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第1篇:外资五金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五金制造业企业管理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行业,主要包括工具五金、建筑五金、厨卫产品、日用五金等几大类产品的制造。根据2005年统计数字,中国五金制造业年产值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并且五金进出口保持高达30%的增长率,已经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发展潜力巨大,市场机遇透人。
随着我国经济设施的不断完善,五金制造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且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具有成为全球五金制造中心的优势,这吸引了大批国外五金制造企业的涌入。一方面是为了在中国进行五金产品采购以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是看好中国五金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想瓜分一部分市场份额。虽然进入中国的大部分外资五金企业都有全球化运营的经验,比较完善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要分得一杯羹也并非易事。
一、外资五金企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五金制造行业市场容量虽然非常巨大,但是厂家数量庞大。这些五金制造厂家主要聚集在华中和华南地区,特别是在华南地区已经形成相当产业集群规模,形成了比较强劲和持续的竞争优势。虽然大部分五金生产厂家生产设备比较落后,但劳动力成本低廉,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低,从而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毋庸置疑,相对来说国外的五金企业通常规模比较大,昂贵的生产设备和劳动力成本造成产品的直接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上市的外资五金企业对利润率的追求也更为苛刻。较高的成本加之较高的利润要求,造成售价比国内的五金产品高出许多。而国内的五金企业,相对于利润率,更追求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市场份额似乎更为重要。如此一来,对于中国这样对价格高度敏感的市场来讲,国内的五金企业显然更容易以相对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并被接受。
再来看产品方面。国内的五金企业,通常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设备通常都为一些通用设备,生产工艺柔性强,产品变化弹性很大,具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而外资的五金企业多为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设备专用性强,反而缺乏产品线革新的灵活性。并且国内五金企业的产品开发策略也更为灵活,开发周期短,投入市场迅速。而国外的五金企业常会囿于自己复杂的运作流程,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的市场调查和产品开发评估工作,并且可能由于对产品质量的过度追求,造成产品开发周期长、效率低。外资五金企业的产品开发还没有完成,国内的五金企业可能已经开始销售,这样就会贻误先机,失去了先行者优势。
国内的五金企业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这也是外资五金企业十分头痛的问题之一。一旦外资企业推出创新的五金产品或者加工工艺,很快就会被国内的五金企业所模仿,并且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和改进。诚然这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应该被提倡,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国内的五金企业确实已经越来越重视进行积极的产品革新和技术创新。
除了上面提到的成本劣势和产品开发缺乏灵活性两个方面,外资五金企业在销售渠道的建立方面也面临着国内五金企业的巨大挑战。国内五金企业对本国的行业市场状况、当地文化和人情世故更加了解,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因而可以确定更有效的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并对销售渠道进行有效的激励。
此外我们也看到,国内的五金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的改善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已经逐渐意识到单纯的产品销售必须要有完善的服务相支持,越来越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这些方面,外资五金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外资五金企业也具备一些国内五金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二、外资五金企业的优势与机遇
外资五金企业发展历史都比较悠久,经过长时间的成长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建立起完善的运营体系,因此可以根据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理论和完善的经验无疑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营成本。
对宏观经济、行业状况和竞争对手要进行完善和准确地分析,然后外资五金企业要进行市场细分,找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定位非常关键。
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产品本土化采购和生产策略。外资五金企业应该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大力削减产品成本。
品牌的推广和市场的培育也非常重要。外资五金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终端客户的构成和来源,并有针对性地投入进行有效的品牌推广。对于中高端市场,前期要进行大力的市场培育,并且这种投入应该是持续不断的。接下来要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要充分了解国内的产品销售模式和销售特点,了解各种销售渠道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其有效性,进而进行评估和选择。当然还要设计完善的销售渠道政策,不断地进行激励,并且与分销商建立起长期的业务伙伴关系,共同策划经营目标和战略。针对国内的五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家标准相对松散、产品质量标要求相对较低的现状,外资五金企业应该注重标准战策略。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的起草和制定,提高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积极影响标准的内容,争取将自己的企业标准写进国家标准,形成一定的强制性。
总之,随着中国的五金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将愈演愈烈。外资五金企业必须尽快适应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站稳脚跟。
第2篇: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发展概况及形成条件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织形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参与全球竞争的进程,集群现象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和管理者的关注。湖南已经逐步形成了株洲、衡阳、郴州、常德等地的有色冶金集群,长沙、湘潭新材料产业集群等,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邵东享有“中国五金之乡”、“全国三刀之乡”的美誉,目前已走出了一条小企业、大集群、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
一、邵东小五金企业发展概况
湖南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辖17镇9乡977个村,面积1776.38平方公里,人口120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3.3%。邵东先后被确定为湖南省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基地县等。目前,该县拥有11个初具集群特征的工业镇,每个企业集群的主要产业各具特色,如廉桥的药材、眼镜,仙槎桥的铁锤、钳子、菜刀,黄坡桥的衣架、皮革,两市镇的打火机、服装、渔网,火厂坪的钢球,范家山的炉灶、皮鞋等等。
伴随邵东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邵东小五金产业亦蓬勃发展。主要生产包括钳子、扳手、锤子、把斧、铁剪、锄头等刃具以及量具、模具等产品,门类齐全。邵东县仙槎桥镇以生产小五金见长,其特色进一步分解成锤子村、扳手村、起子村等,各村又将每道工序发包至户。在以邵东为中心所辖17个镇的区域范围内,有个体五金加工户达1921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直接参与小五金生产人员有3万余人,外来劳务人员占有9000余人。并逐渐形成了10个专业村,每个村都有侧重,专门生产一类或几类五金产品,现已从过去的家庭作坊、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以及自动化转变。目前已经逐渐从五金生产为主向五金销售为主过渡,主要销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而由仙搓桥镇生产的小五金产品基本用于出口,经广西销往南非、缅甸、老挝等第三世界的国家。目前,该县五金行业拥有10余家科技型民营企业,顺工制钳厂李德顺的“顺工”牌钳子为全国著名商标,产品在香港、美国供不应求;“湖工”、“飞狮特”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多个专利产品、10多家五金生产企业先后获国际ISI000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产品已免检进入欧美及东南亚市场。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钻石模型”并用其解释集群的形成过程。“钻石模型”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和政府。钻石体系内的各关键要素相互强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
成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集群形成的过程,因此,“钻石模型”也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集群的形成现象。
1生产要素
促使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级生产要素
①天然资源及气候条件。邵东属湘中丘陵地带,丘岗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1.18%,山地占21.69%,平原多为溪谷平原,仅占10.85%。县内资源丰富,矿产以煤、石膏为主,储量均居全省前列,此外还有铅、锌、铁、硅砂、重晶石、塑性粘土、石灰石等。土镶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等7大类,137个土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非技术人工。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小五金产业而言,只需对员工辅以简单的培训,即可获得充足的符合要求的劳动力,低廉而充裕的劳动力使得邵东小五金企业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2)高级生产要素
①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邵东县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配套的市场体系结构,为产品生产、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小五金工具生产和出口,该县仙槎桥镇兴建了五金工业基地,规划面积3.5万平方公里,形成四横四纵的道路格局。
邵东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20国道、S315省道、潭邵高速、娄邵铁路、洛湛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衡邵高速公路,形成了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网络。同时县内通讯网络健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移动电话县”、“程控电话县”的目标
②高级人力资源及研究机构。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该县人民受教育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推动邵东小五金企业集群形成并发展的关键。据调查,在全县从事小五金行业的人群中,研究生学历5人;大学本科1518人,占5.06%;大学专科9668人,占3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04人,占26.01%;高中及高中以下10765人,占37%(见图1)
③技术、设备创新。近几年邵东小五金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注重新产品开发,90%以上规模企业均设有研发机构或部门,并配备了专业的技术队伍,累计在技术改造上的投入超过20亿元。例如现在使用的冲压、焊接和装配工艺设备使得制造一把剪刀从原来的几十道繁琐工序变成现在能在很短时间花费很少人工成本就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需求条件
迈克尔·波特认为,只有在消费者挑剔的市场上,才能够形成高质量的产品。内行而挑剔的客户是当地企业追求高质量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动力源,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应商贸流通所需,邵东人发扬“敢为人先”的邵东精神,建立第一代市场,20世纪9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中南小五金集散地。由于当地消费者对小五金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非常了解,购买眼光挑剔,极具前瞻性,他们所用产品越来越多依靠福建、浙江、四川等地进货,邵东县也开始从以小五金生产为主向以销售为主的小五金市场转变。为了促进消费,小五金生产企业不得不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大科技投人,提高产品质量,挑剔的消费者实际上促进了邵东小五金行业的不断进步。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与小五金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种(见图2):
邵东小五金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铜、钢铁、镀金等相关行业近几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外,模具业装备精良,具有手工工艺的核心技术优势,拥有一大批专业模具制造厂和模具制造人才。小五金产品多以模具工业为基础,发达的模具业为小五金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目前,邵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中南五金大市场。自1998年建成以来,邵东县的五金生产企业及国内一些知名的五金生产企业均纷纷以该市场为销售平台设立销售窗口。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近年来邵东小五金企业纷纷定了长期的发展战略,例如邵仙五金工具厂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始终名列邵阳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前20位。战略的制定有利于小五金企业明确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建立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
邵东小五金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而灵活,大多采用传统稳定的“供产销一条龙”的企业结构模式。小规模和独立的所有权结构给客户提供了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员工的愿景和交流也能够更个性化。
此外,小五金集群内一些较小企业愿意通过零加工费为大企业加工配件,利用大企业的机加工铁屑弥补加工费,从而完成资本积累,很快发展起来。集群发展逐渐形成了相互依托承包,相互促进,众星捧月的发展格局。由于企业集群,产品的各种相关零部件都可以在区域内就近采购,采购费用、特别是运输费用很低,以至于任何一个企业自己生产都不如从外部采购低廉,降低了企业内部组织费用,各企业可集中精力发挥比较优势。
5政府与机会
邵东县一直致力于制定有效的政策来完善集群内部的基础建设,改善硬件设施,为小五金产业发展“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县域经济创造良好环境。
(1)政府的大力推动
邵东县委、县政府退出直接指挥生产、管理工厂等竞争性领域,让县域经济依照经济规律进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把着力点转移到创造宽松、公正的经济环境上。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等公共性服务领域,力争将邵东五金产业列入全省50大企业集群之一。
针对该县大量小五金从业人员长期处于“低、散、小、弱”状态,2007年6月该县成立五金行业协会,促进地域相近、产品互补的五金企业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联合发展的道路。在县政府的推动下,探讨协会模式和方法,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操作,努力提高邵东小五金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其产品“走出去”,到国外设立窗口,争取五金出口主动权,逐步实现由代理出口向自营出口转变。
(2)加工产业转移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初,邵东县开始承接广东的小五金和打火机的生产,其中砂轮打火机出口占全国的70%,2008年出口1.2亿美元,已成为了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90年代中期,邵东县还承接了浙江的塑料产品加工业,现已发展到生产企业100多家,经营户200多户。受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邵东县已从最初的仿制加工逐渐向研制生产跨越,前店后厂的手工仿制生产方式被机械化、自动化的专业生产与经营代替,销售与生产基地正逐步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