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2013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2015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近些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至此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全部完成。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和“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深化,势必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带来较大影响。
利率收入是金融行业的主要收益来源,也是资金的价值体现,是所有金融系统与市场环境中最为重要的部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金融自由化思想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西方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先后走上了利率市场化变革之路。根据国外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中一项具有深层次意义的伟大革命,会产生颠覆性的效果,对商业银行影响深远且利弊参半,一方面给商业银行的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思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风险,同时,在新形势下管理办法也需要进行革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经营管理中的利率市场化也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关键的一步,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会受到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机制健全程度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应该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金融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经营管理方法和策略,力求在改革大潮中稳步前进,同时为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推波助澜。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机遇、创造贷款自主定价条件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巨大挑战,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就是将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提上日程。经过研究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表现如下:
(一)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经营管理自主权
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经历了以下方式的转变:严格管制的固定利率→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所有制形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国内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管理方面发展欠缺,贷款定价模式单一、僵化、定性大于定量,贷款价格不能完全覆盖目标收益、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成本和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贷款定价未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被纳入风险管理实践中。贷款利率放开管制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加大,导致的竞争也会促使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管理进行思考和改善,对贷款利率进行科学定价和管理,将自身资金盈余程度、借款人的风险和信用、同业市场竞争等环境因素根据贷款的不同类型、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等情况纳入参考体系中。
(二)商业银行利差收入持续缩小
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金融脱媒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会竞相提供优惠存贷款利率,若存款增长乏力的情况与之叠加,银行利差收窄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地使银行经营出现困难的概率加大。图1.1为美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贷款利差收窄的情况。
表1.1为2011―2015年实施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前我国五家有代表性上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值,2013年7月20日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之前,其大部分在75%-80%,由图1.2可以看出2011―2015年我国五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尤为明显。即使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和业务特色上各不相同,当今的业务发展方向也都是发展非利息收入。但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仍然是发展贷款和吸取低息存款,依靠利差收入来使利润实现持续增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如此高的利差收入将难以维持。
(三)商业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
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存款市场内争取更大的份额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2015年10月23日之前我国在存款利率方面实行上限管制,各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管制以较高的利率吸收存款,均推出了多种高于央行规定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变相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此之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实际的支配存贷利率权利,同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盈利能力受到抑制,如政府不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管和疏导、银行业不做好行业自律,造成恶性竞争的发生,以至于影响银行业整体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2015年5月1日,我国《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公布。存款保险制度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体制基础,为存款利率浮动塑造了微观体制 机制保障,为金融机构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自主定价空间,使市场供求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逐步打破了刚性兑付,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提供“隐性担保”,允许金融风险的有序释放。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资产规模、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竞争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提升产品设计与定价能力,建立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五)商业银行信用及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如果不加快转型,利润增长将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一方面,为了保持利润增长,商业银行不得不对高风险的行业客户进行放贷,最终很有可能导致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低风险、优质资本项目的同业竞争过于激烈,导致利率下浮,为保持利润的适度增长,商业银行不得不投放一些风险较高、回报较高的项目。 (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亟待转变
存贷款利率管制的解除使优质的企业和个人拥有了议价的空间,在资金供需双方的博弈中会直接导致银行的资产效益减少。面对这一情况,银行为了保持整体利润的稳定增长,需要增加非利差收益以补偿利差收益的减少。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的角色发生改变,由原先的关系型银行向价格敏感型银行转变,为了使得非利差收益持续升高,创新是关键的发展前进之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丰富理财产品种类增加自身中间收入,打破依赖利差收入的僵局,通过多种方式细分市场类型,为不同客户提供更便捷和完全的差异化服务和差别化价格,以此补偿风险、获取收益,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1、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定价采用基准利率定价法,即:贷款利率=基准利率+贷款者的违约风险溢价+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在定价时依赖央行发布的基准利率。如今央行放开管制,商业银行没有基准利率作为参考,所以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的利率定价模型,能全面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风险准备、相关费用、目标利润、客户差异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
2、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承担利率风险的同时获取与之相匹配的盈利水平,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有效评价、改进完善;另一方面,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商业银行密切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如GDP增长速度、价格走势、投资规模与速度、工业增长情况、消费的增长情况、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等。
(二)明确战略定位,加快转型步伐
1、重视零售业务发展,树立普惠金融服务理念
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金融脱媒”的特殊时期,大型企业和客户议价能力较强,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中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其客户广泛、资本节约、风险分散、综合盈利高、成长性好、稳定性强,将成为各家银行资产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商业银行应通过科学、精细化的管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化零为整,确立“多角度、全覆盖”的客户经营指导思想和模式,提升市场占有率。
2、加强同业、跨业合作
商业银行应利用客户和系统的优势,建设一个信息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弥补数据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多媒体、社交媒体等优势,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自身业务,开发P2P平台、销售理财产品等,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业务创新,拓展盈利渠道
1、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可进行以下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出售、并购贷款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步伐,满足当前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盘活不良资产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2、负债业务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充分体现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负债业务产品单一,应积极研究和打造有助于吸收存款、控制存款成本的负债业务创新工具和手段,加强负债业务管理和创新。
3、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应当在防范中间业务创新风险的前提下,围绕结算平台、交易环节、融资业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加大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业务、金融衍生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创新力度,同时注重商业银行新兴中间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信息咨询业务、投资基金业务以及国际中间业务创新。通过多种渠道做好产品营销,建立合理化的中间业务收费政策,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减少对利差收入业务的依赖,拓展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四)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由于制度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不够重视,相应地缺少掌握利率风险管理原理、精通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商业银行应抓紧对人才的培养,为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做好准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4294.html上一篇:民营银行:理论困境与现实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