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吗

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吗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导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但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思维误区:将 “城乡一体化”等同于“城乡一样化”。实际上,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混同,将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明晰“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的内在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
论文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一样化,本质区别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以来,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思维和实践误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事实上,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一、将“城乡一体化”等同于“城乡一样化”的现实表现及其认识根源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一些地方将城市建设的一些做法不加区别地照搬照抄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城里有的,农村也一样拥有,机械、僵化地地追求消灭城乡差别目标,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其结果是农村多了几条和城里一样的大路,多立了几幢漂亮的高楼,而农民的生活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做法,把内涵丰富的“城乡一体化”异化成了视觉效果上的“城乡一样化”。 前总理朱镕基在某省考察时曾感叹地说;“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这种建设思维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形似而神不似,只是简单地追求外观的一致性本质区别,而忽视了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具推广性。长期来看,这种建设方式不仅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上述将“城乡一体化”等同于“城乡一样化”的现实表现,其深刻的根源首先在于理论层面上未能清晰地把握城市与乡村的内在差异。实际上,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不同功能和结构的空间概念,各自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混为一谈。概而言之,城市是个历史范畴,它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确切地说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才出现的。它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1] 农村作为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以农业人口和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其的解释是: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城市与农村之间,从地域上看,属于不同的空间范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布;从产业上看,它们又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分工。城市与农村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两翼,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存在城市代替农村或者农村替代城市的问题。城市与农村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城、乡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
  其次,将“城乡一体化”等同于“城乡一样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实践中“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中国论文网。有些地方官员为了突出其政绩,不考虑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发展上的区别,盲目地造城建镇,脱离经济基础去变农村为城市。认为把农村建设得跟城市一样,就是城乡一体化了,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大量占用农民耕地,大兴土木,结果只是多了几项“面子工程”,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改善,反而部分人因缺乏相应的失地保障生活变得更加贫困。这显然有悖于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与价值取向。
  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并不是要让城市消灭农村,也不是用城市取代农村,更不是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进程,而是用新农村取代旧农村,“城乡一体化”绝不是“城乡一样化”。这一发展进程,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出和谐社会的要求本质区别,而不是片面理解、以偏概全、急躁冒进、盲目蛮干。将城市建设的相关做法机械地套用在农村的发展中,不仅会弱化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支持,而且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追赶陷阱”之中,从而使社会的固有潜力不能在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下得到充分发挥。
  二、“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多维的区别
  当两种相似的事物作比较时,它们的不同点便是区别。“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单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只看现象,而忽视本质。“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无论是在深度层面还是广度层面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
  1.二者的内涵不同
  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甚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2]
  城乡一样化就是城乡面貌和建设标准的一样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样化,城乡差别消失,“城市像农村、农村更像城市”。
  2.二者的特征不同
  城乡一体化的特征表现在:(1)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它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变城乡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的渐进过程。在不同的地区,这个过程的侧重点与进展时间均有差异。(2)城乡一体化是要把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方面。(3)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城市反哺农村,农村支持城市,形成城市与农村的协同配合机制。(4)城乡一体化实施的前提是承认城乡差别的存在,城与乡在实现一体化后仍然保持各自的特色,但这时的差别已不再是差距。
  城乡一样化的特征表现在:城乡一样化是乌托邦,目前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在城乡一样化的情境下,城乡之间的空间界限变得模糊,城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差异消失,城乡资源统分统配,城乡居民都成了“市民”,平等地享受国民待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高度一致。此外,城乡一样化漠视城乡差别,旨在从形式上消灭城乡差别。马恩在论述其共产主义理论时,曾提到过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3]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4]
  3、二者生发的语境不同
  城乡一体化生发的语境是生产力水平、经济全球化、后现代文明、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它的发展进程是由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再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它是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性发展”,造成了我国城乡差距的拉大,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本质区别,我国开始尝试城乡一体化建设,北京、上海、苏南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乡一样化是在共产主义的语境下才有可能发生的。在共产主义社会环境下,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部门发展,城乡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城乡一样化是一种非常态下的城乡关系发展模式,只有在实现了共产主义以后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的一样化。
  因此,“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是有着质的区别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其实质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局面,逐步实现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辨别“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差异的现实意义
  走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的认识误区,承认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对我们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以特色塑造为主题,科学、合理地规划城乡建设,将城乡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从而促进城乡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1.强调城乡差异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与凸显城乡各自的特色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与农村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但是,作为不同的子系统,城市与农村又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利益也并非是协调一致的。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应综合考量城乡实际,凸显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城乡特色分区来从现实博弈中寻找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契合点。
  为此,“城乡一体化”建设应该着力更新思想观念,“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农村在发展改造的同时应保留自己的特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等边缘地区只有通过强化自身特色,认清城乡的本质差别,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的效率,提升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新城建设也要注意建出自己的特色,以承载力为基础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缓解城市人口与环境压力,同时为农村地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核心区建设要强调集聚性、功能复合以及包容性,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乡一体化应按照“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的要求去推进建设,谨防在一体化建设中农村被城市“同质化”中国论文网。
  2、强调城市包容性发展本质区别,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APEC人力资源会议开幕式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逻辑延伸就是包容性发展,[5]包容性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了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城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有了更好的条件让农民融入城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世界人居日献辞中也曾指出,城市对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也让我们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去寻求一条整体发展之路”。[6]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主要体现在它的辐射效应上,其带动机制主要有财政、就业、资本、信息和制度带动。这种带动首先就体现在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上,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其次,这种带动还体现在对农村产业的带动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部分城市产业开始向农村转移,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再次,这种带动还体现在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城市的高素质人才、技术以及资金向农村的输送提升了农村的发展能力,同时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农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了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靠拢。
  3、强调乡村关联性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乡村的产业承接与功能放大作用。
  城乡一体化必须要靠城乡双向互动,城乡共同努力,最终才能走向一体。因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其动力也来自于城乡两个方面。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除了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农村自身也要加强其内生动力。农村要发展,不能仅靠城市“输血”,还要学会“造血”。
  随着城市产业机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一些技术含量、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产业会逐渐向农村转移,同时,城市的产业升级也加大了对资源、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农村要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与自我创新能力,做好对城市转移产业的承接。城镇化就是实现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的最佳途径,城镇通过资金、技术以及其他服务的转移、扩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务工经商人口集聚的中心和村民传统生活方式转变的中心,从而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发展机遇与城市趋于一致,农村的功能放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要更紧密联系城市的发展定位,准确把握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动态本质区别,加强与城市发展的契合度。在对城市的动态把握的基础上,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的副食品基地与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圣地,使农村成为疏散城区人口、减轻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等压力的腹地,从而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支持和配合服务功能。
  总之,“城乡一体化”绝对不等同于“城乡一样化”,各区域不同的地理条件、人文条件和历史因素所形成的城乡关系,均具有促进和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不同城乡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城乡一体化不仅不能一样化,一体化形式还应该多样化。表现在一体化形式上可以有区域城乡一体化,部门经济一体化,行业经济一体化和产品生产一体化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早日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结 语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只有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意义,从思想上走出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统一思想认识,妥善处理好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均衡性和公平性问题,才能把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各项精神和措施落实到位,才能以新的发展理念、好的发展思路和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7页.
[2]景铺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
[3]邓丽君.城乡一体化之我见[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2期.
[4]宋劲松,刘洋.土地开发权:城市规划的法理基础[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6.
[5]解平.贫困地区实现包容性发展要做好“四篇文章”[Z].[Online]Available: ,2011/03/10.
[6]安南.世界人居日献辞[A].见:提高城乡联系与协调经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C].http://www.upo-planning,org/detml.asp? articlelD=219,200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3252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