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一、深化公车改革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系
1.深化公车改革,有利于减少产生腐败的温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公车的滥用也是一种腐败,是与特权思想紧密相连的官僚主义现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如湖南省某县,其财政收入并不富裕,不能支付高额的公车费用,但是一些执法部门,为了“自筹”到经费,便巧立名目,明取豪夺,违规执法,购得大量公车;又如陕西某县,为了给领导配上豪华公车,采取摊派任务、各部门筹措的办法,严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深化公车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铲除公车腐败的土壤。从严格公车预算、公开公车支出、透明公车采购、取消公车特权等方面,制定宏观管理原则,设置科学管理体制,出台可行的管理办法,理顺管理关系,发动各个方面力量对公车使用进行监督,有效遏制公车腐败。
2.深化公车改革,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建党90年来,我党始终能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和支持,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我党具有优良的作风。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是我党长期提倡和秉持的优良作风,党的领导人更是身体力行,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这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将这一作风的发扬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作为执政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建设节约型社会基本国策中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进一步控制办公经费,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1]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把党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就要通过深化公车改革,建立健全公车配置和使用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约束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使欲借公车谋私利的人无法肆意妄为,使公车回归“公用”的本性,让人民群众满意。公车只用来公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将会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所以,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角度来讲,公车改革颇有裨益。
3.深化公车改革,有利于密切群众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公车的滥用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搞特殊、搞特权、搞享受的错误思想,拉开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公车滥用还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增大了行政成本,浪费了社会资源。作为执政党,必须对这一现象高度关注,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通过建立健全有效措施坚决遏止公车腐败。通过深化公车改革,节约公车支出,将更多的资金用在关乎民生的事业上去,消除群众不满情绪,密切干群关系,固巩党的执政地位。
二、推动公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
1.公车费用屡改不降,加重了财政负担自国务院要求各部委公开其“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以来,在已公开的86家中央单位中,2011年度的“三公”总预算额为626772.4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达到了379482.8万元,约占86家中央单位2011年“三公”总预算额的60.5%。[2]据估算,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个单位公车总量不低于300万辆,每年耗费公务开支不低于3000亿元。一些地方进行了车改,改公车为车补,但到最后,有的人还是一边拿车补,一边变着法儿坐“公车”,两头得利。公车改革十余年来,公车费用始终不能从根本上降下来,甚至成为公车改革的“黄宗羲定律”,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如何切实将巨大的公共费用降下来,成为推动公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重点难点问题。
2.公车私用屡禁不止,引发群众不满公车本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公务而设置的一种用车制度,而一些公务人员却驾驶着公车来办自己的私事,将公车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群众反映,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经常报道的公车旅游、出入娱乐场所、接送子女等现象就反映了这一问题。严禁公车私用早就是公车改革的重点,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查处的力度,但都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查处难度较大有关,也与公车私用由明目张胆转为较为隐蔽的方式有关,一些公务人员想出换牌照、改变停靠地点等方式来规避相关部门的巡查,使公车私用仍然屡禁不止。公车私用,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公务经费,而且在一些城市更是加剧了交通拥堵,引发群众不满。
3.公车特权屡抓不灵,影响社会稳定某些省市存在特殊号段,这些车被称为“特权车”,常常享有普通车辆没有的特权,如不需缴纳过路费、无视交通法规、警车开道等等,甚至连交警也不敢予以纠正。这些“特权车”的存在,给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在一些地方出现“特权车”撞伤人后,还仗势欺人,大放厥词,引起群众的极大愤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的甚至酿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据统计,为群众所诟病的违章不罚款的“O”号牌车,在河南、内蒙古、上海、北京等地已被取消[3]。但是,公车特权并没有因此消失,我国仍存在各种形式的“特权车”,甚至有些人套用特权牌照,使特权现象有所泛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推动公车改革的具体对策建议
1.加快健全法律法规支撑体系,保证公车在阳光下行驶。
要从根本上遏制公车腐败,必须从法制层面对公车运行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制度规范。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这是公车治理的新突破。其中规定: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其中机要通信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6升,价格不超过12万元;新能源轿车扣除财政补助后价格不超过18万元。这是对公车采购环节的有力制度规定。但要使公车在每个环节都行驶在阳光下,还必须进行系统的制度构建。首先,在公车采购预算环节,将公车采购财政预算立法,各级各部门公开其公车采购预算和实际支出。上报预案须经上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联合实地审查,严格把关,对超过实际需要的一律不予通过,对虚报等违规现象进行坚决查处。其次,在公车运行中,加快出台相关法律及地方性法规。可以将公车运行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一个方面;取消一般公车的行驶特权;对车辆补助、维修等开销作出明确规定并予以审查;严厉惩处领导干部长期租用豪车行为,落实全方位整治措施。
2.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完善党政机关体制内监督。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论文格式执政党在掌握公共权力之后是有推进自身改革,兴利除弊的主观愿望的。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希望政权永固,所以绝对不会放任腐败的发展。党政机关掌握权力,拥有反腐败的天然优势,由权力制约权力、权力监督权力为特征的体制内自我监督体系如果设计精巧并有效推行是可以制约腐败的。在铲除公车腐败中,一是要落实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在科层制体制下,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相对顺利,容易实施,监督效果也较好。上级组织可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本系统内公车的监督,一经发现立即纠正并通报处理。二是要充分发挥专门机关的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负有纠正党政机关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的职责,要把查处公车腐败整合到查处公款吃喝、上班时间出入娱乐性场所等日常工作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反腐成效。还可以联合公安交警等其他执法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便及时发现和制止公车违纪违法,能够多方位给予震慑。三是要创新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的管理也可以有效制约公车的滥用,如宁夏对全区7000余辆党政机关公车粘贴“公务车”标识,使领导干部在驾驶公车时不得不谨慎小心,不敢再私用。完善体制内监督,重要的还在于震慑效果的实现,要把公车违纪违法与违犯者的考核、评定、晋升等关联起来,将公车滥用的违犯成本大大提高,从而减少公车腐败现象。
3.拓展公众监督渠道,确保对公车监督到位。
公车腐败的遏制,仅仅依靠党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社会群众的监督,时效性最强、范围最广、成本最低。这里的社会公众监督,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人民群众的自发监督、举报、信访,也包括社会中的第三方组织,如媒体、社会团体等对情况的报道、反映、影响,还应包括人大、政协及其代表、委员等履行自身职责等方面。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行驶在公众视野下的公车来讲,其腐败现象是很难藏身的,但为何就难以根除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公众监督的渠道不畅,职能部门对群众举报情况不重视,存在隐而不报、报而不查、查而不办、办而不严的现象。拓展公众监督渠道,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设立与政府政务公开相连接的多种群众举报通道,包括电话专线、电子信箱、手机短信、意见举报箱等,与监察机构建立直通式联系,并通过设立相应的奖励和情况反馈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车监督之中。在开展遏制公车腐败等工作中,要邀请人民团体、群众代表积极参与监督检查工作。二是保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渠道畅通。有些地方公车腐败事件发生后,当地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却受到压制,使许多事件不能被公之于众。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公民的监督权利,也是包庇违法违纪的行为。因而,要进一步规范和适当放开新闻媒体的舆论权限,使公众的声音能够畅通地表达出来。三是畅通人大、政协意见表达渠道。人大、政协主要通过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议和审查,对超额度、超标准、超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询问和质询,监督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进行依法依纪处理。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政干部思想认识水平。
从思想上建党是我党的特色,也是我党的优势。一个党员、干部的腐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堕落和政治动摇开始的,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并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利益观,促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培养锱铢必较、克勤克俭、重视效率效益和干净做事、廉洁奉公的作风。一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文件精神的学习。强化党政干部对规范使用公车行为重要性的认识,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二是举行签订廉洁承诺书活动。承诺书中要包括不参与违规使用公车的内容。对配车超过规定标准,讲排场、挥霍公款、以公济私、横行霸道等行为予以惩处警示。三是加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公职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在公职人员中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正确的职务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抵制力,破除陈规陋习,在公车使用中树立规范使用光荣、私用滥用可耻的观念。
5.借鉴国外公车管理先进经验,坚决遏制公车腐败。
每个国家都会存在公车管理问题,世界各国在政府行政实践中,已经探索出许多宝贵的、行之有效的公车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应该而且能够为我们所吸收借鉴。对于公车改革,国外的普遍认识是,公车改革不但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还有利于政府部门建立清廉高效的形象。所以,在世界很多国家,政府公车的规范化管理普遍受到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公车的配备和管理都有严格的规定。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务车只限执行公务时使用,不得以任何名义私用,未经授权私用公务车将受到惩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使用公务车的权利、扣除一个月工资甚至开除公职。美国政府公车数量受到严格控制,联邦政府一个上千人的部,公务用车往往只有几十辆,州政府的公车数量也不多,不少市政府可能只有几辆甚至没有一辆公务车。买车费用属于政府的财政预算,需同级议会批准了才行。联邦总务署开发了公务用车管理信息系统,与定点加油站和修理厂联网,实时获取车辆行驶里程、加油数量、维修项目、费用支出等信息,政府部门应把相关数据公之于众,防止驾驶人员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其他国家的做法,如德国的公车私用要收费,法国的用车需交证明,芬兰的上下班用车需纳税等应对我们有所启发。[论文网 LunWenData.Com]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134656.html下一篇:浅析我国的公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