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所谓商业银行风险就是指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的高负债经营,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必然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之处,具体体现在:①银行的各项业务都面临风险,不仅资产业务会面临风险,其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也会面临风险,如利率下降时固定利率存款会给银行造成损失,中间业务会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②除非停止所有业务,否则银行的风险不能降为零;③银行风险具有强传染性和外部负效应。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的时候,人们自然会认为其他银行也有危机,因此会出现挤兑现象,从而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银行经营主体是货币资金,因而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联系都非常密切,所以任意一家商业银行一旦产生危机,就会迅速传递到其他行业,形成连锁反应,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经济动荡。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产物。要想更好地管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首先需要了解风险的起源。
1 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发生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一项交易中,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总有一方对另一方不能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做出准确决策,使之面临风险。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又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发生之前,由于一项经济行为可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出于安全考虑,行为主体往往会做出“不作为”的选择。而道德风险也就是违反约定,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交易对手不利的事情。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相对于银行,借款人对于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性质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有时可能会隐瞒真实的用途,而银行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了解肯定少于借款人,这就会产生信贷方面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委托代理理论和银行资产质量趋降性
挤兑行为是导致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导火索,而引发挤兑行为的根源则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恶化,坏账侵蚀银行的资本金,导致银行抗风险能力丧失。在信贷关系中,借款人为代理人,他们一般拥有信息优势;贷款人为委托人,他们通常不具备信息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受到成本控制和信贷员素质、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出现失误,再加上我国较长时期以来都处于信贷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由此产生了存量债务积压问题,从而使得银行的资产质量趋于恶化。
3 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引发的风险
当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者之间以及各类业务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无法协调时,就会引发经营风险。如果一家商业银行是激进型的,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忽视安全性和流动性,导致银行风险业务比例过高,也会加剧经营风险;反之,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过于保守,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业务萎缩,风险同样加剧。著名的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就是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出现漏洞的结果。
4 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客户的行为取向,导致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发生改变,风险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时,社会投资、消费萎缩,企业破产大量增多,此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大幅下降,资产质量加剧恶化,银行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一国的金融监管力度对银行风险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是很健全,这就容易导致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和短期行为的发生,使风险加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从银行诞生之日起,银行就开始通过承担信用风险来获取利润。目前国内银行业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利差收入,并且我国银行业有着特殊的经营背景,金融市场未能实现充分的自由化,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银行业投资组合选择余地很小,贷款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过大,这就意味着信用风险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123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8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比上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虽然这是自2012年一季度以来,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但是我国滋生不良贷款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善,长期以来的债务积压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缓解信用风险问题:
(1)加强信用限额管理,银行在给客户设定信用限额时应该考虑到,设定的信用限额能否覆盖该客户所有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兑、担保以及信用衍生业务;此外,由于客户可以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发生交易,因此在设定信用限额时不能只考虑该客户在本银行的信用业务,而应该将客户在其他银行的信用业务一并加以考虑,以便较准确地合计该客户的实际可承受的信用额度。
(2)进行资产证券化,将信用资产成批量、快速地转换成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使得本应由商业银行独自承担的信用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
(3)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群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核心企业关联客户、行业集聚客户、弱周期的客户和资源类客户四个群体,重点发展管理优良、财务绩效和经营成果可观的核心客户。
(4)对贷款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优化贷款业务结构。可以在贷款产品中加入商业票据、交易融资等形式,同时运用灵活的综合贷款经营手段,在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稳步提高贷款业务的收益水平。
引发市场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利率、汇率、股价、指数的变动等,这些因素都来自于市场,相互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可能组合、传导,也可能相互转化、抵消,因此度量起来难度非常大。此外,市场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危害程度较大。金融衍生产品的蓬勃发展,不仅使市场风险的度量难度加大,市场风险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而且大幅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解决市场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建立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具体职能部门三个不同层级的全员参与的市场风险控制系统。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制定专门的部门或建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2)采用风险对冲机制。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市场风险。
(3)实施限额管理。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限额;设定可容忍并且具有追溯力的最大损失额即止损限额。
近年?恚?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业务全球化、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也在逐渐增大。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其风险加大并不会带来高的收益,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风险。
对于可规避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业务规模,改变市场定位等措施让它不再发生。对于交易差错、记账差错等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差错率考核,强制休假等措施来降低风险。对于因火灾、抢劫、高管欺诈等造成的操作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制定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等措施将风险转移或分散。若是实在无法避免或是分散操作风险,需要为其计提损失准备。
5 结 论
本文从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原因,并且在当今环境下提出解决措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3956.html上一篇:中央银行加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