发包括四类参与主体: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村寨村民和第四方组织(旅游协会、非政府组织、旅游研究机构、学者),主体之间乃至主体内部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关系,突出表现在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目前,傣族园有限公司作为开发者和经营者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应协调好与地方政府、村寨村民和第四方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大力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
5、结论
目前,不少少数民族村寨不仅拥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拥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都真实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适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模式,该模式顺应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势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促进当地村寨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应以可持续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和辩证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充分调动村寨村民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推动村寨、经济、旅游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42089.html上一篇:论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