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一、确立人才引进的基本理念,采取多种方式留住人才
对传统的人才观,改变成多样性、多层次的人才观,避免从单纯的技术观引进人才。全员人才观”认为人才具有多样性,人才还具有多层次性。引进人才就是为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新人才的到来,会使企业接收到许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会引发“标杆效应”,有利于促进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人才的引进和管理。
在人才引进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事业留人。在重要岗位上要大胆任用外聘人员。另外,为了真正留住人才,要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岗位。其次,要做到感情留人。为了使人才能乐意留下,要关注人才的感情和思想世界。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尽量详细地了解招聘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做到在工作上支持人才,在生活上关心人才,更要在人格上尊重人才,使人才在感情上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再次,要给予适当待遇留住人才。在企业管理中,一般都实行绩效考核。为了留住人才,要积极通过提高各种待遇的方式赢得人才的心。例如,可以专门设置学历津贴以及专业技术职务津贴,还要鼓励员工进行学历教育,获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对于人才在工作领域的专业学习或者其在学历升级时所产生的学费要予以全额报销。对职工福利企业要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完善。还要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最大力度的解决职工的解除后顾之忧,更好地留住人才。
二、重视并发挥企业文化对引进人才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有时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留住人才,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可以让员工的思想和欲望得到统一,共同促进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努力工作。但很多企业都缺乏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总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独立、稳定的价值观,形成的本企业独特的行为准则、道德和团队意识。一个好的企业的文化可以对公司的员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会影响企业领导的做事风格、方式和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控制功能的应用。
三、企业要让“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得到互补
人才引进可以摆脱管理人才匮乏的桎梏,企业需要吸取外部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但是内部管理人才培养更为重要。诚然,面对企业快速发展和内部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人才引进”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公司引进人才,不仅可以节省早期阶段的培训时间、成本,还可以直接被企业所有。此外,新的人才引入将为企业带来新的视野和思想, 也意味着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也将促进企业寻求更好的创新思维和机制。但企业过度依赖人才的引入往往带来不适。管理人才有其自身的培养成长规律,无法一蹴而就。企业单纯依靠输血而不自己造血,几乎相当于自废武功。因此,企业也要积极培养企业“自家”人才,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使成本降低,在许多情况下也是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方法。企业“自家”人才的成长与“引进人才”相比,往往和企业共同经历风雨,也和企业共同成长。自家人才不但了解企业的每一点进步,而且对企业文化有充分的认同感和融合感。自家人才对自家企业的忠诚感和主人翁意识更为强烈,这非常有利于保持公司的凝聚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企业引入的人员相比,更了解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他们也更了解如何使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培养自家人才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即企业内部有人才储备计划,一旦当业务发展、出现新的市场机会时,企业人员都可以对接上。
四、关注并满足引进人才的心理需求
为了留住人才,实现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可以实行员工心理管理计划。其具体做法是:把关心员工心理健康制度化,并将其作为一项福利措施。可为引进人才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对员工定期进行心理测量。也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开展小规模心理辅导等。另外,在引进人才员工心理调适以及职工亲子教育等领域都可引入员工心理管理。为了帮助引进人才纾解心理压力,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电话、QQ聊天室等多种方式解决引进人才在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以及婚恋家庭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引进人才的心理管理工作,可建立两个“员工心理工作室”,一个侧重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实践证明,重视引进人才的心理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减少引进人才的负性情绪,以更好地从心理上留住人才。
五、结束语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也在于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已经广泛接受了“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策略,在实际中不断完善、改进,加强对引进人才的管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renliziyuanlunwen/140492.html上一篇:浅论如何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下一篇:剖析人力资源绩效工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