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一、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历史和现状
从2002年开始建立“信用温州”到2011年,温州为摆脱过去假冒伪劣的形象,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通过树立良好的城市信用品牌,建立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强化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信用意识,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诚信互动,营造诚信的社会风气,温州不良贷款呈现不断降低的态势。2011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以及企业、个人过度投资投机的影响,温州出现大量企业家跑路、企业倒闭的现象,银行抽贷、企业联保使得企业危机日益严重,温州十多年的信用建设遭到重创,不良贷款剧增。
随着温州不良贷款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也不断加大。2013年,全市累计新增不良贷款345.37亿元,同比增加33.88亿元,增长10.88%;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88.23亿元,同比增加152.63亿元,增长112.56%。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多样化、处置结构明显优化。资产转让及核销占比提升,达56.42%,同比提高23.51个百分点。然而数字背后还存在很大隐患,如许多资产重组的企业效益不佳,获得续贷的企业利润甚微,银行高管为逃避责任利用续贷延缓不良贷款的爆发等。
根据温州市银监局数据,截止2013年10月底,温州贷款总量达7526.03亿元,同比增长3.82%,居全省第3位。以2010年为例,截至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24.5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44%,其中:次级类贷款13.37亿元,占比0.24%;可疑类贷款7.76亿元,占比0.14%;损失类贷款3.54亿元,占比0.06%。到2012年,由于金融危机和温州担保危机的影响,造成温州信用体系崩溃,企业大量倒闭,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10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311.3亿元,比2010年增加286.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14%,比2010年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59.86亿元,比2010年增加146.49亿元,占比2.12%,比2010年增长1.88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124.22亿元,比2010年增加116.46亿元,占比1.65%,比2010年增长1.51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27.22亿元,比2010年增加23.77亿元,占比0.36%,比2010年增长0.3个百分点。虽然温州加强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和速度,但由于涉及的企业过多,贷款期限较长,不良贷款率仍然逐年上升,其中不断攀升的损失类贷款极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1}
二、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导火线――影子银行
温州存在大量地下钱庄、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寄售行,这使得温州民间资本极为充足,这些公司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价格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为主要业务。但在2011年经济形势下行后,房地产价格下跌,大量企业销售额减少,资金匮乏,高额的贷款利率加重了企业的负债负担,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影响又通过联保、互保传递到大量企业,使得担保企业也因此陷入危机。虽然温州担保公司存在已久,但真正发展还是2008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造成企业融资困难,且国家投放4万亿救市,大量担保公司开始出现。温州市工商部门登记的担保公司有178家,但真正与银行存在业务往来的仅46家,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作为民间资金掮客角色的担保公司。温州市龙湾区担保公司通过非法集资吸收存款,涉及集资金额6亿多,涉及人员500~600人,他以1分半2到2分的利息吸收存款,却以3分,5分,7分甚至1毛的利息进行贷款,赚取利差。该公司由于经营不当而倒闭,造成参与民间借贷的各类人员的恐慌,纷纷采取行动收回借出去的资金,担保链断裂,企业负责人跑路。庞大的民间借贷资金无法收回,加剧了民间借贷人员的恐慌,进一步加速了全社会担保链的断裂,银行业不良贷款急速增加。
(二)爆发成因
首先源于2008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温州是一个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城市,三面环山、面朝大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大量企业从事外贸服务活动,家族式管理模式造成温州人看轻学历和自身的系统性培养,因此,温州大部分家族式企业缺乏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企业规模较小,只能生产技术含量小、产品附加值低的商品。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外国经济低迷,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温州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弱,大量的中小微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倒闭。企业一般都是负债经营的,他们向银行贷款建厂房、设备,通过生产获取资金用于企业规模建设和再生产,因此,基本上每个企业都向银行借有贷款。当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温州大量企业生产的商品滞销,资金匮乏,银行考虑到经济环境低迷,也不愿意再给企业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破产清算,而银行业因此出现大量坏账,不良贷款率不断升高。 其次源于温州的过度投资和投机行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家为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4万亿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拉动内需。许多温州企业便抓住机会,从金融机构或民间借取大量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但无论其资金从何而来,都需要企业提供抵押物或者寻找其他企业为其提供担保。一定范围内的公司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参与担保和互保的企业也就越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复杂,一旦经济出现逆转,担保链上的企业极易出现资金问题,进而导致连锁反应。一般企业从建厂到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但受经济形势影响,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回收企业的贷款资金,同时企业的续贷申请被拒绝,一些家族式民营企业因为缺少资金支持而出现债务危机,面临倒闭,为其提供担保的企业也被迫受到牵连。温州最主要的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产业,利润空间本来就小,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经济环境恶化,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再次缩小。一些企业受到利益驱动,开始投资主营业务以外的项目。据调查,温州300家知名企业中,126家企业涉足房地产业,投资总额6.93亿元,占主营业务以外投资额的69.2%,全市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这些企业将自身实体作为融资平台,吸收资金用于省外房地产投资。然而,这些项目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投资项目将陷入危机,而参与其中的企业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根据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报告》,温州约有民间借贷资本1100亿,其中用于实业经营的只占35%,其他都用于各类投资和民间借贷。大量资金未被用于实业经营而投入民间借贷市场,不但将造成民间借贷市场的泡沫繁荣,加深民众对于热钱的喜好而放弃实体企业投资,而且将导致企业因资金匮乏而发展缓慢、不得不向民间借取高利贷以加快企业发展步伐,这就为企业负债埋下了的伏笔。
(三)扩散成因
企业之间的信贷联保是危机扩散最主要的原因。企业联保和互保的融资方式占温州企业融资渠道的60%~70%,这也是浙江省民营企业普遍的融资方式。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众多,从银行获得贷款困难,融资渠道有限,互保和联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银行为了减少自身风险,也要求企业互保,多方互保产生联保。但这种捆绑式的贷款方式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赌博。互保企业取得融资的便利,也互相承担着风险,一旦一家企业出现风险,参与担保的企业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从而放大了风险。虽然不同银行设定的联保形式有所不同,但当任何一家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为其担保的企业就必须无条件替他偿还剩余的贷款。企业之间的担保关系是复杂的,一家企业可能为多家企业提供担保,多家企业也可能为同一家企业担保,这就像一张大网,将众多企业紧紧绑在一起。当其中一家规模稍大的企业面临倒闭时,这张大网中的企业就会因为无法偿还贷款,犹如多米诺骨牌般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最终这些企业的债务纷纷化为银行的不良贷款,促使银行收缩银根,而银行收缩银根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困难。
房地产泡沫破灭,抵押物价值缩水是危机扩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温州抵押贷款约占总贷款的56%,其中又以厂房、住房为主要抵押物。若企业以房地产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房地产价格缩水造成抵押物价值下降,当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除去变现抵押物的金额,剩余贷款由该企业的担保企业替其偿还,这势必将加重原本就因为担保危机造成资金紧缺的企业的负担,间接增加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概率。如果没有担保企业,就需要银行自行承担损失,不良贷款率也会有所提升。放任房地产泡沫不断形成增大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也是危机爆发扩散的重要原因。2008年后,由于企业大量投资房地产,获得远超过主营业务的收入,温州一直保持着极为高速的发展,各大银行纷纷乘机提高要求,考核涉及的利润、贷款等指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量银行指标聚集温州。同时,大部分银行的存贷比超过100%,招商银行存贷比甚至高达200%,个别客户经理为完成考核任务,在明知道贷款资金被企业挪用到外地企业,用于投资房地产、矿产的情况下,仍然引导企业办理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并通过一笔贷款派生出1倍到2倍的存款,导致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风险增加。个别银行认为某公司盈利能力不足而对该公司进行抽贷、压贷的理性行为,导致其他银行跟风抽贷、压贷的不理性行为,加剧了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的可能性。
三、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提出了十二项任务,主要包括引导民间资金运作规范化和阳光化,畅通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渠道,有效提升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是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区域金融改革。开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积极化解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对温州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探索区域特色金融改革,为全局性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借鉴也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试点以来,各种举措稳步推进,有效防范了地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扩张和蔓延。但是当温州经济在下行周期中回稳重起的速度与社会期望值出现差异之后,舆论开始慢慢转向质疑改革的作用和有效性,更有甚者将温州经济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金融综合改革,或者将温州经济纾困无力直接归因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这种观点过于简化且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实际上,一国或地区经济周期波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综合结果。当前温州经济下行态势主要是受到温州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温州经济恢复较快发展势头、重塑产业竞争力需要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协同配合。金融综合改革的本质在于疏通投融资渠道,合理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和规范化,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改革试验,在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四、启示
政府及监管机构方面:第一,监管部门要研判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了解重点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及企业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等,及时对重点企业信贷发出警示。第二,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民间自发的金融创新活动,认真研究各种民间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创新行为,对于存在重大金融风险的行为坚决予以取缔。要扩大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及监管职责,决不是仅仅监管体制内的金融活动,往往正是体制外高风险的金融创新活动出现问题,影响波及体制内的金融活动,从而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第三,科学合理规范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登记所有影子银行,对于未按经营标准、擅自经营许可以外业务的影子银行应依照规定严厉查处;对于已有并按照规定经营的公司,应提高其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监督和行政监督,严格监管影子银行的经营活动。制定影子银行等级分类标准,按照经营效益、规范程度及抗风险能力,给予不同的评价等级,并根据等级明确其业务经营范围和融资额度。第四,在经济下行周期,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问题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其解决困难,尤其是对于还能正常运转的企业,政府应与银行协商,尽量暂时不要追究互保方,控制金融危机的传播。第五,地方政府对经济新常态和房地产泡沫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切实控制房地产泡沫,待房地产泡沫破灭再进行治理难度更大,社会影响更大,对实体经济及银行业的伤害更大。随着劳动力等其他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优势是必然趋势。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银行方面:第一,银行管理层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究,避免高指标、高利润的冲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实现稳健经营。对于那些还能健康发展,每年能产生利润,具备偿还贷款能力的企业,应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审慎判断是否对其采取抽贷行为;甚至对于发展前景良好,市场竞争力强,但临时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银行可考虑给予续贷。第二,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贷款前应加强调查审核力度,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信贷、担保、信用状况等信息,选择经营状况良好,市场竞争力强、信用额度高的企业,避免资金流入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中;贷后应加强监管力度,跟踪贷款资金流向,防止企业挪用、乱用贷款资金,避免再次出现实体经济资金匮乏的现象。
企业方面:第一,谨慎参与互联互保的金融活动,对其它企业进行担保前,要充分准确了解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及产品的市场前景,对担保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判;对于已经陷入危机的企业,应逐步减少贷款和对他人担保,尽量不要再参与到担保链中。第二,研判自身产品的市场前景,顺应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注释
{1}本文数据均来自温州银监局。
{2}这里的1分半指月息1.5%,其他以此类推。浙江地区民间借贷大都以分为单位。
{3}数据来源:房价网www.fangjia.com.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