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229-03

  一、引言

  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创办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开始,这一朝阳专业便颇受高等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也从教育领域开始系统地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时间并不是很长,可它却实实在在地给各级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了数量众多的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包括专业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就业观念淡薄等,致使这个专业所塑造的毕业生在业务技能及业务素质方面出现了一些与企业需要相分离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的毕业与就业。在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不仅是对本专业发展前景的考虑,而且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使其毕业衔接就业更加顺利的重要课题。

  二、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自从高等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启大规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毕业生的数量在逐步增加,但大学生就业依旧是困扰的难题。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决定的,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原因,就是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人才数量的增加较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较慢,二者存在一个数量差。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人才及其背后的高校,应根据企业与社会需求,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按照对各地企业招聘要求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种类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需求方面的特征。

  (一)专业知识技能需求

  根据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状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认知,我们发现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比较一致,抛却应届生稍显欠缺的工作经验上,主要集中在基础技能,专业知识和责任态度上。

  1.基础职业技能需求。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时间短,各个企业在需求的同时,仍存在对该专业认识模糊的状况。对于“一人多岗”现状和对管理类人才专业“泛化”的现实要求,高校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还需开设职业素养类课程。首先,应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各类基础办公软件的能力。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办公模式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最初工作中,经常会以打印机的使用,文件的归档及整理,表格的录入和编排为主要工作内容。因此,计算机办公的能力不可或缺。其次,应具备基本的外语读写交流能力。为满足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在使用技能方面外语尤为重要。一方面企业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相对毕业生而言,不仅能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学习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更提高了就业机率。最后,还应具备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规范的公文是企业内部能够顺畅沟通的基?A,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日常职责便是与企业上下级、内外部沟通协调的工作。因此不仅要能用文字清晰流畅地表达要传达的内容,还要有针对性的语言艺术,达到恰当得体的程度。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需求。第一,掌握培训技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生普遍会接触到的第一大模块。人力资源人才需要按照公司业务的现实需要,还有公司对员工能力的具体要求,形成系统培训体系,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员工培训与学习结果直接和实际工作相关联,让企业富有学习型组织的特色。第二,灵活应对招聘工作。在入职初期,掌握基础简历发布、筛选,招聘渠道的选择,和所需职位人才的技能需求等。对基本招聘政策、招聘流程了解,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给出相应的创新建议。第三,维系好员工关系。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有效沟通,了解员工心理,平衡员工关系。擅用激励机制,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第四,制定绩效指标。全面领会绩效管理在企业体系中的意义、应用原则,按照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及现实情况,逐步形成绩效管理政策,并配合具体团队制订专门的绩效指标,形成与之相关的双向沟通机制。第五,完善薪酬体系。从了解入手,与相关财务、市场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提出相关的薪酬结构意见与建议,运用激励机制等提升员工绩效效果及员工忠诚度。第六,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能够配合上级领导,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有深度了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深度、广度和创新上有独到见解。

  (二)心理素质需求

  无论任何企业,都要求应聘就业生有着足够的基本职业心理素质,这是几乎没有疑义的,而基本职业心理素质可以从几个方面阐释。

  1.提升基础素质。企业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具有必要的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敢于迎接挑战、敢于发展创新上。企业发展离不开经济大背景下日新月异的人群需求,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就需要敢于直面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思维。而且当在企业遇到风险时、个人发展遇到压力时,具有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压力对抗能力。这对于企业整体的商业竞争至关重要,如果心理素质不强,则无法满足个人职业生涯需要,甚至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阴。此外,企业还要求人才富于理性思维,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认知、调适,以此保证未来发展的理想效果。

  2.丰富个人修养。丰富个人素养指的是价值取向的正确、 思维方式的理性、行为习惯的科学,可以从企业自身的协调出发,持续进行自我品位改善,且产生提升思维水平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熏陶、塑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浮于表面上的修养,而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所具有的真实可靠的、也可提升整个企业形象的一种能力。   3.塑造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员工普遍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对于管理者而言,只有依靠个人品德、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属于人格魅力的因素,对他人产生影响,才能让大家均能产生归属感和团结奉献的心理。

  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站在当前高校专业教学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要求两个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专业教学同就业需求的不协调问题,具体则衍生出了专业定位、学生思维、教学方法、实践比重等细节弊病。现对其一一加以分析说明。

  (一)专业定位模糊

  高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后,虽能展望到毕业生在就业后的广阔前景,却显然存在专业定位精准度不够的问题。大部分课程专注于管理学学术上的理论知识,难以真正展现出本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优势,无法尽快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除此以外,就业范围定位过于笼统,也忽略了市场对于人才细化的要求。

  (二)个人思维受限

  首先,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找工作就业时,所遇到的一个首要障碍在于实践经验的缺失,对于社会的懵懂无知,相关的社会关系处在空白状态。这固然有学校为学生就业铺路准备不充分问题,也有学生本身思维没有跟上的原因,而后者更应引起重视。

  其次,根据一份针对四所高校300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统计,有超过50%的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将未来就业问题纳入到具体思考范围,直到学校组织招聘会从匆忙准备简历,这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路,势必令其产生手足无措之感,也凸显了学校教育的短板。

  再次,这种个人思维受限的问题还体现在学生对于具体知识技能的认识不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普遍存在学习被动,过分依赖于教师和教材的情况,而不能将就?I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对所接受的知识与技能内容做系统的梳理。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时,依然将理论知识的传授置于首位,并占据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重视课堂教学,却把实践操作在学习和就业中的纽带作用人为搁置起来。与此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普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很多教师依然采取“我讲你听”的单向传递模式,学生有心参与而苦于找不到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产生的毕业生,因为兴趣不足,经验欠缺,自然无法快速融入用人单位的环境氛围之中。再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也存在落后的问题,让教学效果整体表现一般,致使学生难以将专业知识进行深化,只是把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简单记忆上,未能进一步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四)实践教学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较高,但很多高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仍不足以满足专业及学生的要求,具体表现是在未能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合理的课程,使之构建为科学体系,特别是缺少足够的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应用人才的产生。

  另外,受学校安排、经费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存在实践教学实验室落后、学生实习机会和实习时间过少或没有规划等问题,即使是真正的实习,也只是做普通的日常事务工作,没有积累到专业经验,最终只是以取得一份实习报告、一个企业公章作为实习完成的标志,这种做法下,很难保证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强化。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精准定位专业

  高校应对本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定位,可分别从行业、区域、学科三方面进行定位调整。

  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沟通了解,根据学生特性培养其职业个性和行业倾向性。对于不同行业的选择进行细致指导和传授知识技能,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能适应该行业需要的素质。除此之外,现今高校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安排上重点面向于企业,若是学校有培养学生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的意向,就要增加相关的科目,并辅以恰当的学分要求,以使学生正确理解本专业的就业走向。

  其次,要立足于当地,根据具体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针对性地设置有关课程及所属科目,并实施相应的实践教学,这也符合学生目前就业的实际情况。比如身处北上广等一级城市的高校,应关注外企发展方向定位专业特性;处于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应对准中小企业市场进行专业定位。

  再次,各高校应发挥自身学院特色,按学科差异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人才独特招牌优势。如外国语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可以将外语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师范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可以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作为着重点。

  (二)增强学生观念

  学生从入学伊始,便应由指导教师有步骤、分层次地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教育视为学生平时学习的一项常规内容,而不是非要等到临近毕业时才突击操作。比如在一年级时,便可以将该项教育内容同新生入学教育联系起来,引导大家接受正确的专业认知,并形成正方向的人生观、人才观,确立在校期间的基本目标。而在二年级时,则要带领大家进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在自身努力与外界帮助下,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并对未来就业职业产生一定了解。在三年级时,学生还需要接触一些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有关的政策、观念、应聘技巧、就业角色转换等内容,从而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更加饱满的热情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从容不迫地由学习阶段转为就业阶段。另外,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会有“时间还有很多,我不用着急”的错误观念,对于这种观点,教师要及时纠正,使其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

  (三)丰富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使其更具学习主动性。为此,首先教师要考虑到课堂参与环节的构建,借助案例给予、场景还原、专题讲解、游戏创造等办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合起来,保证原本枯燥的理论走向形象化,让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   其次,还需要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工作技能的启发,使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艺术性得到发扬。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应将自身的讲授技巧进行精进,以便更加适应学生对于各类技能的需要,给大家以针对性的指导。

  再有,可以实施立体化的课堂讲授方式。在平时教学时即应当注意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统合。为此,教师在讲授时,可以考虑多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行补充,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方法,真正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并从侧面增强学生的主动观念。

  最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应用汇报式的案例教学手段,由教师给出题目,或者让学生基于案例资料进行主动选择,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实现对案例的科学分析等。

  (四)拓展实践空间

  首先,高校内部需要构建完善的、可以各取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训练教室,让学生在其中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工作实操训练,比如让学生根据案例制订出合理的工作说明、聘用计划、劳动合同、薪酬规范等,让学生在实操中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其次,学校要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前瞻管理思维、管理体制优越的企业,与之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在保证互利的理念引导下,让企业给学生以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为企业带动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其中,实习期限的调整是可行性较高的一种做法,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期限做出调整安排,在企业处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用人高峰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短短的毕业前几个月,并且对学生所进行的实习效果给予严格检查,将会对实习空间的拓展、业务能力的增强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在此过程中,学校不能放松管理,需要随时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其在人才方面的需求意愿,据此及时调整课程安排,保证人才培养始终与时代相接轨。

  五、总结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市场竞争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和激烈化的趋势,而且正体现出虚拟化的特点。对于企业人事管理专业人员、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变革的直接推动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正受到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重视。出于满足市场迫切需求的考虑,2016年时,全国共有近400所高校专门开设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可以?f是因应社会与时代变化的有力举措。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高校依然存在实践教学比重过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和行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加以探讨,希望可以给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素质提供帮助。

  [基金项目:本文受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ZCY148)支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renliziyuanlunwen/13874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