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财务会计
公允价值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为我国会计准则所采用,且涉及面日趋广泛,不仅像固定资产、存货等有形资产涉及到,而且技术、商誉、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也是公允价值计价范畴。如:《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表和旧的会计科目表相比,除了撤并具有行业特征的会计科目外,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设了一些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种公允价值计量的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日益重要的今天,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核算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账价值的确认。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历史成本,即资产取得时的实际资金消耗,而且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则不然,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地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而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公允价值既可以大于历史成本,也可以小于历史成本,现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情况而定。
(2)资产摊销对象的确定。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的摊销对象毫无疑问是其历史成本,或平均摊销,或加速摊销。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资产摊销对象的选择有两种:公允价值和实际成本。许多学者认为,摊销的对象应是其公允价值。但笔者认为,资产摊销的对象应是其实际成本。因为公允价值并非企业为取得该项资产实际付出的代价,如果对它进行摊销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当资产增值时,则会虚增费用;当资产减值时,则会少计费用,造成费用不实。公允价值在性质上近似于一种客观的评估价值,它不符合费用类科目的核算内容,所以资产摊销的对象应是其实际成本,而不是其公允价值。正因为如此,以公允价值计量时,会计信息既要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又要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所以,应采用双账户反映方式。
(3)会计反映的形式。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只需单账户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即可。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资产的摊销对象仍然是其实际成本,所以,会计既要反映其公允价值,又要反映其实际成本,因此需要设置双账户。在会计报表中,除了有反映资产实际成本的账户外,还需有反映公允价值与实际成本的差额账户,如公允价值大于实际成本,则两个账户同为借方余额;当公允价值小于实际成本,则实际成本账户为借方余额,差额账户为贷方余额。现行的会计科目表,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只是针对资产账户设置减值准备账户,应该说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等到公允价值能够被准确把握的时候,不仅要反映资产的减值,还要反映资产的增值,如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是可以大幅增值的。
正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而言有以上变化,所以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以公允价值计量时,会计处理方法应作几方面的调整:
(1)双账户反映方法。所谓双账户是指在相应的资产类账户应设置两个账户,即:保留各资产类账户反映其实际成本和增设“公允价值调整差额”账户,其中公允价值调整差额=公允价值-实际成本,当公允价值大于实际成本时,两个账户同为借方余额;当公允价值小于实际成本时,“实际成本”账户为借方余额,而“公允价值调整差额”账户为贷方余额。这样,两个账户的余额始终反映的是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2)入账价值的定期调整方法。由于公允价值处在变化之中,为了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要定期将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至当期的公允价值。调整时,只需调整当期和上期两期该项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举例说明:某项专利权实际成本5000元,入账时其公允价值8000元,则:
借:无形资产 5000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5000
同时,
借:公允价值调整差额 3000
贷:资本公积 3000
若当期期末该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000元,则补调差额,即:
借:公允价值调整差额 2000
贷:资本公积 2000
若当期期末该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000元,则冲减差额,即:
借:资本公积 1000
贷:公允价值调整差额 1000
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后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永远是当期的公允价值(已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要扣除其摊销额)。
摊销时,冲减资产的实际成本部分,则: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相关科目
贷:资产类相关科目
转销资产时,若资产的实际成本已摊销完毕,则直接从“公允价值调整差额”和“资本公积”账户中冲转;若资产的实际成本未摊销完毕,则除上述会计分录外,还要将未摊完成本记入“营业外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
贷:资产类科目
上一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国际比较
下一篇:西方外币报表折算方法述评