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后勤的契约化管理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关系
论文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契约化管理模式。总务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服务实体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必须对甲乙双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双方关系。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单位从行政管理序列中分离出来,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契约化管理模式。成立总务小机关作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后勤运作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服务实体作为乙方依靠自己优质的服务获取合理增长的收入,适应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甲乙方关系协调、融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顺畅,后勤服务才能到位。
一、甲乙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科学定位
总务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企业签订契约,建立甲乙方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对甲乙双方在高校后勤体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学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1.规范契约关系,摆正双方位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重组后勤机构,把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把资源分配、监督、考核部门和资源使用部门分开,形成甲、乙方。甲方通过合同方式加强对乙方服务项目的管理。从甲、乙方的定位可以看到,甲方和乙方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委托与被委托,发包与承包的关系,两者在职位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甲、乙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注意把甲乙双方的联结点放在合同和契约上。乙方工作的重点是根据所签订的协议或合同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甲方工作的重点是对乙方完成任务进度、服务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甲、乙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2、机构职能分开,分清工作职责
甲方是代表学校处理后勤事务,属于学校行政管理机关。在处理甲、乙方关系时,重点应该通过制定后勤改革政策进行调整。创造一个适合乙方发展的环境,增强乙方的竞争力,引导乙方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使企业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一般来说,甲方职能主要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后勤发展规划、年度后勤工作计划等。组建由师生代表组成的监督检查机构并使之开展工作;协调学校与政府及社会等关系;协助乙方处理校内职能部门及院系关系;主持房改办、绿化办、爱卫会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和房地产管理等。乙方主要职能是: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坚持为学校教育、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实现“把优质服务搞上去、把服务收费降下来”的目标。发挥后勤人才和资源的优势,发挥规模经营效应,立足校内,开拓社会市场,开展特色服务、教育服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求壮大、求发展。
3、正确对待分工,明确双方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办后勤,学校办社会,形成庞大的、封闭式的后勤结构,这样的后勤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一分为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甲、乙方的出现是符合高校后勤改革客观规律的。后勤工作质量的好坏,与甲乙双方都有关。实践证明,乙方服务水平的高低,反映出的是甲乙双方的工作水平,乙方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离不开甲乙双方的互相监督、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由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就要求甲乙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互相配合与支持,达到“双赢”的效果,相反就走进两难境地,甚至造成后勤改革的倒退。
二、当前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改革步伐加快,思想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的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做自主经营的公司,仍然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独立能力不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以学校稳定和后勤职工为借口,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后勤管理处有甲乙方的契约关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着不完全按甲、乙方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来对待,后勤实体难以逾越学校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难以有效引入竞争机制和提高运行效率。
2、剥离尚不规范,权责有待明确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后勤集团是从高校“剥离”出来的,其本身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没有取得主体资格的财产特征。这部分资产是“划转”还是作为投资均无法律依据。后勤服务中心(集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后勤已经完成了从行政组织到经济组织的转化,但实际上,这种分离仅仅是为后勤组织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建立了一个平台。
3、后勤人才奇缺,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后勤队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后勤中分离出来的后勤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奇缺,难免在校内不但没有开辟一些市场,还丧失了许多市场,更谈不上在校外开拓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壮大后勤经济实力。反过来,没有经济实力或经济实力弱的后勤,举步艰难,很难提高服务经营的档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学校率先开展,后勤实体逐步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职工丢掉了长期以来“吃皇粮”的铁饭碗,但是学校其它院系及处室一般职工并未触及到实质问题,因此后勤实体职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员安置上难度比较大。
三、高校后勤契约化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
甲方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必须维护学校利益,加强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并能根据管理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管少、管活、管好”,以保证备种服务工作目标的实现,充分保障后勤集团经营的自主杈;作为企业运行的乙方必须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企业,更不能把盈利作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是这样,需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形势下,甲方要树立为乙方服务的思想,在做好宏观规划、目标管理以及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同时,也要热心地为“剥离”出去的乙方做好服务工作,要深入了解和体谅乙方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共同帮助他们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为乙方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乙方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乙方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市场的特殊企业,应树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优质服务占领学校市场和社会市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校内后勤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有立足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
2、讲求经济效益,确保社会效益
学校后勤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服务。由于后勤的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也要求有相应的经营收入来补足事业经费的需要。但是高校后勤是培养人的地方,讲求社会效益更要放到提第一位。任何损害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可取的。在由“福利型”服务转向有偿服务的过程中,价格是一个突出的敏感问题,它体现了高校服务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利益的调整。在这个目前社会服务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高校需求的情况下,高校服务实际上处于垄断状态。价格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勤的服务形象。而且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后勤管理部门要有严格的经济核算,加强价格检查和监督,关注管理盲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机制的市场化不是完全商品化,高校后勤改革成效的目标尺度是甲方有权不越权,乙方有利不唯利,脱离了这个标准和条件,改革就失去了意义。
3、完善运行机制,理顺双方关系
鉴于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作为学校直接与乙方打交道的甲方,理解、支持、积极帮助乙方发展壮大,就成为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尊重历史、相互理解、加强沟通。甲方具有管理职能,没有经营职能,不能直接参与后勤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能滥用职权成立小实体,搞第二后勤,变相参与后勤经营活动。双方是后勤服务的契约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当后勤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确定以后,乙方有自主经营、独立运作权利。甲方则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跟踪服务上。乙方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应该看到主动地把各项后勤服务工作搞好,使师生员工满意,使各级领导放心,这才是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才有利于后勤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湘玉.普通高校后勤管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志斌.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及实用规范制度全集〔M〕.北京:华夏音像出版社,20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3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