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基于贫困的含义及其测定的演进视角看我国贫困

基于贫困的含义及其测定的演进视角看我国贫困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导读::贫困研究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贫困的含义及其测定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贫困含义和测定研究的深入,推动减贫战略和措施选择。到目前为止,从贫困含义所反映内容看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本文主要基于贫困含义及其测定演进的视角,察看我国在贫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贫困问题就困扰着我们,可以说贫困是迄今为止在各种社会形态中一直困扰我们的一种常见社会现象。贫困给我们社会、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因此,根除或者减少贫困成为历史上每一个国家努力的目标,同时,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马歇尔(Marshall 1925)认为研究贫困的原因,就是研究大部分人类生活下降的原因。
  贫困一般来说我们能够直觉感觉到,但是很难给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 “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贫困的含义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贫困的含义在不同社会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关于贫困的含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从一开始贫困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扩展到把个人能力和权利纳入贫困的含义之中,而贫困的测定方法也随着贫困含义的研究而改进。同时,我们对贫困含义和测定研究的深入,推动着减贫战略和措施选择。
  一、贫困含义的演进
  什么是贫困?人们基本上直觉感觉就是缺吃少穿,但是,很难给一个准确科学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Samuelson 1992)在其著作《经济学》中就表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英国学者奥本海默(Oppenheim, 1993)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定性,并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在经济学领域,英国学者朗特里(Rowntree, 1901)最早给出了较为确定的贫困定义,他在著作《贫困:城镇生活研究》中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存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自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以来,对贫困概念的界定和度量方法的研究在不断深化,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在积极探索更适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具可操作性的贫困概念[1]。不过到目前为止,可以根据贫困含义所主要强调内容以及历史演进过程分为三类: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分类就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本文重点分析第一种分类。
  (一)收入贫困
  收入贫困是从经济层面定义的,主要指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匮乏。收入贫困是对贫困最直观也是最广泛应用的定义,因此对收入贫困的度量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较早从收入角度定义贫困的是本杰明·西伯姆·朗特里(Seebohm Rowbtree),1901年,他出版了一本贫困研究的专著——《贫困:城镇生活研究》,在这本书中对贫困进行了较早的定义,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2]。”他还通过估算英格兰约克市这一特定环境中毕业论文格式,“获得仅够维持体能所需的最低必需品”要求的预算,得出了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货币量。通过这种方法确定20世纪初英格兰的社会贫困线。该研究之后,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从收入的角度来解释或定义贫困的。其对贫困含义的界定基本上是从收入角度界定的,主要定义如下:“贫穷是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贫穷是指相对较少(收入)的一种状态”;“贫穷是指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落的生活程度”;“贫困是指经济收入低于当时、当地生活必需品购买力的一种失调状况”;“贫困是因无适当收入或不善使用(开支),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以及改善健康条件和精神面貌去做有用工作的一种社会状况”等等[3]
  因为收入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由于收入易于统计、测量和监测的优点,从收入的角度定义贫困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定义,收入贫困也已成为各国减贫战略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与此定义相关的减贫战略的重心亦即如何通过经济增长来提高人均收入的水平。不过,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从支出的角度测定贫困更加合理,因为他们认为有时,调研时很难获得准确的收入数据。
  (二)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是指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的不足,即挣钱能力的缺乏。这种能力包含甚广,主要有:机会的识别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获得公平待遇的能力等。能力贫困的主要贡献者是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在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阐述了他的能力贫困的概念。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缺乏,在他看来,贫困的真正含义是指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阿马蒂亚·森认为,能力意味着人们享有的使他们可以过他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很大自由,如在社会中的作用、良好的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以及寿命(Sen 1999)。他认为支持以能力界定贫困的理由如下:(1)贫困可能是以能力被剥夺为特点的,因为能力从本质上讲是重要的,而低收入只有手段上的意义。(2)低收入不是对能力剥夺的唯一影响。(3)收入对能力的影响因社区、家庭和个人而有所不同[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从人类发展角度界定贫困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他采用了几种测定方法,包括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其中人类贫困指数与从能力角度定义贫困关系紧密。
  从能力角度定义,主要考虑到有时家庭收入和支出并不能反映人们在营养状况、教育成就和状况所展现出来的福利上。可以说,收入对家庭人员的改善是很重要的,但收入不能普遍地或有保障地改善人民总体福利状况。在分析社会公正时,个人的利益(即个人有实质性的自由去选择她或他认为有价值的生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讲,贫困必需被视为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这是判别贫困的标准。从能力角度出发,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下的含义: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当然,此处对“最低生活水准”的衡量已不仅仅包括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因素,还要包括医疗卫生、预期寿命等社会福利的内容。至此,对于贫困的界定已经从单一地关注收入低下,经历了关注资源匮乏的阶段,发展到重视能力的缺乏和被剥夺,而减贫战略的重点也相应从原先的单纯强调国民收入增长扩展到包括延长寿命、提高读写能力、增强健康等内容。
  从能力角度定义贫困并不意味着对从收入角度定义贫困这一观点的否定,因为收入缺乏可能是对一个人能力剥夺的首要原因。“能力贫困”比“收入贫困”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和更高层次的视角免费论文下载。而随着森所强调的能力和作用逐渐成为贫困问题分析中的主要范式,能力贫困概念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减贫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按照森的观点,以收入指标衡量的贫困是工具性的贫困,对贫困的实质性衡量必须使用关于能力的指标。所以,消除收入贫困固然重要,但这不应成为减贫的终极动机,关键是要提高人的基本能力,比如享受教育、医疗保健、社会参与以及政治权利等,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一般也会扩展人的生产能力和提高收入的能力。
  (三)权利贫困
  权利贫困则是指社会成员应享受的政治和文化权利的丧失。这种权利主要是发言权和政治权利,权利贫困常被描绘成无权无势的感觉,这也是贫困最根本的特征。实际上权利贫困主要表现为资源匮乏或机会缺乏。阿玛蒂亚·森不仅在能力贫困的理论和方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创立了权利贫困理论和方法,集中反映在他的两本著作中,即《贫困与饥荒》(1981 )和《 饥饿与公共行为》(1989 )。在这两本著作中,他首次使用“权利方法”研究贫困与饥饿问题,并从权利方法的视角将贫困和饥饿视为“权利丧失”的结果[5][6]。阿玛蒂亚·森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收入层面,而应该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对贫困关心应该更注重绝对贫困,即对穷人福利的关心,而不是相对贫困,即对穷人与其他人收入差距的关心。进一步讲,森认为毋需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权利的缺乏或者其他条件的不足造成的。贫困绝不仅仅是收入低下的外在表现[7]。一些社会学家从不平等的角度展示了对权力贫困的关注,如以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者,他们在关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理论中认为,社会不平等的实质即社会资源或包括财富、收入、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在内的有价值物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等分配,而处于社会下层的贫困群体正是上述社会资源的匮乏者。英国社会学家汤森(Townsend, 1979)指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
  

  权利贫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贫困,其对贫困定义的角度,已经转移到精神和政治层次。当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应该更加关注穷人的权利贫困,只有这样穷人才能够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决策和活动中,这样穷人才能真正脱离贫困。
  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三者是从不同角度对贫困进行了定义,三者并不是替代和对立关系毕业论文格式,而是互补和互动的关系,把三者联系起来进行测定贫困,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贫困进行刻画,有利于我们全面解决贫困问题。这三者关系是,收入贫困是贫困的表现形式,能力贫困是贫困的直接原因,而权利贫困则是贫困的社会后果。收入贫困可以导致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如一个还没有解决温饱的人是没有能力接受更多的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也不会有热情参与政治生活;同样,能力贫困可以导致收入贫困和权利贫困,如一个文盲和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人是很难摆脱物质贫困状态的,也不会有热情参与政治生活。从正面来说,一个收入水平高的人一般说来,也可能会有更高的挣钱能力和社会政治地位。能力高和有社会地位人可能更能容易摆脱贫困和获得政治权利,即一个有能力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也不可能是贫穷的,或者较容易摆脱贫困状态。
  综上所述,早期的贫困含义将视野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新近的贫困含义则把个人能力和权利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来度量贫困。随着学者对贫困认识和研究的逐步深入,贫困的含义也从早期只注重绝对贫困,而到现在转变为注重研究相对贫困以及贫困深层次特点。因此,贫困的定义也向多层面的方向扩展,如长期贫困和短期贫困、排斥和脆弱性、发言权等概念。可以说,贫困的研究是一个多层次,动态的过程。对贫困多角度的刻画,也深刻影响着贫困测度方法以及不同减贫措施的实施。
  二、三种贫困的测定方法
  贫困的定义一般和贫困的测定方法和贫困线相互联系,贫困的测定方法和贫困线也是随着贫困的含义以及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收入贫困的测定方法
  最早对收入贫困测定的是朗特里,他在20世纪初,通过估算英格兰约克市这一特定环境中,“获得仅够维持体能所需的最低必需品”要求的预算,得出了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货币量。他通过这种方法确定20世纪初英格兰的社会贫困线为26先令。从中可以看出,贫困线就是满足最低生活标准所需的货币量。收入或支出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被称为贫困人口。利用货币收入或消费额来确定和测算贫困的程度具有较悠久的历史[8]。这种办法现在也为其他国家采用,由此得出贫困线。一旦贫困线确定下来,就可以应用于关于收入或支出的数据测定该国家的贫困状况。大多数分析家认为用支出测定比较合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支出非常容易测定,尤其家庭人均支出更能反映人的福利。测算贫困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大量家庭调查中所含的统计信息,并或多或少无端地将穷人与非穷人割裂开来的做法结合起来。通常用来监督世界减贫进展情况的一种贫困线是《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每日美元”的标准。这一贫困线以几个低收入国家实际采用的贫困线为基础,以1985年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表示,而且指的就是人均家庭支出。“每日美元”的标准是迄今为止进行贫困国际比较的重要尺度之一。2008年,世界银行把原先的1美元贫困线标准修订为1.25美元。在世界银行中文网的《世界银行发布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最新贫困人口测算数据》一文指出,“该贫困线是评估极端贫困的一个很好的标准,因为它是全世界10-20个最贫困国家的平均贫困线。该文又指出,“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2美元中间贫困线(2005年价格)更适用于中等收入国家”。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它没有区分暂时贫困和长期贫困;它只评价了通过市场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它没有考虑支出在家庭内部的分配等等。
  (二)能力贫困的测定方法
  能力贫困测定方法可以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用的人类贫困指数,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人类贫困指数侧重于人类贫困的三个方面:寿命、读写能力和生活水平。寿命用40岁以前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来测定,读写能力用读写能力的成人所占百分比来测定,而生活水平则用获得医疗服务的居民的百分比、获得安全饮用水的居民的百分比以及5岁以下营养不良的幼儿的百分比三个指标来测定。尽管这种方法,各方面的信息都非常有用,但是汇总成一个指数却提出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主要是汇总是丢掉一些与政策相关的信息外,还要求随意选择权重,主观性太强[9]
  (三)权利贫困的测定方法
  权利贫困测定方法主要是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该方法是通过调查问卷征询人们对什么是贫困的看法,是完全没有预先安排、交互式的、定性式的,主要是让人们自己描述他们所说的贫困是由什么构成的。参与式调查法可以设置一些,有关穷人的政治权利的问题,通过此检测穷人的所获得的权利状况。1990年以后,世界银行开始要求每一个国家都做一个贫困评估,而这些贫困评估从1993年开始采纳参与式调查方法。参与式贫困评估从世界银行所采用的其他分析工具中汲取了一套办法:旨在获得客户反馈的收益评估,让利害相关者参与以帮助迅速摸清某个地方性具体问题的参与式乡村评价。如此说来,参与式调查可以丰富我们对贫困的理解,并促使政府采用穷人认为对他们有利的行动。这也是贫困含义扩展的后果,不过这种方法很难对权力贫困做精确的评估。
  三、从贫困含义及其测定的演进看我国贫困问题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民族多而复杂,地域差异较大,因此,贫困问题也多种多样。自建国以来,我国在贫困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中国发展报告2007》公布的数据称:1978—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共减少了2亿多人。世界银行充分肯定了中国脱贫的巨大成就。但是,在贫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在贫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贫困线制定过低
  我国长期以来有两个贫困线: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后者指高于绝对贫困线但收入依然较低的人口,又称为低收入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的群众,得到政府的帮助是不同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贫困线经过13次调整毕业论文格式,从1985年调整到2009年的1196元。按照2008年标准,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存量为4320万人,其中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147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为农民人均纯收入786元至1067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2841万。2008年后,“绝对贫困线”和“低收入人口线”这两条线合二为一,即统一为1067元,按照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4.6%,这意味着原来的2841万“低收入人口”也将享受国家扶贫政策。
  不过我国贫困线与世界银行所制定贫困线差距较大。世界银行2009年4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中国仍有2.54亿人口每天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2008年世行已将贫困线标准从每天1美元调到1.25美元=8.5元人民币)。即使2009年,我国提高扶贫标准到人均纯收入为1196元,中国生活在贫困线的约有4007万人,我国目前的贫困线就是按照每天一美元的标准,贫困线约为2300元,与目前的国际贫困线差距约有1倍。这样制定出来的贫困线,容易低估贫困人口,这也是我国计算出来的贫困人口与世行计算出差距如此大的原因。
  我国贫困线过低导致农民可行能力和社会经济权利的缺失。可行能力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一个人免受痛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等,可以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以及能够识字、有尊严地生活的自由。人们在所处的社会条件下拥有多大的可行能力,去享受他们根据自身的理由而珍视的那种生活,阿玛蒂亚·森把它称作实质自由。比如说,失业者有资格得到救济,收入在最低标准线以下的人有资格得到补助,每一个孩子有资格上学受教育等。贫困线标准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公共福利、因病返贫和子女享受教育的困难,这些都是实质自由缺失的必然。社会经济权利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公民享有社会经济权利意味着公民有权分享稀缺的社会资源或某些特定商品如医疗和教育。与民权和政治权利相比,社会经济权利结合了自由与能力两种属性,它使公民不仅具有做某事的自由,而且也具有了这样做的能力。贫困线标准低,实质上意味着公民自由和能力的丧失,社会经济权利的微弱。
  (二)经济增长没有很好的解决公平和贫困问题
  认为贫困就是收入低或者缺少商品的人,会认为通过经济增长提高人均收入是一种可行的减贫战略。可是,有时在一个国家,穷人不一定从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扩大中得到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好处。我国目前就处于这种状态,虽然每年,我国经济以每年平均约9%的速度发展,可是贫富差距也在拉大,2009年基尼系数已达0.47,已超过国际警戒“红线”0.4的标准,正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同时,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对我国的贫困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存在经济发展中的高速贫困,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就业水平和下层劳动者收入水平下降而产生的贫困。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的贫困就属这种类型。其中对此分析比较好就是库兹涅茨,他呼吁注意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直接的关系。他的观点是:农业占主要地位的经济开始时收入平等,人均收入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一部分居民转入其他部门,不平等增加,但是平均收入也提高。一开始,这会造成不平等加剧,但随着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脱离农业,但平均收入增加。我国目前就处于一种经济增长与不平等之间倒U字曲线。
  (三)权利贫困无法解决
  贫困不仅包括物质的贫困还包括权利的贫困,由于我国在社会法制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制不健全,法院独立性较差,行政干预执法等等,穷人的一些权利无法保障,即缺乏发言权和政治权利,表现为无权无势的感觉,尤其是当前办事很多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完成的。而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贫困人口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有时还损害了穷人的权利。
  (四)农村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
  

  2008年农村人口为7.2135亿,占全国人口的54.32,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农村这种教育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创造收入的能力,同时农村在技能培训方面欠缺,这也制约着农民增加收入。在农村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由于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教育水平不高,而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教育水平对子女的健康有极大的积极影响免费论文下载。因为母亲通过教育能够获得和处理对子女的信息。农村在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这样农民的身体健康无安全保障,尤其许多研究表明,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农村孩子上学的出勤率和学习成绩。由于农村收入较低,农村的人口投资教育、医疗卫生、技能培训等方面能力培养的资金较少,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能力培养成为一个问题。一个人的能力是其以后获得收入的重要保障。而由于贫困不能进行能力投资培养,这样就造成其以后获得收入能力降低,其就陷入了一种贫困——能力的恶性循环。
  (五)贫困人口承受风险能力差
  一些研究表明,穷人经常对收入风险和波动担心,即常常表现为一种脆弱感。穷人在对市场波动、季节和危机如何影响他们的福利的描述中赋予贫困这样一种理解:贫困不仅是一种一无所有的状态,而且是一个人仅有的一点东西也很容易失去。穷人之所以受风险的伤害,是因为他们缺乏充分保护自己不受风险打击的手段。如果出现意外事件,穷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资产去解决问题,而即使拿出资产解决,也会使他们进一步陷入贫困之中。我国农村家庭经常出现“因病致贫,因孩子念书而致贫”,就是贫困人口承受风险能力差的一种表现。
  四、从贫困含义及其测定演进看我国减贫措施的选择
  (一)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制定贫困线
  2008年后我国对全国实行统一的贫困线。事实上,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样,再加上各地价格水平也不相同,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可能在一些地方,可以基本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可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东部沿海,这1196元很难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价格水平不一样,如果我们以1196元作为全国统一的贫困线,恐怕欠科学。各地经济发展不一样,让各地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贫困线,他们可以根据各地价格水平来确定贫困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就高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可以低一些。有些地方经济发达,贫困线可以与国际接轨,如果按照欠发达地区制定贫困线,有可能在发达地区还是处于贫困状态。而有些地方落后,价格水平低,可以制定较低贫困线。这样制定出的贫困线可以使更多人得到帮助。由于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还较大,短时期内贫困线还难与国际接轨。
  (二)发展经济兼顾公平
  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源泉。但是,帮助穷人的政策应当研究如何提高增长率,又促进公平,或至少应当研究如何采用适当的政策来减缓导致不平等的增长。虽然说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还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公平问题,并不都是经济增长造成的,经济增长只是把“蛋糕”做大,而这块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增大的“蛋糕”如何公平地分配,并不是经济增长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其他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和体制因素,应该主要靠建立有效地纠正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上产生偏差的宏观调控体系。不然会造成贫困的人越来越贫困。
  (三)加强民主选举,让贫困人口更多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决策
  最近研究说明中间选民在高度不平等的民主社会中为何能通过选举带来更多的分配政策,尽管要付出增长放慢的代价(Persson和Tabellini 1994)。这说明让穷人通过民主选举,登上政治舞台,有更多的发言权,对于促进分配政策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穷人非常了解他们的状况和他们的需要,可以为旨在使他们过得更好的政策和项目设计贡献力量。
  (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医疗和教育是减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穷人收入的重要手段。 “改进穷人的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舒尔茨,1190) 可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注重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理应成为治理贫困的首要选择。提高农民的能力,教育是根本,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为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资。其次,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使不能继续升学的青年农民有机会系统地掌握有关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最后,从提高女性的素质入手,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男性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毕业论文格式,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劳动者中的主要力量以及儿女主要监护人,所以,开展农村妇女保健和农村家政方面的科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以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在母爱中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有修养、有文化、心理健康的农村青少年。
  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近来国家在农村的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农村居民医疗补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等,但是这些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才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完善。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贫困人口才有安全的生存环境。
  (五)加强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保险和信贷体系建设
  要抵消危机对穷人的影响,政府必须提供安全网来缓冲冲击,保护穷人改善自己状况的机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维持穷人基本生存权的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公共保险制度建设,这是穷人抵抗风险的安全网;三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信贷支持,这是增强穷人抵抗风险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结束语
  总之,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它不同的内涵,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和消除贫困。贫困和公平、权利以及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如图1。收入贫困是贫困的表现形式,能力贫困是贫困的直接原因,
  图1 贫困、收入、能力、权利、公平恶性循环图
  图1 贫困、能力、权利、公平恶性循环图
  而权利贫困则是贫困的社会后果。收入贫困可以导致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能力也可以导致收入贫困和权利贫困。贫困导致了权利不能保障和不公平。不公平的分配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即相对贫困,而贫困的人越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贫困的人的权利更没有保障,权利无法实现,也就不能在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获得财富,如我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快,但是,由于享受这些增长财富的权利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而贫困的人没有享受的权利,或者有权利但是无法保障实现。贫困的人无法投资于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费用,也就造成了贫困的人能力差,能力差也就造成了更加贫困。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收入贫困问题,在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贫困问题,需要我国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分配体制建设、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能力培养、保险和信贷以及贫困人口政治参与权方面。

参考文献:
[1]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18-25.
[2]刘纯阳,蔡铨.贫困含义的演进及贫困研究的层次论[J].经济问题,2004,(10): 5-9.
[3]高云虹,张建华.贫困概念的演进[J].改革,2006,6:25-29.
[4]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1.
[5]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6]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10.
[7]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8,(2):69-74.
[8]郭熙保,罗知.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38-43.
[9]黄态岩.国外经济热点前沿(第四辑)[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2-10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3252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