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休闲与旅游关系的探讨

休闲与旅游关系的探讨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休闲活动、旅游活动的开展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迅猛,休闲经济、旅游经济也日益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二种活动形式到底是同一种活动还是二种不同的活动,亦或是二种相互交叉的活动,现在说法莫衷一是。如果从二种活动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休闲;旅游;关系
  
  一、休闲与旅游关系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休闲、旅游及两者关系的研究日益火爆。对休闲与旅游研究结果的认识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抓住休闲、旅游的本质,迎合现代环境下消费者追求生活质量高水平的心理,就意味着该国或该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收入的提高。
  休闲、旅游的本质到底如何,对于产业部门来说,到底是发展休闲经济还是发展旅游经济,是大力促进休闲活动还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二者之间关系如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形成了几大类不同的看法。
  第一类观点认为,休闲与旅游是相互交叉存在的活动形式。如,刘德谦认为休闲包括了本地休闲和异地休闲,旅游包括了闲暇类旅游和非闲暇旅游。休闲与旅游的重叠部分即为异地休闲也即闲暇类旅游。本地休闲独立于旅游活动之外,非闲暇类旅游也独立于休闲活动之外。
  第二类观点认为,旅游包涵于休闲范围之内,即旅游属于休闲的一部分。李仲广就认为旅游从本质上与休闲没有任何的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杨振之从经济的角度也提出了休闲与旅游的包涵关系。wWw.lw881.com
  第三类观点则认为,旅游、休闲本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现在正在相互渗透,乃至结合。宋瑞是这种观点的主导者。李文明等也认为旅游休闲化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由之路。
  
  二、对休闲与旅游关系的思考
  
  1.休闲的概念
  休闲,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是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人类的发展历史才会一次次被改写,一次次被超越。
  对于休闲的具体定义,从词源来看,《说文解字》中的“休”是“息止也”。“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 “何天之休”。 “休,美矣”。对于“闲”,其基本的意思为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论语·子张》中说“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说“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合起来,休闲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使人向往的美好,这种美好不违背人之常理,不扭曲人之本性,是人皆趋之的一种生活状态,或是人的精神所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休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把人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亚里士多德对此作了一个恰当的总结:休闲是“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葛拉齐亚对此说法给出的自己的解释,为“对要履行的必然性的一种解脱”。在这种状态下,马克思也给出了休闲的两层含义:一是 “娱乐和休息”;二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
  现代人把休闲看做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时间商品或一种精神状态。godbey定义它为:“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2.休闲的表现形式
  人类在农耕时代,生产力落后,社会财富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绝大部分的人必须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长时间地劳作,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类普遍的休闲活动,表现为因农耕活动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而在长期的劳作以后短暂的农闲时间里,放松自己,追求那种美好的“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中国最隆重的春节和西方最盛大的圣诞节产生的渊源,恐怕都与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对这种吉庆、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无关系。
  进入工业时代后,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作坊手工劳作,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革命后的二百多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前二百万年社会财富的总和。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代价是人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迅速增大,对资源的蚕食和粗放利用,使得生活空间日益逼仄,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在居住地寻求休闲的快乐已是往昔的节日。人们把实现在没有压力与竞争的环境放松自己,寻求心理的满足与精神的升华之目标的目光投向了远方。
  3.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论是游历、游学还是修行,虽然形式不同,享受的内容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达到内心精神的升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至于旅游的最早期的形式——以经商、贸易为主要目的的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活动,严格说来,只是旅行而已。旅而不游,可以算旅行者而不能算是旅游者。
  旅游大规模发展之初,是人类被喧嚣、强大的机器转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加上钱、闲比之前的成倍增长,有能力出去透气散心放松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故旅游形式表现为为了摆脱日常的单调与烦闷而尽可能多的四处游走,在饱眼福的享受过程中暂时忘掉“生存问题”的压力。在旅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各种目的的旅游类型不断涌现后,这种旅游形式被称之为“观光旅游”。

  世上之人、世上之事虽不能阅尽,但大都可以以类分之。被我们称为旅游资源的观光对象也一样,被旅游研究者分成了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或者分得更细一点,成了人文、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大类。不同类型爱好的人各自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源类型,最初的震撼和新奇过后,对经常旅游的人来说,异地变得不再神秘莫测令人无限神往。对旅游资源所在地来说,大量追求放松的人的到来,在思想放松的同时更是对自身行为约束的放松,放松的结果是资源所在地慢慢的也变成了人流拥挤、有的甚至比居住地更拥挤的地方。旅游者相互间、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相互间的抱怨,旅游地资源遭破坏后美感度的下降,环境质量的恶化,使追求休闲的人们精神上获得的愉悦感急遽削减,观光旅游所特有的从一地到另一地奔波的劳顿之苦凸现出来,变得让人难以忍受。观光旅游成为那些尚未见世面的初生牛犊们追赶的休闲方式,这类人尚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最原始的感官享受,而成熟的旅游者开始寻求新的乐土,一个适合自己,从身到心都能达到“休”之状态的闲适之处,不再四处奔波。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此类型旅游被称之为休闲旅游。
  4.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类型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有一点是必须实现的,即在休闲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必须达到那种闲适、达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处于一种摆脱羁绊的身心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通过休闲旅游达到彻底放松的调剂。哪怕是那种苦行僧式的旅行方式,虽然肉体劳顿,但参与者却浑然不觉,反而从中获得灵魂的解脱和升华。对于此,我们不能不说它已经上升到了休闲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5.休闲与旅游的理论关系
  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旅游经济很多方面的研究,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消费、旅游收入、旅游企业行为、旅游产品等等,都倾向于按照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来分类。这样一来,以商务为主的事务型旅游活动类型虽然少有游,但因其无可置疑的吃、住、行、购、娱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和高消费,被列入了旅游活动的范畴。这种旅游活动不是受人自身内在休闲需求的驱动,本文认为不应属于休闲活动之列。
  到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天工作时间、周工作时间、年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除了能够将每年集中休假的时间以旅游的方式来达到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外,平日非工作时间的延长也使得人们对短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既有休闲的需要,更有满足休闲需要的条件。这些时间虽然不能外出旅游,但大可以在生活城市的周边环境优美的地方偷得浮生半日闲,这种休闲活动没有离开居住地,脱离于旅游活动而存在。这个时候,旅游和休闲就有交叉重复的部分,也有了各自独立的部分。
  6.休闲与旅游的实践关系
  创造经济效益的最后一环节是消费。在全民奔小康的背景下,国民的内需范畴主要集中在了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范畴。事实已经证明了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休闲经济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属于休闲经济的范畴,但休闲经济远远不止这一部分。在发展休闲经济的过程中,除了更好的满足、刺激外来的休闲旅游者需求,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外,更应该注重开发提升本地及周边附近居民生活质量的休闲消费产品,旅游活动固有的季节性特点,使旅游经济收入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峰与波谷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知识经济时代与人的休闲方式变革——在“2002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讲稿[eb/ol].http:// /,2002-10-15.
  [2]田里.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7.
  [4]胡伟希,陈盈盈.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儒道禅与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5.
  [5]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6]李仲广,宋瑞,杨振之,申葆嘉,李文明,李健,钟永德,刘德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我们时代的休闲与旅游(一)[j].旅游学 刊,2006,(9):5-1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4300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