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1.农民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务工效益的提高,农业收入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原本固守土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和农村妇女。由于相对青壮年,他们在文化素质、劳作技能等方面都相对欠缺,造成了农业生产基本上维持原有发展水平,很难谈得到提高,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尤其在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农业种植更是几十年一个样,停步不前。
2.农业人才的挤出效应明显,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劳动条件艰苦,待遇较低,而且成长过程较长。相对于企业等科技人员,在社会保障、身份地位、报酬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以致于大多数青年不愿报考农业院校,即使所毕业的农业院校科技人才,大多改行从事其他收入较高的行业。逐年累计造成了现在基层从事农业的科技人员大多数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或者是自己摸索的土专家,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
3.缺少政策激励,建设机制缺失
一是在乡镇等基层农业技术部门激励措施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重视学历、职称,不重视实绩,不能做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挫伤农业专业技术积极性。二是县级、乡镇对基层农业技术部门重视不够。虽然在编制、人员等方面国家对农业技术部门有较大的倾斜,但大多数乡镇农业基层部门人员编制不能全额配制,更有甚者抽调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其他工作。三是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土专家”、“技术能手”等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宣传。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整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明确基层农业科技综合站、所的功能定位。承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站、所,要充分发挥主力和正规军的主体作用。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方面要有保障,在专业知识、技术特长方面要深度,在推广应用、服务农业方面要有效益,将本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为第一要务。
2.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在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提升素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而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大多在知识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不能适应。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建立正常培训机制,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送出去培训,将更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吸收引进。二是保障农业科技人才的正常增长。县级、乡镇等农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建立正常科技人才增长机制,不缺员、不断层,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贴近基层农业发展实际,实施高教农业专业结构的优化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要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专业化。尤其在农业家庭承包逐步让位于小规模连片种植、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式耕种,农业发展处于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对高层次、实用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将呈现出井喷式的需求,为此应结合高等院校办学实际,着重加以考虑。一是采取类似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学费方面予以减免,在工作方向上提前明确,在服务年限和服务地区上进行限制,增强对农村青年投身农业科技工作的吸引力,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二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在结构、教材体系上进行科研攻关,尽可能地适应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实培养出能够跟得上农业发展,解决了农业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人材。
4.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
广大农业从业人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农业现代化最终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农业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搞好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提高自身的农业科技水平在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一是要将农业科技知识作为乡土教材纳入农村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扩大基本农业科技的普及和覆盖,使广大青年掌握最基本农业科技常识,有利于从事农业生产打下基础。二是充分发挥乡镇成人学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兽医站等单位的职能作用,聘请农业科技院校的专家、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科技人员、本地区的科技能手和种养大户,根据区位优势,采取农村夜校、送知识上门等方式,培训特色农业项目,为农业种植户、特色种植户、畜禽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制作实用技术课件、专家在线解答等方式,为广大农业从业人员自学农业科技知识创造便利条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renliziyuanlunwen/140896.html上一篇:中巴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