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中小上市银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银行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和资产迅速扩张,资本金大量消耗,加之金融危机发生后,为防范风险,监管部门频频要求提高银行的资本金,使得当前资本问题成为制约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又因中小上市银行受诸多因素制约,融资处境比四大国有控股上市银行艰难很多,在建立资本约束的前提下,其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充实资本金,建立可持续资本补充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现实。
一、中小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上市银行近几年通过上市融资,或改善经营、增加利润留存,或引进外资,或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补充了大量资本,资本充足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从表1来看,其资本充足率指标是仅能基本达到银监会目前执行的最低资本监管新规(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其他银行要达10.5%;大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10%,其他银行要达8%)。而且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行与行有较大差距:如深发展银行,资本充足率相较其他银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各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也极不稳定,异军突起的城商行尤为明显。以宁波银行为例,其资本充足率与上市融资有较强的相关性:从2006年11.48%到2007年上市后21%再一路回降到2010年10.91%,呈跌宕起伏态势,缺乏稳定性。更突出的是,各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资本现状不容乐观。又因中小上市银行资产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从长远发展趋势看,未来必将存在巨大资本缺口,如何补充资本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另外,经过2009-2010年超过18万亿的巨量信贷投放,国内银行在复苏经济的战役中背上了沉重负担。受困于资本消耗过快的巨大压力,一轮轮上市银行天量再融资风潮不断上演,市场惊呼银行抽血“猛于虎”。新年伊始,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又再次迫不及待抛出融资方案,中国银行业“扩张-融资-扩张-再融资”的模式走向登峰造极,给流动性趋紧的资本市场形成难以承受之重。同时出于审慎监管需要和同巴塞尔协议III接轨需要,监管层频频通过窗口指导,强化监管力度。巴塞尔协议III之中国版也在酝酿之中,监管层或将银行资本充足率上限提至15%,如果该规则得以实施,中小上市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本短缺困境,不得不再次考虑资本补充的方式和渠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补充资本,中小上市银行的业务经营、网点扩张、产品创新、市场形象和股东回报等都将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二、中小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比较分析
(一)上市融资
1999-2010年间,我国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相继上市,目前全国仍有超过40家的城商行欲挤入IPO大军。上市融资包括首发、公开增发、配股,审批程序严格、繁琐、周期长,能否顺利融资受外部市场影响。鉴于当前国内股市受政策刺激力度减弱、通胀水平抬升、市场重燃加息周期等因素影响,一直持续低迷,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可以选择先挂牌不融资或少融资,等市场完全回暖后再增融更多资,以免出现民生银行H股首日破发的尴尬局面。
(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吸引境外资本加入,建立开放股权结构,是国际大银行的共同特征。这不仅可以快速提升资本充足水平,还利于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推进业务拓展与创新。但需要提醒的是,境外战略投资者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可能无偿为入股目标银行提供各种援助。所以中资银行在引入外资参股时,要在具体操作上明确引资目的,把握选择标准,采取灵活融资方式,合理组合。
(三)内部积累
通过内部积累补充资本,要受制于银行利润情况。在西方,一般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40%-50%左右,有的高达70%,它们仅通过利润积累就能满足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上市银行盈利模式普遍单一,利息收入仍为主要收入,作为新利润增长点的中间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业务上,难以产生高效益。中小上市银行必须通过拓展新业务,增收节支,扩大盈利,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利用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资本的做法在银行业内已相当普遍。但次级债只在一定期限内具有资本属性,无法替代核心资本功能。银监会2009年10月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9年末,招商、浦发、华夏、深发展、光大已被拒之门外。纵使可发,“发行额度亦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25%”,还需将发行对象扩大至非金融机构。由此可见,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作用已大不如前。
(五)发行混合资本债券
混合资本债券与次级债券相比具有较高资本属性,可以延期支付利息,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是其发行也受监管新规制约。不同的是,《通知》对于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25%”这一条款中将混合资本债剔除在外。笔者认为监管层意图在为银行日后通过这一渠道补充资本留回旋余地,但短期内混合资本债券发行量陡增的可能性还较小。毕竟混合债工具属创新资本工具,期限长,风险高,对投资者吸引力相对有限,目前也仅有兴业、民生、华夏和深圳发展发行过;另外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监管部门对此审批态度也会更为谨慎,筹资受限。
(六)发行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兼具债券、股权和期权三重属性,适用于一些规模较小、但有较大融资需求,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成长性银行。2003年2月27日,民生银行首次发行可转换债券,网上中签率达87.4%,标志银行运用可转换债券补充资本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远小于股票市场,介于股债融资之间的可转债市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其本身设计复杂的特性致使发行比一般证券更具风险,发行时机也直接影响上市银行现有股东、投资者利益分配,所以上市银行较少选择此作为首选融资渠道。
目前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除上述六种外还有资产重估增值、一般准备金、发行优先股等。资产重估准备只能在存在固定资产重估,且客观上存在增值时才对增加银行资本有作用;一般准备金提取将减少银行股东权益,侵蚀利润,进而影响核心资本积累,且是按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目前规定1%)提取,银行可调控余地不大。优先股方面,虽然新《公司法》对发行不同种类股份留有余地,但仍需国务院另行规定。
三、中小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选择与优化建议
当前,国内中小上市银行仍处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出于投资者利益约束,融资自主性非常弱,对于获取资本不同渠道的效率和可行性差异比较也均缺乏动力,持续融资机制不健全。本文将银行资本金补充的几种主要渠道优劣势对比分析概括为表2中的相关内容,不难发现对多种渠道合理搭配、优化组合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上市银行的现实选择。
(一)有效强化核心资本补充渠道
内部积累是资本补充的根本渠道。中小上市银行必须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使盈利能力实质提升,不仅补充了核心资本金,更利于持续性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二级市场再融资,筹资风险小,成本低,能快速有效增加银行核心资本,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银行市场化运作。战略投资者具有一定的股份锁定期,能达到长期融资作用,也不会对目前的资本市场造成很大冲击,不失为一种补充资本、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渠道。因此,建议国内中小上市银行应抓住机会,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实资本,并以此为契机,挖掘银行潜在价值。
(二)谨慎利用附属资本补充渠道
采用三种债务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具有波动性、短期性,无法作为长期途径。但由于银行融资数额巨大,发行股票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和心理面均有负面影响,只要债务资本工具的发行在监管新规下还有空间,当前银行仍是可选择这种渠道补充资本金,改善融资结构。由于风险越低的资本工具的投资者范围越广,潜在购买力强,发行成本低,笔者建议银行在选择顺序上优先考虑以发行长期次级债务方式募集二级资本,然后才考虑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等工具。对于有能力的上市银行也可以积极探索通过创新资本工具补充资本。
(三)合理组合多种资本补充渠道
银行如何具体选择适宜渠道补充资本,取决于银行自身情况和市场状况。综合考虑政策资格要求、市场筹资空间、财务成本等影响因素,建议在各种资本补充渠道的利用上可以按照“利润转增-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次序进行资本补充的抉择。中小上市银行自身也要充分比较各种渠道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在合适时机选择最适合的资本供给渠道,依据市场实施阻力大小,在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高成本资本和低成本资本之间做出合理搭配。
(四)构建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
资本补充不是目的,而是中小上市银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补充资本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上市银行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结合各行资产增长速度和不良贷款的拨备要求,分析资本现状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制定资本补充方案,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明确市场定位,加大创新力度,扩大零售份额,培养核心竞争力,健全自身造血功能。总之,以资本补充为契机,为构建合理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打下夯实基础,必将有助于银行的发展不再受制于资本金的约束,从而最终使我国中小上市银行在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3674.html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改进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