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伦理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工作伦理构成,包括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西方的企业管理中,过去一直非常注重目标、制度、结构、战略,缺乏对正确价值观的强调;注重强调企业经营的非道德性和法律的制约,忽视伦理规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片面地把个人视为追求最大化利润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关注个体的私人利益和短期利益,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等关系的协调。
与西方管理思想相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则更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对人自身的关注。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和谐视为管理活动的核心。这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儒家伦理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存在的理由。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道德真空”“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必须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发挥其企业伦理的作用,以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称雄于国际市场。故而,挖掘儒家文化宝藏,发挥儒家伦理的合理内核的作用,对构建包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本思想——现代企业管理的源泉
儒家伦理的基本出发点是人本主义,主要思想是以民为本。人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视他人为目的,强调了对生命个体自身的意志、尊严、权利和价值的尊重;强调对他人意志、能力和愿望的尊重。这一观念体现在企业伦理中,表现为人自身应该是道德的人,企业应该是“人为”且“为人”的。儒家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之所以贵于万物,不只是因为人具有知识,而且还具有道德性,故管理必须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个体存在的权利和意志的表达。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于管理者而言,被管理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能否生存,首先表现为管理者是否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和拥戴。儒家假定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是其推行仁政、实行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人性,根据人性的特点来进行管理。人先天的善需通过后天的扩充,才能表现为善的德性,从而人人都能成为管理者。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注重提高员工的修养,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儒家提倡“性善论”的目的,是要求当政者推行“仁政”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视他人为目的,尊重、关心、培育和爱护员工,公正地对待人与事,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二、和谐观念——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1.人际和谐
儒家主张“普遍和谐”的观念,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其中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则是经济活动和企业伦理的主要方面。在以关系为本位的中国社会,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因而关系协调便是企业伦理的首要问题。儒家认为,人际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兼容并包,这样,即尊重了个人的意志,又能相互合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就能协调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如果“致中和”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种和的思想,有利于企业家建立一种广泛的内和外睦、互利协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达成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战略格局。由于个体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在企业的角色也不同,对其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有所侧重。儒家认为,尊重他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个人必须摆正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遵循尊敬、仁爱、信任的原则,处理好上下左右等各种关系,形成人己和谐的环境,营造出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富于合作精神的企业团队。
2.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认同的是天人和谐的观念。儒家认为,人与天是内在相通的,自然的禀赋决定了人的本性。人被提升到与宇宙秩序和谐共处的高度,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的本性与天地的本性同一,人之德性,在于尽性,则就尽了物之性;道德伦理,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帮助天地生成万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同繁荣成长。天人和谐包含着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企业管理所强调的重点。认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敬天地,禁贪欲,节物用,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滥用自然资源,就可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持续,从而人们安居乐业,国家也得到善治。因此,儒家强烈反对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危及人类的生态和发展。因此,国家应制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法令,倡导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维护生物的生存权利和维护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对于企业而言,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
三、诚信意识——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
儒家倡导人们应该具有诚信观、敬业观、创新观、节俭观和信念观,这些观念内化为人们日常的责任意识(诚信观念、职业伦理、信念伦理),影响到企业家精神、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培育。儒家认为,诚信为行为之本,强调做人做事要重“诚”守“信”诚信是企业经营管理之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长期、可靠的合作。因此,企业管理要以诚为先,实行诚信管理和声誉管理。信成为维系社会的一般道德要求,企业以之实行声誉管理,可以把诚信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儒家指出,管理者治理国家,必须忠诚于他自己选择的职业,要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只有“敬事而信”兢兢业业、努力做事,让下级信服,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儒家特别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勤学习,敬业乐业。这对提高企业家的学识、能力和品德修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把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视为对自身的内在化要求,专心学习,刻苦用功,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便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管理者必须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勇于承担责任,强化责任伦理。
此外,儒家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成本收益,节约生产资料的使用,切勿铺张浪费,充分作好资源的配置工作。简化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儒家提倡创新精神,鼓励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寻变革和创新,[3自新自立,达到国平而天下治。故而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敢于冒险和开拓,不断革旧布新,从而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提升其生存能力。
四、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制度构想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上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本。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现代化的人才观要求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的标准的狭隘的人才观,要求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以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筹集和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行为素质与企业的今天和明天的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和成长,它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又可细分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把握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和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人才的主观追求。
2. 创建和谐的企业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和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二者的合力。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表现在企业使职工的安心程度、信赖程度和满足程度上;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则表现在职工对企业的热爱程度、关心程度和贡献大小上。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掌握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胜利,凝聚力的高低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一旦失去凝聚力,就失去了企业的动力源泉,犹如一盘散沙,即使这个企业设备再好,技术人员再多,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站住脚。企业凝聚力的大小与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一个干群关系、职工之间关系融洽,能激发职工自豪感和使命感的企业,就能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而企业内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又需要伦理道德的运作。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在周围人群中爱与被爱、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有了爱、有了理解、有了尊重、有了信任,就有了和谐亲密的基础与保证。
企业的管理者如果能够很好地规划,满足员工的感情、社会心理等精神需要,激起员工的积极情感,那么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产生预料不到的效果。成功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潜能。因为需要得到满足是人的潜能得以发挥的根本动因。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性、人的潜能的发挥,从而影响着工作效率。和谐企业文化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开的选择制度,激励和惩戒制度等制度化设计来实现,并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
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充分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而且能够赢得企业长久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加强诚信管理和声誉考核制度把好产品质量关
企业形象由形体形象、社会形象和道德形象构成。其中,道德形象是关键因素。舍去现代企业管理的伦理视野和深度,舍去企业内在道德形象的设计,就不可能塑造出最佳的企业形象。而企业道德形象(包括一部分社会形象)的决策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管理者把诚信等伦理理念渗透于企业产品的质量、销售服务和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是分不开的。诚信的伦理理论渗透于产品的质量中,就是坚持一流的质量意识。一流的质量意识讲到底就是对消费者负责,诚实经营,不欺诈,这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对外要讲信用,企业员工间要相互信任。
纵观效益好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把质量作为第一价值追求和企业的生命。例如,国内著名的企业——青岛海尔集团就始终坚持靠产品质量来赢得顾客。在创业初期,企业曾将在质检中发现的76台质量不合格的电冰箱全部砸碎。这一经济体制改革行动将一个用钱无法买到的对消费者负责、讲究产品质量的企业形象树立起来了。从此,海尔牌电冰箱畅销全国,饮誉海内外。海尔集团正是以为顾客提供一流质量产品的价值目标征服了“上帝”的心。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是调节人类的经济活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而随之发展的管理实践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秩序化、理性化过程。随着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活动规模的空前扩张和组织结构的制度化,因而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人性的异化与理性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西方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及目前的企业文化管理阶段,对人的认识从一种理性的、片面的、机械的观点转向了人既是感性的、又是全面发展的,并回到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尊严的关怀上。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与伦理过去一直被视为没有任何关系。但这一观念正受到东亚、东南亚国家儒家伦理影响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质疑。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理性人假设和利润最大化被认为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核心价值观,目前也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环境保护主义、消费主义至上、企业的人本管理等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所挑战。当前伦理与企业管理日渐明显结合的趋势,使得人们重新对儒家伦理的作用进行审视与思考。可以相信,运用儒家伦理来弥补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硬性管理的不足,可以使企业以人本主义为核心,树立崇高的义利价值观、承担起社会责任,化儒家伦理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74590.html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