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高新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甚至很多企业投资回报率远低于并购发生前的水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并购中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注意和考虑更多的是税负、股本、存货、机器设备、软资产等,未充分估计负债之类的因素,忽略了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因素。事实上,人力资本可以创造收入、利润和稳定的现金流,但硬资产却不能。也就是说,那些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有贬值的趋向,但人力资本尽管不是作为资产被记录――却趋向于增值或离开企业。是否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以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这是企业并购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并购的软肋――资源管理误区
(一)人才整合策略不明确
高新企业的并购中,很多企业会在第一时间向被并购企业派驻财务、法律、和资产整合小组,主要目的在于把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财务、风险管理、市场等整合过来;而很少有企业会去考虑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尤其是被并购企业关键人才的去留没有明确的定案,这样造成了关键人才挽留策略不明确,执行人员根据自己对被并购人员的主观评价来决定其去留。事实上,高新企业并购行为能否真正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挽留被并购企业的经营分析、资本运营、风险控制、研发和架构等关键人才。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介入较晚
并购初期,当员工嗅到一丝本企业并购的气息,不可避免地会滋生诸多的猜测,本岗位是否会依然存在,自己是不是会遭遇裁员,工资会不会减少等等。而往往企业人力资源部在情况未明朗的情况下,无法给员工明确的答复,随着这些疑问长时间悬而未决,员工的猜测情绪就会演变为焦虑不安,员工心里潜在的那份焦虑感会与日俱增。心理承受能力强一些的员工会在不安的情绪中坚持,但组织信任感、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责任心都会大大降低;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员工会因忍受不了不确定的痛苦和压抑,只要有好的机会则会选择辞职。当因变革需要,企业开始陆续裁员的时候,恐慌的心理会迅速在员工中蔓延开,领导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很难集中精力安抚员工,抓好工作。大家终日诚惶诚恐,交头接耳讨论各种小道消息。由于人力资源部门介入时间过晚,无法提供缜密的关键人才挽留计划,无法对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进行有效识别,给人力资源整合工作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造成高新类人才的流失,使人力资源整合工作偏离整个公司的并购策略。
(三)人力整合方案简单
并购过程中,主要考虑资产、财务等方面的整合,运用财务手段去解决整合问题。造成员工矛盾重重,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业务。企业并购需要综合考虑财务、资产、市场、人力资源等因素,这些因素体现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要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尤其是利用企业文化,从两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出发,解决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问题。企业并购中企业文化的不兼容跟财务、生产或市场的不协同一样会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指出,多元化企业要想实现成功并购,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必须有“共同文化”或者至少有“文化上的姻缘”,[1] 而整合后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的不兼容是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缺乏系统综合的人员评价体系
高新企业的并购事实上就是核心人才的吸纳过程,部分高新企业逐渐意识到并购中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性,但目前普遍缺乏系统的关键人才评估机制。对于被并购企业关键人才的评估,更多来自于并购或被并购公司的高层主管的主观评估,甚至来自并购整合小组在接触中的印象。正是基于以上人员的主观评价标准,就草率地做出人员好坏或专业与否的评价,并根据这些评价标准,制定出简单、粗暴和有失偏颇的人员挽留措施,易造成关键人员的流失。因此,在对内部人员进行评估时,不仅要综合三方面的意见,而且要从内部人员的上下级、业绩考核、技能评估等方面着手,才能获取较为完整和客观的员工评价信息,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薪酬激励制度,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等通畅的人才挽留计划,才能保持有效留用人才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留住企业的核心人员。
二、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一)人力资本管理成为企业并购活动的中心
以美国为代表的企业兼并收购活动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如今已发展到了第五个阶段。并购专家约瑟夫?克拉林格指出,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它们的致命缺陷是避免并购失败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包括试图了解目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致命缺陷。[2] (1)企业核心人员的流失或即将流失;(2)一个或更多主要客户最近流失或即将流失;(3)企业即将面临的财务危机。这里,他把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的损失看作是并购中企业内部最致命的缺陷。而客户的流失和即将流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首先因为人才的流失所引起的。众所周知,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人才是一家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谁拥有了优秀人才,谁就掌握了这笔宝贵财富,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也就可以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可见,牢牢留住和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是任何一家企业运作成功的根本,当然对于企业并购来说也不例外。如果核心人员离开了目标企业,那么企业通过并购所得到的就仅仅只是硬资产。用一位企业家的话来说,购并到的企业就只是猪肉而不是猪本身。
(二)并购中的人力资本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既不是在原有公司内部,通过改变管理的制度和方式使得原先的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数量不变,但人力资本的质量却提高了,这是对原有人力资本自身潜力的挖掘;也不是对新进员工进行管理,其要害在于使得新员工能尽快熟悉本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方式,融入新的企业文化中,人力资本的数量变化了,但人力资本管理的内涵却不变,这是新的人力资本的融合。企业并购本身一方面使得人力资本的数量发生了相对比较大的变化,无论这种并购采取哪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质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拥有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人才走到一起来,面对可能完全不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同的企业文化之间需要经过不断的碰撞和相互磨合,其管理的难度相对来说增大了许多。
(三)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双方人力资源的“地震”
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维持企业的日常独立运作;二是接管法(吸收合并),即收购方接管被收购公司;三是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双方地位平等的合并;四是革新法(即新设合并),并购后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其实力远远超过原有的任何一家公司。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如果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决定仍旧各自独立运作,情形基本上保持不变,大多数员工仍留在自己原来的岗位上,那么,当务之急是澄清和确定高层管理人员的位置。在接管法中,通常做法是被到收购方的管理层继续留任。真正的挑战存在于第三、第四种并购方式中。在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双方地位平等的合并中,每一个职位的聘任,都要对双方公司的有关员工进行评估。同样在革新法中亦是如此,最后只能是“最优者胜出”。但无论是采取哪种并购方式,与原先企业内部的调整相比,它所引起的震动都是非常大的。而在目前企业兼并与收购过程当中,因大量的人员裁减所引起的震动又要比企业内部的调整大得多。[3]
(四)完成并购之后的人力资本管理
无论是并购过程中维持原有公司的运作,还是接管或合并被收购公司,或者成立新的公司,要使得并购活动真正产生协同效应和整合效应,都需要建立统一的企业管理体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4] 即使挽留住了人才,也并不意味着原先并购企业的文化和管理体制等被目标企业的员工所认同、所接受,能否适应并遵守原有并购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是企业并购中的协同效应得以产生的关键之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企业并购完成之后,新的人力资本管理其实才刚刚开始。企业并购后,人力资本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新的企业文化尽快地融入新员工的行动之中。
三、并购中人力资本整合对策
高新企业并购会对人力资本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并购,员工将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保留这份工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工作岗位在哪里,收入情况如何,或能否适应新的组织结构,如何正确评估他的工作表现,这很有可能使得变动期间工作出现断档。在外部,它向竞争对手和猎头公司发出了一个鲜明的信息:从该公司中挑选人才的机会也成熟了。竞争对手知道,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其主要的竞争力就在于人,尤其是其中关键的人力资本。挖走对手的优秀人才就意味着减少了竞争对手手中的砝码,而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实力,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企业并购的过程就是目标企业员工蠢蠢欲动、竞争对手和猎头公司觊觎该公司核心人员以及公司目前所处地位的过程,这对人力资本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JP2]一是并购公司应当尽可能多地与目标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尽量减少并购对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地震”。在并购过程中,应该让目标公司的员工知道,并购并不是“大鱼吃小鱼”,并不意味着新员工就业和提升机会丧失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就会出现。当员工理解了兼并收购的动因、目的和效应,了解其最新进展情况,并找准自己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5] 并购公司通过与目标公司员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尽量减少并购给人力资本带来的冲击和震荡,降低摩擦成本,有利于大大增加企业并购成功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交流和沟通尤其应当在关键员工(即核心员工)之间进行。
二是人力资本的重新整合要与企业并购的目的相匹配。其一,挑选雇员的内容和进度由企业并购的性质来决定。如果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企业发展而非提高经营效率,那么人力资本的整合就应该延后进行。实践经验证明,花费6-8周左右的时间可以完成对企业各级员工的挑选聘任。通过迅速展开员工选聘工作,并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并购企业可以将人才的流失率降到最低限度,有利于促进并购取得成功。其二,并购企业应该尽量选聘原有企业的员工,以避免并购可能对人力资本带来的过大冲击和震动。研究结果显示,招募新员工所需耗费的平均时间已从过去几年前的2个月增加到3个月,所需费用也不断增加。[6] 而且,在劝人跳槽时,不仅签字费开支不菲,还要有20%的加薪才能把他挖过来。所以,即便是需要掌握最热门技术的员工的咨询公司,它们也得花钱、花时间对自己已有的员工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而不是先把钱花在解聘老员工上,然后花更多的钱去招募新员工,再花时间让新员工去逐步熟悉工作环境。可见,人力资本的重新整合应当与企业并购的目的相匹配、相适应。
三是企业并购时应当采用科学的选聘员工的程序。麦肯锡投资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在利用“接管法”或“革新法”进行并购时,国外选聘员工的普遍做法是,要使得“优者胜出”。其主要包括“新头目”“双主制”“第三方评介”和“揭榜法”等四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7]
四是在“新头目”方式中,每一条产品线和每一个职能部门都会设有一名总负责人,由他从雇员中挑选聘任并组建自己的班子。[8] 该种方式的好处是由于员工队伍由他自己选定,他很快就可以信赖和依靠部下来展开工作,整个过程的进展非常迅速。该方式的缺点在于,在实践中,由于这个新头目对另一家公司的员工知之甚少,所以这种员工筛选方式会招来非议。新头目有责任对对方公司的员工进行充分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借助于独立的经理评介机构来选聘员工。 五是在“双主制”方式中,对每一项业务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双方都各派出一名负责人,共同组建新的员工队伍。这种方式的利弊与第一种方式正好相反。根据“优者胜出”的原则,由于在两个员工中最终只能有一人胜出,那位亚军因而就会失去竞聘最佳人才的动力。“双主制”方式可以消除新头目对自己公司雇员的偏向,但有可能造成双方公司员工之间的冲突。
六是在“第三方评介”方式中,由中立的第三方机构首先对候选员工进行评估,接着向各个决策者做出推荐。该方式的好处是,由于第三方机构处于超然的地位,不会受到外界过多和不必要的干预,有利于采用市场化的标准来评估选拔人才,以保证员工选拔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和相对独立性。但该方式的缺点是十分耗时。如果这种方式使用得当,独立的管理人才评介机构可以尽可能减少新头目的“偏心”,有助于加快对人才选拔的决策进程,以确保决策信息的传递顺畅、快捷。
七是第四种方式“揭榜法”,是指在并购与被并购的两家公司内部对所有空缺职位进行公开招聘,任何员工都可以申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让那些被埋没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但是,致力于培养、发展人才的公司认为,员工的自身发展应当具有延续性,它们倾向于提拔原先计划培养的员工,而“揭榜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该方式的另一个弊端是,从一大堆应征信中筛选出合适的员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它间接地向整个公司表明,那些职位的现实就业者可能会失业。如果外界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员工会纷纷离职跳槽。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物质激励应当与精神激励适当结合。经济利益自然是人们工作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绝不是全部。除此之外,员工在新的环境中还需要考虑工作的物理环境、工作的氛围如同事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新公司为其所展示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但对于一个并购公司来说,它对目标公司的员工并不了解,因此稳定人心的首要手段就是物质方面的激励了,当然物质激励应当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两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有关数据显示,用于激励员工士气的费用大约使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上涨了5%~10%,这会造成并购这一外部交易型战略无法实现,所以应该事先对员工激励费用进行预估。尤其是,企业并购为了达到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目的,可能要对人力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整合,或进行大规模的裁员,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企业并购都普遍出现了这种情况。[9] 可见,企业并购时对于员工的安置费用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成本支出,安置好被裁减的员工其实也就安抚了在职员工,使他们能够安心地留下来,而不至于离职跳槽,这有助于尽量减轻企业并购对人力资本所造成的冲击和震动,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renliziyuanlunwen/14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