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所谓利率市场化,其主要强调的是就金融机构而言,在货币市场经营与融资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利率水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当中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其能够将利率的决策权交到金融机构的当中,使得金融机构自身能够根据自己的状况来对于利率进行调节,最终将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以我国首次允许利率浮动为背景来看,商业银行的实际存款资金成本与央行降息前相比差别很小。虽然国家放开利率上限,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影响甚微。根据3月末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数据统计计算,降息前,银行存款的加权成本约2.33%,在降息后,该资金成本在理论上该到2.14%,在存款利率上浮110%后,便抵消了这一影响。由于贷款需求降低,银行已不再进行高息揽储。由于不受基准约束,银行短期同业存款利率已降低到名义利率水平。在5月29日的9个月国库现金存款利率招标中,中标利率为仅为4.12%,较今年最高中标利率6.80%下降2.68%,利率下降幅度巨大。
(二)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会坚持自主定价原则,贷款利率下浮优惠的范围不会很大。单从贷款基准利率本身下调25%来看,不会对企业融资造成什么影响。其根本所在是下浮区间的扩大是否可以大大的降低贷款加权利率以达到刺激贷款需求之目的。该调整虽然具备些许正面作用,但离解决问题的距离差的很远,以下给以阐述。
第一,在上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有关数据显示,3月末执行利率下浮10%的贷款占比4.62%,然而在央行出台贷款利率浮动政策之后的7月,这个数字己经上升到7.92%,之后更是维持在10%以上的幅度,这预示着虽然央行放开了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但是银行的表现还是比较理性的,并未出现过低利率放贷的趋势。
第二,即便是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之后,信用度高成分的通过别的融资渠道获得的融资成本也比下浮后的低。当下债券市场上5年期AAA中票的发行利率指导下限仅仅4.45%,而5年贷款利率下调后再下浮20%为5.32%。并且据统计,即使如此低的融资成本,债券发行也已经较之以往明显减少,这说明即使在如此低的融资成本情况下,它们融资的欲望仍然不够强烈。
(三)对商业银行市场资金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将使银行间市场资金维持下降趋势。降息不会使银行的资金成本出现大幅降低,并且其举措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不过在顾及到存款利率的上浮将会利于减轻存款脱媒化,即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要降低公开市场操作正回购利率,该举措势必有利于降低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的波动幅度。
(四)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竞争力、银行自身乃至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日益增强的表现,另一方面,盈利能力的提高也是商业银行获得其股东支持的基础条件之一,是银行扩大规模,业务创新的源头,更是其增强实力、巩固信用、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石。由于我国严格限制金融业混业经营,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只有在吸收大众存款和发放贷款等传统领域开展,显而易见其主要利润来源为存贷款利率差。利率市场化使得他们赖以生存的利率差不再受到保护,它们的盈利状况受到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显而易见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招揽存款,把自己的存款利率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上调。另一方面,为了招揽尽可能多的优质客户,又把其贷款利率相应下调。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的存贷款利差大大降低。为了弥补这一缺口,他们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业务创新。这样,存贷利差的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必然会下降。根据可靠统计,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存款利差只占收入的60%左右。更有甚者这一比例还不到50%。然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因此,在各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下,存贷款业务,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在银行总业务量所占有的比例将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筹资与投资方式从间接向直接转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资金的脱媒现象。企业临时资金增值方式不再是存款,而是通过在资本市场的投放来获取;居民也不再单纯依靠储蓄获利,而是逐步转向有风险价值的金融投资。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加速战略转型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有必要确立科学、系统的现代化经营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企业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当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战略转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现代化经营理念的确立。此外,还应当充分注重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创新,我国很多银行,虽然在经营发展过程当中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是内部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未来竞争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转型的同时,也必须大力推进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激励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等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经营战略的转型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撑。 (二)加强信用风险防范
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表面上来说,银行只是通过资金借贷而获取利润企业,但从信贷业务的本质来说,是在风险当中,抢夺的利润。这也同时表明银行是在风险当中获得生机的。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机构,如果银行消极对待信用风险,这不仅造成风险失控,而且银行的业务发展还会受到限制,所以以科学的发展观去认识风险,再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优化外部环境
金融服务的总体质量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若是各个银行的人员素质都差不多,那只有以全新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来击败对手,应该从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银行如同水和鱼一样,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银行通过贷款、利率、结算等杠杆,尽心尽力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通过信息、咨询、评估等功能,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企业要配合银行,精心管好用活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全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偿还银行的贷款。
2、银行与社会公众的关系。重点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良好的形象是很重要的,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着新产品是否可以在市场上立足,在竞争中取胜。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以不同的形式,从多方面来维护自己企业的形象,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在解决客户的投诉时,可以主动找到联系媒体,让他们配合宣传,让“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应加大投资;在新产品的推广过程中,也应该主动开展优惠让利活动。
3、银行与个人客户的关系。改进激励机制,以得到更多客户的支持和理解。一是要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进行协调,着重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提高,尤其是为客户服务的意识和对产品创新认识。为客户提供最优质有服务,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满意新产品,为新产品叫好;另外,要更多地和客户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为了吸引客户对银行的新产品进行关注,应该健全激励机制,使客户能主动参与创新,一起把银行的新产品做得更好、更完美。
四、结论
迄今,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世界各国经济核心的银行业,早已呈现出国际化。加息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风险很大,使信贷风险增加,债券的投资成本也有所上涨,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但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本文以商业银行为研究重点,对它的经营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此文使我国银行地业能大胆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带动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地向前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