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存款保险制度(DIS)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显性(explicit)和隐性(implicit)之分,前者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说明或正式建立了存款保险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如美国。后者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没有法律说明或者正式的保险机构提供保险,但往往在事后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提供兜底。我国银行业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国家事实上为存款人提供隐性担保。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即将面世
根据IADI数据,截至2014年初,共有113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已研究探讨了21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明确: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纳入2014年的重点工作。今年前三个季度悄然过去,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时间表仍为市场关注焦点。
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必然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前提。当前,息差收入依然在银行收入依然占据主导,利率市场化后,各银行间经营差异扩大,在更加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部分银行出现利差收窄,利率波动风险加大陷入经营困境的概率大幅飙升,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存款人利益,防止挤兑,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去,以政府信用为后盾的隐性存款保险机制一直存在,国家信用担保不利于市场退出效率提高,并助长了道德风险等问题。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必然要求国家信用背书向市场化信用担保转变,从政府隐性担保机制真正转变为显性存款保险。显性的存款保险机制有利于强化市场约束,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图1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数(1933~2014年)
(数据来源:IADI.)
三、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选择:强制参保、限额赔付、差别费率
(1)用强制性的投保政策降低逆向选择风险。从国际上看,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超过八成已采取强制性参保方式,自愿投保方式将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如果实行自愿投保政策,最终结果将是,愿意参保银行几乎都是高风险偏好的银行,追求更高安全性的存款被排除在存款保险制度之外,存款保险制度将失去价值。全部存款类机构强制投保将涵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外资行,农商,农信等机构,无论存款机构的规模和性质如何,都能获得存款保险带来的金融稳定好处。
(2)差别费率定价方式有利防范道德风险。目前,国际上关于保险费率有单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定价方式。差别费率,可按各投保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大小的差异确定不同的费率,对风险高的金融机构采用较高的费率,而对风险相对较低的金融机构则采用较低的费率。风险的差别费率会参考诸多指标:如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经营能力等综合确定。差别费率较有利于促进银行间公平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大高风险金融机构从事风险业务的成本,抑制其经营冒险行为。单一费率以各投保银行统一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费,不根据保险对象的风险而相应调整保费,执行起来比较容易,但不能体现公平合理,容易衍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存款机构承担更高风险。
(3)保险限额赔付兼具覆盖广,切实保障广大存款人利益。限额保护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普遍选择模式。如果对存款实行全额保护,金融机构将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经营业务,其模式和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带来道德风险的弊端相似。限额保护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具体赔付限额方面,主要根据防范道德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之间进行均衡,海外通常的做法是使绝大部分存款人得到全额保障。
存款保险限额需要根据国内存款结构情况进行测定,按照央行《2005金融稳定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存款金额不超过5万元、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账户数量分别占国内账户总额的96.18%、98.32%、99.32%、99.7%。由于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特征且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为主导的现状,将存款保险限额定在50万元,能够覆盖99.7%以上的存款人,切实保障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四、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对上市银行业绩影响测算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初期,考虑中国金融体系现状,预料将根据投保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及资本充足率实行简化的差别费率,待条件成熟后,完成向以风险评级为基准的差别费率过度。在存款保险基金余额尚未积累到目标水平之前,主要国家的费率集中在万分之五至万分之八之间,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按照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分别实行0.03%、0.05%和0.07%的费率水平,完成目标规模后,存款保险费率有望降低。
(1)对国内银行业的整体业绩影响。2013年国内人民币存款余额104.38万亿元,按照13%的增速,2014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将达到117.95万亿元。若以纳入保险比例50%,国际通行较低的保险费率0.05%作为国内银行行业平均保险费率,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短期内将拖累银行业净利润1.83%。 表1 2014年实行差别费率的测算(单位:亿元)
类别 存款余额 被保险存款占比 被保险金额 费率 保费 对净利润影响
全行业 1179545 50% 589772 0.05% 294.88 -1.83%
国有大行 592601 50% 296301 0.03% 88.8903 -0.94%
股份制银行 206376 50% 103188 0.05% 51.594 -1.63%
城商行 17386 50% 8693 0.07% 6.0851 -2.29%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对已上市16家银行业绩影响。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已上市银行共16家,按预测费率测算,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对上市银行净利润影响在2%左右,对行业整体影响效果有限。城商行等中小型银行差别费率较高,对净利润增速影响相对较大,其中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的净利润影响略超2%。国有大行的影响在1%左右,相对较小。
表2 2014年实行差别费率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单位:亿元)
名称 2014年末存款余额 被保险存款占比 被保险金额 费率 存款保险支出 对净利润影响
工商银行 161350 50% 80675 0.03% 24.2025 -0.92%
建设银行 136000 50% 68000 0.03% 20.4 -0.95%
农业银行 130250 50% 65125 0.03% 19.5375 -1.18%
中国银行 92900 50% 46450 0.03% 13.935 -0.85%
交通银行 46140 50% 23070 0.03% 6.921 -1.11%
光大银行 17657 50% 8828.5 0.05% 4.41425 -1.65%
招商银行 34370 50% 17185 0.05% 8.5925 -1.66%
中信银行 30600 50% 15300 0.05% 7.65 -1.93%
浦发银行 28220 50% 14110 0.05% 7.055 -1.71%
民生银行 26140 50% 13070 0.05% 6.535 -1.51%
兴业银行 25240 50% 12620 0.05% 6.31 -1.52%
平安银行 13387 50% 6693.5 0.05% 3.34675 -2.20%
华夏银行 13350 50% 6675 0.05% 3.3375 -2.15%
北京银行 9520 50% 4760 0.07% 3.332 -2.49%
南京银行 3050 50% 1525 0.07% 1.0675 -2.37%
宁波银行 2990 50% 1495 0.07% 1.0465 -2.18%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五、上市银行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应对策略
(1)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及风险控制水平,争取实现较低的风险差别费率。差别费率高低是银行存款保险成本的重要因素。对银行而言,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资产质量和清偿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资产流动性等均对银行信用评级构成正面提升。较低的存款保险差别费率,从另一个侧面形成对银行信誉的标志。
(2)呼吁法定存款准备金下调,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存款保险支出对银行整体成本影响不大,假设按照每年上缴保险费0.05%,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目标水平大约是存款总额的0.3%,只需下调法定存款保证金0.5%一次即可对冲。存款保险基金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两者在目的和功能差别较大,但在目前国内法定存款准备金偏高的环境下,作为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及市场资金成本需要,可向监管层建议适当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3)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降低传统息差业务依赖。在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较大挑战。目前,国内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占比依然80%左右,一方面不利于银行长期持续稳定经营,另外,也降低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国内银行急需从存贷利差占据绝对主导,转向以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及中小企业业务,进一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实现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成为商业银行长期转型方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135230.html下一篇:从钱荒看我国的银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