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务会计
一、引言
财务报告粉饰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用编造、伪造等手段改变报表数据,有意图地传递虚假会计信息,是一种人为操作手段。在当今,非常普遍且具有一定危害性,财务报告粉饰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会计信息失真,给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错误判断。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相关机构及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等,他们通过财务报告或了解企业投资价值,或掌控偿债能力及发展前景,但若企业财务报告经历粉饰,则背离真实可靠性,歪曲了使用者的客观判断,进而做出错误决策。那么,财务报告粉饰动机是什么?作为信息使用者的我们该如何解读财务报告?
二、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
财务报告粉饰往往出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压力,企业内部压力主要来源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经济利益与工作业绩相关的压力和内部员工个人发展及价值实现的压力;外部压力主要源于投资者决策,债权人评估企业偿债能力、证券市场上市及避免退市的压力等。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企业内部业绩考核的需要。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往往会通过财务报告中的一些指标来反映。例如,相关利润完成率、投资回报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都是可以反映业绩的重要指标;另外,应收账款中有多少还未及时收回的款项,产生坏账的可能性,资产的流动性也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存货中有多少库存积压,是否存在腐烂变质的风险,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工作的成效。可见,基于业绩考核的财务报告粉饰是最常见的动机。
(二)税负减少的诱惑。所得税是企业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增额和调减额,将会计利润调整成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相对应的所得税税率,从而得出应纳所得税额。因此,有些企业基于少交税或推迟交税等目的,往往会钻税法的漏洞,虚增成本,做低收入,从而将利润虚减,减少税负,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因此,基于偷税、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会采用粉饰手段。也有的企业为了减少股利,故意调整企业资产配额,将应付股利挪作他用,侵占所有者权益,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但企业管理层仍会为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当然也有的企业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等考虑,不惜采用虚构利润,调增所得税,以获取债权人和投资者信心。
(三)资金筹集的需要。企业资金筹集有两种来源,分别为债权人和所有者。当企业面临发展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时,往往会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利用财务杠杆效应,通过包装财务报告,获取债权人(包括供应商及金融机构)足够信任,从而筹得所需资金;二是通过粉饰财务报告,塑造企业优良的业绩形象,积极争取上市及配股,以获取更多的股权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因此,那些经营业绩不佳,财务状况不理想的企业往往会出于此类动机进行财务报告粉饰。
(四)证券市场上市及退市。《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规定:企业必须三年赢利,且经营业绩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审批。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用财务包装的方式展示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以争取上市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多的筹资机会,这对企业未来的长期稳步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财务报告看起来经营业绩不那么“完美”,企业高层会通过粉饰的手段让财务报告看起来漂亮。而对于已上市公司,一份漂亮的财务报告不仅可以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也可以增进投资者必胜的信心,证监会也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企业亏损,那么第三年如果不能扭亏为盈的话,企业就会面临被迫退市的风险,这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但是,扭亏为盈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此时,企业大多会用粉饰的财务报告来美化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将其调整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以此避免退市,保住好不容易得来的上市公司资格。
(五)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财务报告粉饰不同于财务报告舞弊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粉饰是企业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正因为法律法规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也才出现了财务报告粉饰。而且国家对财务报告粉饰的惩罚力度不够大,企业相关人员也才会大胆地采用这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财务报告粉饰的手段
(一)借助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现今,资产重组已被大多数企业广泛利用,作为调节利润的“神器”,资产重组能够迅速将企业利润扭亏为盈。常见的手段有:
(1)利用会计报表的时间差,在会计年度末进行重大资产交易,以确认收入;(2)借助非货币性交易手段,在相关公司之间进行不等价交换,以调节利润,达到粉饰财务报告的目的。
(二)人为的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一定自主性。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加速折旧法会使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利润虚减。再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当存货成本逐步上涨时,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将先购入的价值稍低的存货先发出,当期成本偏低,利润虚增,从而达到财务报告粉饰的效果。还有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企业对资产多计提了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净值减少,费用虚增,利润减少,从一定程度上也能认为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
(三)利用“报表时间差”调节利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对于同一笔经济业务,企业可能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选择,进而产生不一样的会计利润,对于急于包装财务报告的企业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无疑是一种手段。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为权责发生制,有些公司会通过与客户协商在会计报表期内签订假销售合同,变更销售收入的确认方式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增加应收账款,次年再以质量问题为由进行退货冲回。更有甚者,虚构客户,虚拟销售,从而虚增销售收入,达到优化财务报告的效果。也有的公司通过合同中先虚抬交易价格,后期再调低价格以补偿客户的方式来做高报告期销售收入,虚增当期利润。还有的企业会从材料的源头着手,通过少记原材料采购数量,从而低估了存货成本,做低存货价格,避免企业库存积压,生产周转欠佳的嫌疑,也有企业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调整中做文章,将收益性支出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或研发支出,费用减少,资产增加,做到财务报告粉饰的效果。对于期间费用,也有通过调低的方法,企业业务招待费,企业的职工薪酬都有一定的计提比例,若在范围内可以税前减免,而超过部分则只能计入税后了。
(四)利用虚拟资产人为调节会计利润。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些待处理资产损益或递延资产项目,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是损失或费用又不具备资产本身的能够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总流入的项目称之为虚拟资产。比如,已不具备生产能力达三年以上的固定资产,三年及以上未收回的应收款项,超出受益年限的长期待摊费用,等等。这些列为资产的项目实际上早已不具备资产的确认条件,企业仍将其挂在资产中,企业管理层为了增加企业的业绩,往往利用这些虚拟资产人为粉饰调节企业的财务报告,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的最终目的。
四、财务报告粉饰的识别
鉴于企业财务报告粉饰的诸多手段的分析,笔者分析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企业的财务报告,用技术手段看穿财务报告的真面目。
(一)慎析关联交易。鉴于企业常利用关联交易来粉饰财务报告,可借助关联交易剔除法来识别。所谓关联交易剔除法,就是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确认后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关联交易收益常常体现在“主营业务利润”以外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账户中,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关联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比重,借以分析企业关联交易的依赖度及存在的必要性;另外,也可以观察交易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格这一基础,是否存在价格的不公允性,从而判断和识别财务报告粉饰。
(二)辨别业绩真伪。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企业存货是否积压毁损,固定资产是否闲置过时,生产车间是否运转正常等现象,如果这些情况的存在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那么或许存在业绩包装的可能。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可疑原始单据,账簿记录判断是否存在已入账的收入未开具发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有无大额退货记录,分析这些退货记录中是否存在年末集中入账部分,从而辨别企业经营业绩的真伪。
(三)关注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粉饰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所以要识别财务报告,虚拟资产项目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将虚拟资产对比正常资产来鉴别,如果虚拟资产波动较大,则企业利用虚拟资产虚增利润的可能性较大,这时应该从源头进行查找,包括虚拟资产明细账、虚增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是否有变动,特别留意增加幅度较大的项目。
(四)透析减值准备。分析财务报告时,不能忽视企业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一般而言,处于盈亏临界点或者面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大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这类企业,我们可以利用与同行业其他行业企业类比,观察其中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存在巨大的差别,若差别较大,则基本可以确定存在异常。
五、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措施
(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应该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将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组成一个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2008年6月28日,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离开了人的能动性作用,无论制定多好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也都无法产生作用。人员素质控制包括了:知人善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对员工的技术进行考核和业绩抽查评分;制定奖惩制度;进行岗位轮换。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并能使之不断得到完善,企业还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增加粉饰难度。从上市公司的挂账虚拟资产,变更会计政策以及用应收应付的手段来看,我国会计制度有待完善。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常常给报表粉饰提供一定的机会。另外,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告行为还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相关监管部门应重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意见,同时也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根据审计报告调整后的有关会计数据。
(三)建立对公司经营者的长效激励机制。激励是企业高管通过支付报酬的形式让被管理者自愿付出,从而满足其利益需求的一种手段。要防范财务报告的粉饰行为,必须转变思路,将关注点从单一的财务报告转为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财务报告粉饰本质上是一种趋利行为,经理层收益和经营业绩相关,就会自发地激励经理层摈弃粉饰,转而关注企业经营,从而削弱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
(四)加强对公司的外部监管。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监控,是抑制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防范手段。通过强化外部的监管,强制性地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入规范和法制的轨道,才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改革相关政策,强化信息披露。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应着力于:政府不干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不单从数字,利润衡量,而应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发,同时要求财务报告的提供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强化信息披露,有利于估计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方向及金额大小,剔除粉饰的影响。同时,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应作为提高市场对有关公司管理当局财务报告粉饰了解的理论依据。
(六)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目前,配股条件只有“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在10%以上”,指标的单一化致使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操纵利润以获取配股权。所以建立货币实物双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尤为必要,它可以综合衡量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公平、公正地确认配股资格,避免因指标单一操纵利润的行为。
(七)加大对财务报告粉饰的惩罚力度。任何法规都要严格执行。同样,加大会计法律对财务报告粉饰的惩罚力度是根本。目前,关键要明确粉饰的严重后果,进而将粉饰行为扼杀于萌芽中。监审中,依法行政,违者必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坚决对责任人追究责任。同时,建立投资者的赔偿机制,当他们面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时,提供法律支持,这也是加大粉饰成本,从根源解决动机问题。
六、结语
综上,通过对上市公司报表粉饰在动因、类型、手段、识别及对策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报告的粉饰行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顽疾。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发展时期,还未成熟,而这一不成熟的表现交织在一起,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提供了机会。财务报告粉饰问题的防范和治理也是一个涉及证券和会计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使公司本身和其管理层、会计人员没有粉饰的可乘之机和空间;规范高管人员行为,改善业绩评价方法,要改革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增加粉饰难度,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通过这些方式,使相关人员不愿意再对报表进行粉饰;最后还要加强企业外部监管,加大粉饰操作的惩罚力度,使其不敢进行粉饰。从而系统性地确保对财务报告的粉饰进行有效的防范。
作者:徐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huijilunwen/caiwuhuiji/106584.html上一篇:完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