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0 引言
2006年年底,中国的银监会启动村镇银行试点,由于本身潜在的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支持,村镇银行获得了瞩目的快速发展。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中期,村镇银行已建立214家,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顺应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弥补了金融服务的盲点,大力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综合水平。总体而言,村镇银行已基本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系统,为银行开拓业务、获取效益、服务百姓打下基础,然而,正由于起步较晚等各种限制性因素,村镇银行在内部管理上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将从村镇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
1 村镇银行内部管理中存在问题探析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模式,兼顾银行与公司的两大特征,既有银行的监管力度大、运营规范的特点,又具备公司的自治、灵活的特征,因此,村镇银行又可称作为一种承担国家政策所需的特定社会责任的企业。农村金融与一般相比呈现出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的特征,只有强化内部管理,才能使村镇银行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与一般银行相比,核心特点在于其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针对性以及产品开发与创新方面的灵活性。
由于村镇银行受到政策规制,主发起人及其它发起人都有最高与最低的股份比例限制,由此,主发起银行持股一般都超出40%及以上,这种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导致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降低,该规定有助于促进村镇银行的专业化及规范化,但由此全国所有的村镇银行难免陷入单一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由此可能导致村镇银行的垄断性决策,进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引发农村穷人贷款难的系列问题。
此外,由于村镇银行是面向草根阶层的银行,他们的贷款对象倾向于金融市场的中低端客户,而这些客户一般是贷款难、风险高的群体,如广大农户、农村生产企业等,显而易见,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机构先于村镇银行入驻农村市场,因此一些居民对于村镇银行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资金拓展也是摆在村镇银行面前的难题。
2 村镇银行内部管理对策探究
2.1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与邮储、信用社等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显然还只能算农村金融体系里的“草根银行”,无论在风险抵御能力还是业务开展能力方面,都明显有较大的差距。那么增强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品牌效应影响广大上下流客户(储户及贷款客户),是摆在村镇银行面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资金来源更是首要问题。作为专业针对中低端的银行,只有在清醒且正确地认识到广大客户的需求基础上,进行深入调研,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村投融资环境视为己任,真正视农民、农村企业需要为使命,才能真正地深入广大百姓内心。农村的养殖种植为生的小型家庭、各种微型发展企业以及农村的其它主体都有不少资金需求,村镇银行应较好地发挥流通作用,只有让大家充分信任银行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拓宽资金的来源。
2.2尽可能地多设置储蓄网点,促进贷款客户与存款客户的相互转化
农村与城镇在银行网点上存在显著差别,尽管信用社、邮储等都深入了广大农村,但在网点分布上仍远不及城镇。因此,立足广大农村地区,努力培养出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一些相对资源丰富、发展速度迅猛的城乡交界处、乡村等尽可能合理设置储蓄网点,给予贷款的人员相应的优惠,同时在这些客户贷款的同时,将他们吸纳为合理的存款客户,以保持双方的紧密联系,培养忠诚度,提升效率、减少管理成本。
2.3合理分配股权结构,做到权力相互制衡
所前文所述,受当前的村镇银行的政策限制,经营管理容易受到更多限制,权力过多集中于控制地位的发起银行上。笔者建议可进一步提升其它主体的参与积极,尽可能地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获得更多的合理有效建议,并能借鉴公司发展过程中的灵活性,让各个主体之间实现一定的制衡,这将有效降低风险控制的难度。总体上说,股权结构可以相对集中,但不能绝对性控制,企业、政府机构、银行以及个人都可以成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从而更大程度上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2.4合理开发新型服务,真正让村镇银行深入群众
国外的许多村镇银行运营商十分关注地区特色,真正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寻求合理契机并进行定位。中国的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一般也都是有丰厚运作经验的商业银行,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相对丰富的从业经验,对金融业务的开展也已形成一定的套路,但是他们对农村市场的了解程度不高,由此开发出来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与当地的匹配程度受到限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因时制宜,正视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资金运作风险大等问题,从市场角度出发,开发出专业而多样的产品,才能让村镇银行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3780.html
上一篇:浅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度及再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