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一、利率概述
现代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IS-LM模型将市场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此模型认为利率是由这两个市场共同决定的,当国民经济达到均衡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同时,还在此模型中添加了国民经济这一要素[1],从而推出利率的大小由居民储蓄、消费投资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由于利率是货币使用的价值,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将减少投资增加储蓄,这是因为储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当利率下降时投资者更趋向将资金投放在资本市场来获取高额的利润。
在利率调整中,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取得了贷款定价权利,这有助于银行机构自身业务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顺利转变,但同时银行经营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二、银行面临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采取了包括利率管制在内的经济管制措施,国家对银行的利率管制较为严格,银行的自主性不能充分发挥,在利率定价方面依靠央行的决策,只能被动的接受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纷纷设立,各种金融产品也不断的推出,金融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在今年两会中建行行长张建国先生提出“银行属于弱势群体”,这种说法也并非无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今天,存贷款不再限于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在网上办理存贷款业务和理财服务。此外,随着2015年5月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居民和企业分散投资的意识逐渐加强。这些因素使得社会资金直接进入金融市场,不再过分依赖于银行机构,显露出金融资产“脱媒”的态势。
201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在这次调整中,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放大,由原来的1.2倍调整变为1.3倍,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到2.5%和5.35%。2015年5月10日,央行再次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此次调整中,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继续放大,由原来的1.3倍调整为1.5倍,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到2.25%、5.1%。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的趋势图(图一)中可以看出,自06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经历了向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就整体趋势而言,我国利率调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不断地加快,商业银行在利率不断调整下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三、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高利差的收入模式无法延续,传统借贷业务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
由于长期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依靠存贷款利差来获取利息收入。从2015年各大银行发布的2014年的年报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分别为4563.31亿元、5208.58亿元;两家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依次是3211.02亿元、4298.91亿元①。对这两家银行的数据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得出:两家银行的营业收入总额比较大,但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过高。这种现象将会导致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落后。据资料显示,我国16家上市银行贷款占生息资产的50%左右,存款占总计息负债的75%左右[2]。面临着经济增长新常态的需要,商业银行应该改变其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其业务的转型。互联网金融下网上理财和借贷平台迅速发展(主要以余额宝为首的宝类理财产品和包括陆金所、积木盒子、PPmoney等在内的P2P网贷平台,这些媒介可以满足居民和企业对理财和融资的需求),以及央行利率调整导致的银行利差缩小,这些因素导致银行的依靠固定存款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大量的优质客户丧失,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也减少。
(二)风险意识不强
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于利率风险的重视度不强,这可能是我国银行机构的自身风险要素结构和政府利率管制的结果。此外,银行存款业务中,主要以中短期储蓄为主,而银行的贷款业务则以中长期贷款为主,银行资金出现的“短存长借”的现象,商业银行无法持有以浮动利率计算的中长期负债。出于对银行资金安全性和经营稳健性的考虑,银行各职能部门不能够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利率风险的规避。此外,商业银行在其资产负债结构中主要是被动负债为主,导致商业很难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以消除利率风险[3]。
(三)利率风险过于集中,业务缺乏创新
银行机构重点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依靠存贷款利差来获取利润,这导致银行机构的利率风险过于集中。银行机构应该积极的开展其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积极发展代理、理财、结算业务,在不使用银行自有资金的情况下,服务群众,拓宽银行收入来源渠道,提高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开展零售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满足各级客户个性化的需求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客户对银行产品的忠诚度。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也应推出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高银行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缺乏,贷款定价能力不足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研究利率风险方面,研究时间较短,科研成果不成熟,缺乏相关的数据资料。在贷款定价方面,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统一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资金成本确定没有可靠的依据,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各不相同,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定价方面故意压低价格,以缩小利差方式来促进其收益的实现;在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方面,信贷人员对于贷款定价和理论来源的不熟悉,发放贷款可能简单的以信用等级来衡量风险的大小,操作实际业务的能力欠缺。 四、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推进按产品、客户、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使单一产品的成本费用、风险和回报可界定、可量化,单一客户的风险报酬和贡献度能够准确计量和分析,为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4]。定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构建成功的,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中所涉及到的因素众多。商业银行应全面综合考虑各种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规模大小,贷款成本高低,客户信用如何以及在发放贷款业务时的预测盈利的多少。目前,银行机构可以采用分层授权方式对贷款定价进行计量评估,提高其风险量化的水平,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还要提高其检索信息和处理经济数据的能力,综合了解各方面经济政策和行政法规,提高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银行还应该利用金融工程工具对于银行产品科学合理的定价,推出不同期限和类型的理财产品与贷款产品,分层定价,使其优质的产品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
(二)强化从业人员利率风险意识,推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立
银行应注重其企业文化与信用文化的建设,注重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认识,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培育优质风险管理人才,发挥人力资源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另外,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引用西方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政策来推动本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商业银行要重视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用科学的方法计量风险,建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检测和报告系统,合理决策,以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
(三)利用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商业银行在利用同业拆借和银行大额定期存单规避利率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利率互换的优点是买卖交易灵活,无本金交换,没有额外的费用,而且期限可以比较长,主要用来规避利率风险。在远期利率协议的应用中,借款人可以买入远期利率协议,把在将来某一时刻收到的一笔借款在今天就确定其利率,从而可以规避因市场利率上升带来的利率风险。
(四)校企合作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市场提供了资金交接平台,为企业的经营和个人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银行在金融实务中,掌握着最新的动态数据,业务实践操作性强,然而,银行在科研理论方面所涉甚少。高校优点在于熟悉金融理论知识和建立经济模型,科研能力强。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与高校合作,立足于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积极创新,针对利率风险管理,提出一套全面系统的利率风险的应对措施。
数据是经济信息的反应,各家银行可以提高数据应用的能力来推动其业务的创新和风险的控制。不少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来实现金融产品的营销,以及通过建立社交网络信息数据库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成长能力以及市场表现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提高信用等级的评估的准确度,进而从来源上控制风险。互联网金融不只是网络和金融经济的简单结合,我认为,只有通过IT行业和金融机构的相融合,结合具体的业务特点,利用网上大数据和计量技术分析,确定具体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才能促进金融行业有效的发展。
五、总结
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金融业务的创新,积极的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积极的发挥金融衍生工具在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方面的作用。实现贷款科学定价、精准定价,采取强有效地措施推动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顺利发展。
注释:
①来自于2015年发布各大商业银行2014年年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4992.html上一篇:长江三角洲区域银行绩效比较研究
下一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