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现状
2010年5月3日,我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0144号)》,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实现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但是由于一些长期的历史的原因,不可否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健全资本补充机制的对策
1.“引质”重于“引资”,以制度博长远发展
在风起云涌的现代化引资浪潮当中,诸多商业银行也加入其列不断引进国内或者国外战略投资者。如2011年,浦发银行引入中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筹资400亿元人民币,完成融资之后,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大约提升4个百分点,中国移动持股比例约占浦发银行总股本的20%。不可否认,引进资本确实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足够多的益处,不仅仅能够提升该行的资本充足,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该行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解银行对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味的引进资而忽视了战略投资者管理经营的先进经验,那么引进资本所带来的效益将会暂时的,波动性和风险性较大。所以,我认为,引进一些先进的经验教训和管理办法更能够保证引入银行的长久发展,学习经营之道,配合充足的资金供给,商业银行定能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后续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资本补充渠道。
此外,根据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的变化来看,自2004年我国颁布并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之后,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可见相关的制度规范对于行业良好发展的制约激励作用。尽然之,引进先进的管理治理等一系列先进制度,也是解决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当务之急。
2.“提质”重于“提速”,以优质控制风险增长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相当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一味的追求资本的提升速度,希望通过高速发展来弥补资本的不足。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经营是含有一定的风险的,如果忽略了所引进资本的质量其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提升补充资本的质量,降低风险资产意味着商业银行就得缩减信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银行自身规模扩张的需要,商业银行很难去缩减自身的贷款量,尤其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利润仍然来自存贷利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不会愿意去减少信贷。另一方面来讲如果信贷过分扩张的话,就会拖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加资本金的压力。其实,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过程中,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资产比率。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其一是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其二是从整体上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贷款的不良比率。
(1)协调银行商业风险与资金构造
从不同银行反馈的年度数据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商业风险与资产构造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在市场发展中改善无风险资金与有风险资金的比重,就能拉动高风险资金向低风险转变,从而改善银行商业资金构造,减小各项资产的风险比例。对于银行商业资金与投资,通常集中在产品信贷上,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做好资产调整,在信贷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改善金融业务,让服务更加多样化。同时,在做好银行内部调控的背景下,做好其他资产的协调,具体如:信贷转让、资产证券等,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做好非主流资产的利用与分配
和世界知名银行作比较,国内商业银行的非主流资金相对较高,其中不良贷款的比例相对较大,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商业银行资金服务质量。所以,控制好不良资金比例,改善资金质量,降低不良资金贷款数额,已经成为改善银行资金储备的有效方式。
3.创新优于创收,在创新中得到建设与发展
当前,超过50%的次级债都是银行互相持有,早在2009年的8月发表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次级债的持有范围。如果次级债依然属于补充商业银行资金流的渠道,就必须改善市场次级债的流动性,以控制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促进次级债流动,增强对次级债的掌控能力。对于二级市场,次级债对银行建设与发展有很好的约束功能。另外,金融监管利用次级债监控对市场交易量与市场价格进行控制,通过掌握该银行某个时期的发债风险,推测其违约债务与风险级别,使用有效的方法控制价格信号,当然该约束要求二级市场有着良好的债券流动。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法提高债券市场流动,让它们在银行建设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柜台交易和挂牌交易。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