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一、四川省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一)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在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将带来劳动力价格的差距。老一辈农民工主要依靠“三缘”关系进城打工。跟他们相比,一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会选择借助劳动力市场和网络找工作。但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利用现代媒介,如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仅占总体的 1% 左右。
(二)专业技能的缺乏。“技工荒”一直是我国人力资源在结构上存在的大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例分别为31.4%和22.2%,尤其是东部地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例达到了43.1%。但是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在流水线上从事着简单重复的劳动。专业技能的缺失让农民工群体只能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就业上存在着高替代性,这不仅束缚着他们和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工业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自我认知不足,工作流动率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较之老一代更强烈,职业期望也更高。但他们自身的专业技术并没有相应提高,只得通过频繁更换工作来填补现实与期望的落差。但在换工作时,只有31.3%的人从事与以前相同的工种。这意味着以前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在换工作以后不再拥有,并且换工作后,他们的工资水平并没有明显增加。长此以往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造成职业倦怠。
二、完善就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社会原因仍是缺乏一套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本文借鉴国外经验,针对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英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之所以可以取得卓越成效,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功不可没。求职者可以通过设在就业服务中心的触摸屏,及时了解所有网上的职位空缺信息,完成自助式服务。同时,雇主也可以通过触摸屏发布职位空缺和工作机会,通过岗位触摸屏,甚至可以了解到欧洲和全球的职位空缺。以我国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信息完全、覆盖大量职位空缺信息的就业信息平台应该不是问题。在就业服务中心设立触摸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可以使求职者及时了解职位空缺信息,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岗位的供需状况,从而对自身技能进行认识和权衡。另外还可以为雇主提供发布用工信息的渠道,例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电话号码供雇主发布职位空缺,也可通过网站电子邮件等其他渠道发布。
(二)利用成渝统筹城乡建设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会,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愿意接受职业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对于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但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仅为30%左右。所以应利用产业转移的机会,联合企业对有意愿的农民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农民工在离家近的省内进行培训,即便采用半脱产的方式,生活压力也较之在省外要小。
(三)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失业救助制度。英美两国在求职者津贴之外,都有一系列由官方提供的就业指导措施作为辅助。单从求职者方面来看,对领取求职者津贴人员,首先会接受来自就业服务中心或者就业服务中心委托的合同单位进行面谈,并有专门的职业指导师对其提供指导。另外对长期失业人员,还可依据其年龄和实际情况,把他们纳入到“新方案”项目中,“新方案”可以为求职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培训、教育和工作经验,由专门的个人指导师提供建议和指导。我国也可以在提供基本的免费指导之外,对具体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一些低费用的个人指导,或者是与一些雇主合作,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以“土地换保障”拓宽就业扶持方式。如果一时要建立覆盖全省甚至全国的就业保障体系可能会对财政造成压力,目前成都温江区践行的“土地换保障”政策值得借鉴,在城市化这一大趋势之下,“土地换保障”既可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身份的转换。本文认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应该适应其特点,将对“远期”的养老保障关注转移到“现期”的就业保障上来,将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换得的资金用于建立就业保障基金。另外,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逐渐完善,农民可以通过抵押贷款、土地债券、土地租用等一系列盘活土地资产的方法,拓展就业扶持的方式和力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renliziyuanlunwen/14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