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人力资源论文
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文化和技能水平,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培训、教育、管理等方式,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长期以来,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力量,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长期缺失,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大,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总人口约13.4亿,其中农业人口6.7亿,占总人口的50.05%,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开发潜力巨大。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约5亿,其中有近2亿富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大约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绝大部分在农村。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不合理。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在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4%,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1.5∶1.5。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有所改变,但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仍不合理。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的途径是流向城镇和就地转移。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和比例上升。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2009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中,女性劳动力为2.4亿,男性劳动力为2.5亿,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女性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从1980年的1.5亿上升到2009年的2.4亿;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也处于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5%到2009年的49%。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拉动,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从而出现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业人数增加的现象。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的上升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的一个新特点,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小农经济意识浓厚,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经营管理能力较差,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和渠道较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很弱。部分农村居民因为思想观念守旧或是自身懒惰,就业只能局限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上,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因为供过于求而得不到较好收益。部分农村居民自己筹办乡镇工厂企业,由于自身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规模不大,现代化程度较低,结果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企业效益不高。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弱的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干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部分基层干部非常注重物质资料生产状况,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忽视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然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则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可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现代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干部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制度缺失。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影响,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在城市里,农村许多制度缺失。如农村有效教育制度的缺失,优势教育资源被城市占有,造成农村受教育与城市受教育的不平等,适龄儿童失学率也高于城市。农村有效卫生医疗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就医困难,造成身体素质下降。传统户籍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不成熟,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现有的土地制度,很难长期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使用权和土地流转权。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农村产业分布又比较集中,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党中央在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但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落实情况不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人数非常有限。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5.3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交通建设缓慢,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农村劳动者受传统小农思想观念影响及其文化素质偏低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居民存在落后、狭隘、保守的心态和观念。同时,广大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农村部分区域还存在封建迷信活动。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自身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农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缺乏。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然而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深入调查和分析农村现状与需求,没有实时动态地调整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向,做到农村人才培养供需接轨,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农村生产的需求,不完全是农村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小、速度慢、深度浅,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体系保障,各类农村人才培训缺乏有效衔接与管理,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严重的人才缺乏,也极大阻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之多,急需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由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下岗、失业人口及隐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受阻。因此,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另一途径是就地转移,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进行就地转移。但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仍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强化基层干部思想认识。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投资开发农村人才,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现代农业,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第一线,给农村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我国已将人力资源开发列入施政纲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各级政府应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加大投入,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保障。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人才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农村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从乡镇基层到省级,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上,创建农村特色的人才再生机制,内部保留培养现有人才,提高其技术和文化水平,引进吸纳专才、特才,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趋于合理和有效。
(三)强化教育理念,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使农村面貌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使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适合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农村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影响着农村劳动者的行为方式。要弱化农村居民不思进取、封闭保守的守成意识,全面普及现代农村社会文明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想。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持续性、针对性的开发,要大力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和“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让农村居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生产技能和科技知识,实现知识致富。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理念、人力资本理念,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一线”实干人才、实用人才。因此,要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培养大量的农村社会发展实用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农民就业意愿等诸多因素,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师资的配备、专业的目标、课程的设置等加以综合权衡,从而培养出用得着、留得住的农村职业技术人才。
(五)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是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各种资源有效使用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尽快出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方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转移,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盲目、分散和无序转移的状况;其次,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联动机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可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三,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推动其向非农产业流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
作者:刘小俊 陈秋静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renliziyuanlunwen/73393.html下一篇:分析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